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若能言,飲者自慚:在騰衝竄龍,煮一壺封家「雷響茶」

2020-12-04 騰衝文旅

封家茶:茶若能言,飲者自慚

從騰衝城到竄龍村的山路,其實並不長。

絲路古道,龍文橋畔;茶馬歲月,噓寒問暖;長路盡頭,素身尋茶。風景中,山水皆有來歷。在棠梨壩下寨,千年古茶樹指引著封家茶最久遠的源頭,古老的茶樹,接近蒙昧和野性,也更接近天空和神靈。過去與現在,古老與新生,雨霧縹緲中,林木鬱秀,流水淙聲,好友麗華帶我們走進高黎貢山西麓、龍川江畔芒棒鄉竄龍村。

萬物生長,為何獨愛一葉?一百多年前封家人種下了地平線上的茶樹,把最美好的味道,揉進了這個南絲綢道路上的古村落。近百年來,人追隨著茶古老的足跡,茶因人的召喚,跨越時光,歷久彌香,竄龍作為騰衝茶葉的發源地,一縷茶香在這片土地上氤氳流傳。

我曾在清水莊園,邂逅綺羅茶業茶媽媽——李有芬老師,一片大葉樹種茶葉在她手中魔幻般脫胎換骨,布滿採茶人手溫,濃縮制茶人手藝,草木和溫度之間分寸感的對決,煥發著制茶師爐火純青的生命張力,這是人的一刻,這是茶的一生。

一個火山灰燒制的褚色瓦罐,一把火山灰上採摘來的老樹茶葉,一把騰衝白糯米,在火塘邊聚首「雷響茶」。篝火煮沸山泉,茶以茶的姿態翻湧,水以水的質感嘹亮,糯米焦黃,泉水俯衝,一罐悶雷轟響,茶沫四溢,吹一口,滾滾入喉,五臟熨帖,六腑歸位。倘若說碧螺春的香,溫婉嬌媚,是盈滿杯盞的花馥之味;龍井的香,劍氣鋒芒,是春寒料峭的凜冽之感;而「雷響茶」的香,金戈鐵馬,是驚濤拍岸的雷霆之威。

那一天,李老師告訴我,真正的「封家雷響茶」,在竄龍。

茶若能言,飲者自慚。

封家大院:庭院深深,深幾許

「龍川江中水,竄龍村中茶。」是人們對封家古樹茶至高的評價。2020年1月,我們市作協一行人橫跨萬裡虹山,俯視蜿蜒的龍川江,路,總是有形在腳下,無形在心中。因為一味茶,走進一個村,追本溯源的造訪,即使隔江隔水,依然心馳神往。高黎貢山支脈向龍川江蜿蜒而下,形似青龍,竄龍村就坐落在龍膽之處,神秘的封家大院,安靜地深藏在蒼茫的綠色裡和滔滔的江水邊。

在這片古村落裡,大片小片的茶園隨處可見,茶樹與村落共生,讓遠在天涯的人間,化作近在咫尺的草木。人與茶,彼此維繫著某種平衡的生存之道,那是流淌在血液裡與生俱來的力量。我們把車停在竄龍村完全小學,沿著古樸的石板,拜謁封家大院。麗華和村裡的叔伯嬸娘打著招呼,最樸素的茶味醇厚,最親切的鄉音無改,她把童年留在了故鄉。天空深遠,歲月豐厚,年復一年的濃重山影裡,是村中人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平靜中孕育著奇蹟,安詳中沉澱了華章。

封家大院建在山坡上,是一幢四合院老宅,古樸莊重,青山深藏,封氏後人都有所成就,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工程師,遠居省城和國外,老宅已無人居住。李老師笑呵呵地迎了出來,她告訴我們,2004年第一次來到封家大院的時候,蛛網塵埃,荒草叢生,堂屋下厚厚的蝙蝠糞便,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昔日「茶神」故裡,今日朱雀斜陽,李老師不勝感慨,決意拿出資金,清理翻修,維護原貌。

