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山東東營的美食!
東營市是山東省的地級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它位於東山東省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裡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也是中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的崛起的。黃河三角洲溼地被評為中國」六大最美溼地之一」。
孤島鮮魚湯
東營人無人不知孤島鮮魚湯,遠道來的客人也會被主人邀請來品嘗。孤島鮮魚湯湯色乳白略帶微黃,湯汁醇厚,放置一會兒表面就會結一層膜,魚肉非常鮮嫩,因此遠近聞名。現在經營鮮魚湯的有很多家,但是以孤島的最為有名。孤島地處黃河入海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屬於河海泥沙多年淤積起來的新的陸地。只有來孤島這裡才能夠真正享用到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別具地方特色的正宗鮮魚湯。在品味鮮魚湯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窗子欣賞外面原始的、未經開發的大自然美景。
孤島鮮魚湯有別於其他鮮魚湯的關鍵,是使用了小茴香作為重要調料,所用之魚來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野生狀態下生長的魚肉質非常鮮美,絕非養殖的魚可比。除了可以選用鯽魚、黃河鯉魚外,還可以選用黑魚、花鰱、草魚等一起來做(可以根據人數的多少來決定魚的量),店主會讓你自己從池子裡選好魚,稱量以後當面宰殺,再拿到後廚烹飪。孤島鮮魚湯的盛器也很特別,大大的一個不鏽鋼盆,把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鮮魚湯裝得滿滿的,一上桌便把大家的目光吸引過來。這樣的一大盆彰顯出了黃河人的粗和豪放,再搭配幾瓶冰鎮的青島啤酒或當地產的軍馬場的欣馬特曲,親朋好友圍坐一桌,吃著著實暢快盡興。
這道美味的鮮魚湯據說和一位歷史人物有關。相傳薛仁貴徵東途經此地,天氣炎熱,黃河水急,後有追兵,河上無船無橋,被困三天。在這蘆葦叢生、紅柳遍地、人煙稀少的地方,渡河成了天方夜譚。這天正值黃昏,薛仁貴獨自一人朝南走去,也不知走了多遠,眼前出現了一座茅舍,煙囪裡正冒著煙,再走近一點,一股鮮魚的香味撲鼻而來。屋內已是掌燈時分,薛仁貴來到門口,看到屋內有兩個人影晃動,再細看是兩位老人,便彬彬有禮地對兩位老人說:大爺大娘可好?男長者聽到屋外有人說話,便走了出來,一看是位將軍,便讓座屋內。這時鮮魚已經燉好了,老者知道將軍沒吃飯,便盛上一碗端給了薛仁貴。薛仁貴肚內空空,飢腸轆轆,也不推辭便吃了起來,又香又嫩的魚不多時就吃完了,老者又給盛了一碗,兩碗魚湯下肚,才想起渡河之事。
老者出謀劃策,薛仁貴感謝萬分,問及姓名,告別老者,回到營房。第四天分別找來渡船,連成浮橋,渡過黃河,徵東勝利,開宴慶功,專門做了鮮魚湯,百官朝賀,連口稱讚。事後,薛仁貴派專人為老者送來銀兩,再次感謝。從此,鮮魚湯便在黃河口流傳開來。因薛仁貴喝的是王姓老人做的鮮魚湯,現在仍以王姓的鮮魚湯為正宗。
利津水煎包
"來利津吃不到水煎包,就等於枉來利津一遭」 。這是外埠人對利津特色名吃」水煎包」的最高褒獎,就是常吃的人說起水煎包,也是讚不絕口。水煎包具有水煮和油煎的雙重特性,又是面、肉、菜、佐料搭配的最佳食品。因而,備受人們青睞。