山澗流水,就地取材,灶火初生,幕天席地。李老師用火塘為我們煮了一碗濃鬱撲鼻的雞湯餌絲,更為慕名而來的客人煮沸一壺「雷響茶」,大碗喝茶,那感覺來了。今天,她還要為保護村中古茶樹的那些茶農頒發費用,拜託村民把古茶樹保護好。

左廂房有炒茶用的鐵鍋、樹杈、烤茶籠等用具,茶,沁潤在每一處細節,融匯到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麗華說,廂房外有一個水井,小時候經常來這裡玩,無論天氣怎麼幹旱,這裡的井水從沒有乾涸過,不過此時已經長滿蕪草。屋簷下掛著半幅上聯,「能教廢土荒山茶樹遍栽,大業自先公艱難開創」,旁有小字:梁河舊為南甸,有神戶銅壁尚存,在少藩契侄之治兩載有餘有聲,適成。下聯不可考。踩著木梯爬上二樓,在歷史的窗口張望,那位八十餘歲的封家奶奶,青衣白服,耳聰目明,言談間試圖掃去歲月的塵埃,也渴望撫平時間的皺紋。

芒棒鄉執法隊長周永沛老師指著小天井牆上的彈眼,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們,20世紀40年代,封家大院為收復騰衝做出貢獻,也經歷了戰爭的洗禮,當時政府派出8個茶兵保護封家大院,這在騰衝歷史上是唯一的一個兵種。封家大院曾作為53軍軍部,周成福軍長於1944年7月4日至11日在這裡指揮紅木樹戰鬥。軍隊撤走後,日偽軍洩憤,燒毀了封家大院。

走出封家大院,封應欽大叔指著封家大院周圍的房屋告訴我們,這裡以前是養騾馬的馬房,前面是工人們住的平房,鼎盛時期17個茶坊日夜做茶,茶商往來,騾馬嘶鳴,遙想那些時間裡聚散離合的耐心和等待,才是「封家茶」終極口感的精華所在。

在村人郭大順的指點下,我們在村中閒逛,江邊馱來的馬尾絲石堆砌成牆,神秘整齊的層疊感恍如桃源。拴馬石苔痕光滑,樹影斑駁,大公雞跳上了柴垛,依著牆根破大竹劃篾片的袁大叔用的是左手刀,他說自己是從龍陵搬來的,微聞犬吠,我們在安寧中撿拾往事。

封家「茶神」:一葉見方寸,一茶現萬千

人和茶相伴,有多麼坎坷的路,就有多麼傳奇的故事。

騰衝民間傳言,龍江有三傑:封維德、劉紹湯、周彩光。周永沛老師說龍江有四子:封家的漢子、劉家的銀子、常家的穀子、周家的騾子。遠近聞名的「竄龍茶」就是封維德父子開創和發展起來的。

騰衝大面積種茶,形成產業,始於封鎮國。封鎮國在梁河任小猛統巡檢時,大興茶葉,民獲其利。「併購籽種運騰,植之家山,為騰人倡。卸事歸來,愈多栽茶種,從事藝植,分贈各鄉,附種茶說明書,期裕騰人。」封前輩對騰衝茶葉的發展,有首倡之功。他的兒子封維德,子承父志,推廣茶葉種植,引進先進技術,提升茶葉品質,編寫《種茶淺說》,開辦茶葉培訓班,甘露寺開闢種茶實驗場,倡導「變煙(鴉片)山為茶山,變毒品為銷品(茶葉)」「一戶千株茶,戶戶衣食豐」。色、香、味俱全的「竄龍茶」,又稱「封家茶」,或殺青晾曬,或塑葉成形,或包揉為餅,是當時的知名品牌。1938年民國元老李根源送給雲南省主席龍雲的茶禮,便是「封家茶」。「封家茶」西至川藏,供給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跟著馬幫漢子的足跡,遠走絲路天涯;南下梁河,為當地茶葉品牌和規模打下基礎;1975年,騰衝被列為全國重點產茶縣,現在騰衝茶葉知名品牌有高黎貢山生態茶、清水綺羅茶、蒲川清涼山茶、馬站烏龍茶,這一切的背後,是「封家茶」帶來的無限生機。

茶人歷代,茶商無數,茶海沉浮,茶道萬裡,歷史變成故事,故事變成傳說,封家先輩傳承著茶道,亦是傳承著人道。追溯歷史,我們對前人的遠見卓識深懷敬意,一葉見方寸,一茶現萬千,封氏父子對騰衝、梁河地區茶葉的貢獻功不可沒,利澤百世。陸瀅將封鎮國稱為「茶神」,是當之無愧的。

前人的腳步中,是前人的夢想;後人的足跡裡,有後人的希望。封家大院裡,當地村民交來初制茶,李老師抓一把在手,聞聞,看看,人與茶年復一年的故事裡,一次次口感的判斷中,更像是李老師和自己的一次次較量,其中的奧妙,李老師說沒有多少人能讀懂,慶幸也不需要多少人去讀懂。

茶爹爹王紹賢老師告訴我,這十餘年來,跟著茶媽媽無數次在春山凝翠時上茶山,披星戴月的採茶季裡,人與茶,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周而復始。李老師堅守封家茶訓,再創「封家茶」傳奇,無論是「馬幫漢子」系列,還是「綺羅紅」品牌,傳承,讓變化成為永遠不變的法則。

回來的時候,在麗華家喝茶,麗華的爸爸揉得一手好茶,瓷杯裡滿含人間煙火,味蕾再次被茶葉喚醒。滄海桑田中,人與茶命運跌宕,故事裡的茶,似乎從未改變,改變的,不過是故事裡的人。