記得第一次吃到利津水煎包還是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那裡每年-次的經濟交流會(類似廟會)上會有很多賣服裝、 日用品、小吃的攤位,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賣利津水煎包的就是用帆布搭個帳篷,在帳篷裡現做現賣,我記得當時吃的就是韭菜餡的,只是裡面的肥肉很多,當時感覺很好吃。回家後我父親有時會在周末休息的時候做給我們這些孩子吃,我記得那時候總是圍著爐子轉,被那個香味饞得不得了,那感覺真像過年一樣。現在父親老了,已經很久不做水煎包了,我現在會做了,也做給父母親來吃,感覺自己做的比外面賣的還要美味。
利津水煎包的做法其實不太煩瑣。先發麵再剁餡,餡主要有葷素兩種,葷包用餡以肥瘦豬肉或精瘦肉、大白菜、韭菜為主料,素包以粉條、雞蛋、香菜為餡料,各自搭配一定的佐料調味。與往常我們見到的包子餡不同,這裡的水煎包餡肉與菜是分開的。接下來是包包子,先將發麵一番揉搓後,分別揪成均勻相等的劑子,用手輕輕按扁,分別放入肉餡和菜,並用撥餡板適當下按、合攏包好,捏成圓柱狀的包子,然後都口朝上整齊地擺放在四方木盤內。
水煎包的製作過程兼得水煮蒸煎之妙,成為三個環節水乳相容的過程。包好的水煎包被置於猛火爐上已經擦油的平口鍋內,包口朝下依次排列鍋內,每鍋六七十個左右,灌入麵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蓋上鍋蓋大火細攻,就開始了」水煮」 的過程。時間不長水漸幹時,用長柄鏟子將包子逐個翻轉過來。翻個後,鍋底開始有炸響,便蓋上鍋用文火細燒熱"蒸」。直至湯汁收盡揭起鍋蓋,再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細火燒」煎", 看準火候,適時出鍋。此環節是確保水煎包質量的關鍵。只有通過嫻熟的技藝把握火候,才能猶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起鍋,擱置於圓盤之內,看著都讓人垂涎欲滴。全程製作約需十五分鐘。
用筷子夾起一個水煎包,咬下水煎包的上端,口中的感覺是柔軟而又有彈性。繼續往下吃,餡中就有了一些湯汁, 頓時肉汁四溢、油而不膩、口感飽滿;到最後伴著香飄四溢的餡香"嘎吱嘎吱」大嚼焦黃焦黃的油底,濃厚的味道開始繞舌迴環,讓人頰齒留香、百吃不厭、回味無窮、欲罷不能。
霑化鍋子餅
鍋子餅是山東霑化的特色小吃,吃起來酥軟、香而不膩、味鮮可口。據說明朝末年霑化流鐘有位姓桑的做餅人,在繼承父業做餅的基礎上,按照當地人的口味,用餅卷菜的形式做成了-種獨具特色的麵食,取名鍋子餅。鍋子餅呈長方形,麵皮裡面有菠菜、青辣椒、鮮蝦皮、豆腐皮、粉條末、雞蛋等製成的餡。
如今鍋子餅有很多品種:有蝦仁、辣子豬腸、麻辣雞絲、辣子肉絲、苜蓿肉、三鮮、蛤肉、豆腐、豆芽香菇等特色餡的鍋子餅。
第一次品嘗霑化鍋子餅是和車友去霑化摘冬棗,霑化並不大,因為近年遍植冬棗而聞名。其所產冬棗脆、甜,又富硒,深得大家的喜愛。中午就在霑化吃鍋子餅,一盤盤端上來被大家掃蕩一空,金黃的餅皮包裹著鮮香的餡料,吃在口中餅脆而不碎,餡香而不膩,回味無窮。回來還一直想著動手做,這一想就是很多年。
虎頭雞
虎頭雞又叫松雞、糊塗雞,是山東大碼頭鄉名吃之一,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大將軍遠徵到此, 熱情好客的碼頭人民便宰雞待客,由於大將軍不吃清燉雞,而當地當時又無其他菜餚,有一村民便把雞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燉出招待,將軍試吃含口即化,內質鬆軟,肉骨分離,美味無比,大加讚賞,問何菜,因其處形不規則極似虎頭,廚師便隨口說是虎頭雞,將軍便把這一獨特的吃法帶入濟南府,從此這一吃法便發揚光大,成為魯菜品系之一,主要流傳於廣饒、壽光、泰安徂徠一帶。現在該鄉逢年過節招待賓朋仍拿虎頭雞為主菜待客。其特點是:燉熟後雞酥肉爛、醇香可口,雞湯更是鮮美,為招待貴賓、喜慶宴席之必備美味。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