來源:保山日報

文圖: 段秋雲

相關焦點

  • 燒一杯騰衝味兒的雷響茶,尋一段歲月的醇香記憶
    想住客棧新增雷響茶體驗,歡迎朋友們來喝上一杯熱騰騰的、帶著茶香與糯米香的雷響茶,感受騰衝溫暖慢時光!雷響茶是一種雲南少數民族喝茶的風俗習慣。因各民族文化不同,如傈僳族、白族等,民俗風情、生活習慣大不相同,雷響茶的煮法、飲用方式也略有不同。
  • 彝家「雷響茶」
    在滇西一帶的民族民間茶道中,享有盛譽的,除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和永勝油茶外,還有彝族人喜歡的「雷響茶」。彝家「雷響茶」展現了彝家人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氣質。   早晨,扒開頭晚用「子母灰」捂存得通紅的櫟炭火,在燒開水的同時,將質地上乘的茶葉放在祥雲特產的沙鍋茶罐裡,借火烘烤,邊烘烤邊不斷地抖動,以使茶受熱均勻。
  • 小雪了,紅泥小火爐,煮一壺詩情畫意
    幾時歸來,紅爐煮雪,像古人一樣,來場說走就走的茶事唐朝的某年冬天,洛陽下了場大雪。漫天雪色中,白居易想起故人劉十九,寫詩問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大雪在外面廣闊的世界飄著,屋內卻有忽明忽暗的炭火,沸水於壺內咕嘟咕嘟地蒸騰,熱氣在空中飄升洋溢。煮茶也好,溫酒也罷,無邊冷寂中,偏偏這裡溫暖如斯,待主人一口飲盡,或候知心人前來相會。
  • 煮一壺茶,溫暖整個冬天!
    所以,冬季飲茶,我建議煮著喝。煮茶不僅可以長時間保持茶湯的溫度,也更加容易將茶葉滋味給釋放出來。現在這個時節,手捧一杯溫熱的茶湯,足以驅散冬日的寒冷。那麼,下面就來說說煮茶的一些要點。首先,茶葉的選擇。
  • 騰衝人的糯米香火山雷響茶
    一片小小的茶葉,吃法竟有這麼多,南方客家人的擂茶,陝西漢中人的鎮巴烤茶,雲南大理擺出的三道茶,傈僳族的雷響茶,油鹽茶,納西族的龍虎鬥,傣家人的竹筒茶,普洱地區的罐罐茶,侗族打油茶,藏酥油茶,維吾爾族奶茶,回族蓋碗茶,民族、區域,自然環境條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區喝茶的不同習俗。
  • 「響雷茶」,「雷響茶」,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傈僳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非常好客,客人到來時,他們會煮當地的茶來招待客人,他們的茶當地人叫「響雷茶」,因為在煮的時候,會發出很大的聲音,像響雷一樣。這是傈僳族的「響雷茶」,非常具有他們自身的特色,還有彝族的「百抖茶」,這種百抖茶也是需要烘烤的,而且技術要求更高,響雷茶的要求是,稍稍透出茶香就可以了,但是百抖茶的要求則是烤到透出茶香的極致,這個分寸特別難把握,烘烤不到位,則沒有茶葉的那股焦香,烘烤過度,茶葉又會被燒糊,所以是在焦香與燒糊的邊緣反覆試驗。
  • 一壺茶,盡道人生意
    陸公有言: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已上 ,水老,不可食也。意思是當水煮沸時,冒起了像魚目一樣的小水泡,有輕微的響聲,這個叫做第一沸;當水的邊緣有像珍珠粒大小的水珠連續的湧起,這個叫做第二沸;當開水像駭浪一樣波濤翻滾,這個就做第三沸;而如果再繼續煮,水就老了,再用來煮茶就不好喝了。一壺好茶需要用優質的水來烹煮,過三而沸的水,只會浪費上好的茶葉。烹茶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藝術,所以煮茶須注意水的火候。
  •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香與詩意更配哦
    「品茶最是清事,若無好香佳爐,遂乏一段幽越;焚香雅有逸韻,若無名茶浮碗,終少一番勝緣。 故茶、香兩相為用,缺- -不可。饗清福者能有幾人」。明朝徐惟起的《茗譚》中談到了品茶與焚香的相得益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請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華卓食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候吸之意不已,狂歌曲驚人耳。」詩中盛讚剡溪茶清鬱雋永的茶香,與盧全有異曲同工之妙。唐朝關於茶香的詩歌還有很多。白居易的《琴花 茶》: 「幾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 烤紅薯燒餈粑 烹一壺雷響茶圍爐夜話:騰衝冬日的生活別有風味
    日子漸短冷夜漸長的時節裡,圍爐夜話,也別生出另一番風味……若說冬趣,因氣候日漸寒涼,自然少不得一爐燒地旺盛的炭火,而悶悶呆呆枯對半宿老爐尤其記得小時候,爺爺總愛在灰堆裡神神秘秘地埋上點什麼,圍坐爐旁的一家人,說說笑笑間,就有那甜蜜的芳香逸出,引得饞貓們捏著火鉗戳來探去。說到騰衝人冬日烤火時的習慣,最愛的,要數烤紅薯、燒餈粑。
  • 煮茶完整流程演示,照著做就能煮出一壺香醇可口的老白茶!
    「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嗜濃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前三碗味道較好,後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就是陸羽筆下的煎茶法,步驟和流程極為複雜,最重要的是要盯著水的沸騰情況,要知道,超過三沸的水,就「老而不可食也」。
  • 奶龍山神|在海拔4300米山坡上,煮一壺藥水泉的泉水茶
    帶我們朝山的本地朋友拉姆說,原本有幾條修路計劃要開鑿隧道通過奶龍神山,方案終於未能通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谷寺等寺院和廣大信眾出面,說奶龍神山有大量「伏藏」,這樣會被破壞。總之有一份敬畏存在,是極大的善緣。我們的朝山,本質上是野營。在主峰下鋪開野營毯子,就近撿點柴火,燒茶喝。
  • 一壺銀月,半盞閒茶
    煮一壺閒茶,盡飲長河銀月,一盞溫柔,遙寄此間,且共賞良宵。飲茶,飲得是一種自在。梅雪煮茶,對月淺酌,良辰美景,可偶得而不可強求。茶滋於水,水籍於器。質貴而隱內,銀月一壺中。明朝許次紓的《茶疏》中曾言:「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
  •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秋冬季多喝煮出來熱茶,確實是不錯的體驗。不過談及煮茶,為了煮好一壺茶,該準備哪些茶具呢?《2》首先是,煮茶的爐。很早以前看過一位老友煮茶,當時我們在喝一泡正巖的老叢水仙。總之,要想喝到一款茶的原汁原味,追求一壺理想的茶味效果,不建議茶友們用養生壺煮茶。《4》聊完了煮茶的爐,再來看煮茶壺。市面上的煮茶壺,琳琅滿目。有金屬材質的,鐵壺、銅壺、銀壺。
  • 煮一壺茶只需要5分鐘?三合一養生煮茶器的真實測評
    在一個陽光的午後,煮一杯綠茶、烏龍茶或者花茶……當一口一口品飲之後,頓時會通體酣暢、神清氣爽。 最近在網上看到當下比較火的煮茶器是一款鳴盞養生煮茶器,據說它是一款三合一的煮茶器,比那些傳統的煮茶器煮茶更簡單,5分鐘就能完成,非常適合懶人使用,而且它也可以當做養生壺來用,功能很強大,喝茶的同時還能養生,於是我就入手了一個。
  • 一盞一壺,青黑素彩飲饌事
    而茶器之紛繁,更是與歷朝飲茶的品類與方式息息相關,一盞一壺的細微變化,能窺探當時飲茶風氣,到最後,它跳出了尋常飲饌事,開始深刻影響人們的審美觀。rZ6瀟湘晨報網  品飲色彩,唐代喜青,明愛白rZ6瀟湘晨報網  專門的茶器出現,是七世紀(這一期間唐朝建立)之後的事了。
  • 茶能醉人何須酒,一杯盡飲得自由
    01酒,不解愁自古就有「借酒消愁」一說。一輪皎月,一張方桌,一壺清酒。唐玄宗封他為供奉翰林,留在宮裡寫詩。生平嗜酒如命,在宮裡常常喝得大醉。醉酒後讓力士脫靴,貴妃研磨。高力士懷恨在心,常在玄宗和貴妃身邊說李白壞話。不久,便離開了長安。貪歡一時美酒之歡,斷送了自己的仕途。
  • 真正的飲者——鴿子
    我一直在想,既然大美不言大音希氣大象無形,那麼好酒也是無法言說,只能用心去品味的。試想,天下之大,飲酒者何其之多:有達官顯貴,有山野村夫,有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有引車賣漿的老者……並不是所有的飲者都是真正的飲者。我想,真正的飲者,就是那些能品出酒中之味的人了。愛酒之人,倘能達到真正飲者的境界,那也無愧於這一愛好了。
  • 小米家多功能電煮壺,一壺暢享養生之道
    想吃火鍋的時候無論是去火鍋店還是自己煮是不是都很麻煩?家裡來客人了,茶水供應不上是不是很尷尬?早餐想吃個蛋羹是不是很麻煩?那麼小編今天介紹的這款米家多功能電煮壺就可以幫你解決以上所有問題! 一個人生活有諸多不便——煮飯量太小?米家多功能電煮壺可以煮一人份的粥;喝茶嫌麻煩?米家電煮壺輕鬆煮茶;蛋羹很麻煩?米家電煮壺隔水加熱輕鬆搞定~這麼好的壺,為什麼考慮入手一個呢?
  • 為何廣東人都愛「嘆茶」?廣東早茶文化: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
    在粵語中,嘆有享受的意思,嘆茶也代表著享受品茶的時光。廣東人喜歡嘆茶到什麼程度呢?每逢暑熱天氣,消暑解渴的不是酸梅湯,而是「涼茶」,每逢重大合作商談,上的不是酒桌,而是茶室。而最能反映廣東人愛茶的證據,莫過於聞名中外的廣東早茶了,如今更是發展出了午茶、晚茶,甚至宵夜也能喝茶。
  • 茶裡春秋|秦智芬:悠悠鳳岡一壺茶
    茶,這一南方嘉木,從唐代《茶經》記載的黔中產茶重地「夷州」走來,從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述的土貢茶之地「夷州」走來,穿越歷史煙雲,歷經滄海桑田,依戀著鳳岡這片土地繁衍生息、綿綿不絕。而這方土地上百姓的茶緣,已悠悠上千年,把茶視如生活的知己,把茶奉作生命的神靈,從生到死,相伴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