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何時開始出洋? 僑村家譜裡的南洋蹤影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今年清明前,海南第三屆南洋文化節在文昌舉行,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鄉親參加文化節。

  海南與廣東、福建一道,是我國的三大僑鄉。海南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出洋的?歷來在正式出版的書籍中沒有記載,好在還有家族譜牒資料,彌補了這一遺憾。

  文昌是海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鄉親有120多萬人,是文昌市常住人口的2倍多;而鋪前鎮,則是文昌主要的僑鄉;而中臺村,又是鋪前最早有人移民海外的村莊。因此,中臺村對於尋蹤海南人在海外的足跡,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標本。

  文昌鋪前中臺村吳群先生收藏著一部祖上傳下來的、纂修於清代光緒庚子年(1900年)「三在堂」《吳氏家譜》,橙紅色的封面封底,看起來還很光鮮,似乎在114年的漫長歲月中,並未褪色多少。

  更為難得的是,家譜的內頁也全部完好無損,使得內文字字可辨,讀起來文辭通暢,足見主人對其呵護有加。通過這部《吳氏家譜》,我們得以一窺吳姓族人自古移居南洋的記載,了解這個僑村的遷移歷史。

  客死異國

  就像無法在清明節忘記已故的親人一樣,每個人都無法迴避死亡,因此,從一條與死亡有關的信息,開始追述海南人出洋的故事,應該也沒有什麼值得忌諱的。

  「世澤,生:同治壬戌年(1862年)十二月二十日子時;卒:暹羅寒瑤港,於光緒癸巳(1893年)十月初八亥刻,葬:揀葬東邊,坐西……」中臺村《吳氏家譜》中,記載客死南洋各國的宗親比比皆是,僅清代中後期被收錄譜中、有名可考的死者,就不下30人。

  他們前往的國家,以「安南」(今越南)居多,其次是「暹羅」(今泰國),也有少量到「檳叻」(今馬來西亞)的。

  這位吳世澤,是海南吳氏遷瓊始祖吳賢秀的40世孫,從其22世祖遷居文昌鋪前,到他這一代已有18世之久。吳世澤是什麼時候去泰國的?在那裡做過什麼?為何31歲就死了?在120年後的今天,連其後人都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想見,遠赴南洋討生活,是艱辛與兇險並存的事情,吳世澤或許是一個碼頭搬運工,在某一天被重物砸中或是落水身亡了,而在海南老家,妻子陳氏和8歲的兒子吳乾元,恐怕要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之後,才能從別人寄回鋪前的家書,或從還鄉過年的宗親那裡,得知他去世的消息。

  人們大多聚焦於那些在事業上成功而衣錦還鄉的華僑,又有誰知道多數人在海外終日為了生存而忙碌,甚或因為意外而命赴黃泉,留下孤兒寡母呢?

  類似的故事在萬寧市萬城鎮周家莊的夏氏宗親也曾發生,該村的《夏氏族譜》裡,就有諸如此類的記載。「達鴻,三子,生宣統己酉年九月二十申時,僑居南洋,卒南洋……」「傳明,士貴公次子,僑居南洋,不知所終。」

  番邦娶妻

  多數出洋尤其是下南洋的瓊僑,由於再未回鄉,或是不便帶上妻兒一起出去,很多都在外國娶當地或華人女子為妻。

  在中臺村《吳氏家譜》中,還有這個家族多人迎娶過越南女子的記錄。由於文字不多,所述不詳,因此也留給後人較大的猜想空間,譬如:

  「盛義,功名:恩賜登仕郎,生:乾隆辛亥(1791年)正月初十辰時,卒:鹹豐乙卯(1855年)五月初九子刻,葬:南邊坡,坐東,有碑;妣韓氏,青龍村,生:乾隆壬子(1792年)四月廿二亥時,終:同治丁卯(1867年)四月十九酉刻,葬:多吉村東,坐西,有碑;妾李氏,安南富安村,生:嘉慶癸亥(1803年)十月十四戌時,終:鹹豐辛酉(1861年)十月初一巳刻,葬:安南交東港,今揀葬邁綠園,坐東,有碑;派男善、蓋、道,俱李生。」

  吳盛義已經在科舉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功名——「恩賜登仕郎」,一個九品的閒職,可惜髮妻韓氏沒有給他生兒子。他可能去過越南謀生,或託人從那裡討了一個妾——李氏,李氏給他生了3個兒子——世善、世蓋和世道,此後58歲時死在越南老家,葬在越南交東港,後來才遷葬文昌。

  李氏在吳盛義死後6年離世,她是否一度回越南居住,或在回家省親時病故,此後才被兒子們「揀葬邁綠園」?族譜中沒有吳盛義和李氏所生的3個兒子出洋,或在國外居住的任何記錄,因此,李氏死的時候,兒子們可能不在身邊。

  嬌娘赴番

  在僑鄉,新婚剛過,丈夫就出洋的家庭舉不勝舉,於是,很多「留守新娘」由於丈夫再也沒有還家,孤獨一生,最終成了「留守阿婆」。瓊劇《下南洋》中那位敢於隻身到國外尋找丈夫的女子「瓊娘」,畢竟只是舞臺形象,現實中並沒有這樣的故事。

  不過,現實總比戲劇精彩。歷史上,海南女子確有下南洋的真事,正因為是史實,海南的女性書寫了海南海外移民史最驚心動魄的一頁。

  就國家律法的層面而言,清政府是禁止婦女去南洋的,這一禁令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才解除。而海外的海南人,歷來也極力反對別人帶家眷到東南亞,主要是擔心婦女出國後,會幹不正當職業,敗壞瓊人名聲。

  因此,林明仁的《文昌華僑文化》一書稱,據說第一批跟隨丈夫出去的海南女子,必須先到香港,把自己裝扮成廣州人,以免被人察覺,否則,一旦被海南籍青年發現,就會遭到毆打,不得不原船返回。

  於是,最早出洋的海南女性也就顯得遮遮掩掩,難以知道她們的真實身份。那麼,誰是第一個有名有姓的、赴番的海南女性呢?

  按文昌《黃氏族譜》記載,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下南洋的海南女性,是文昌錦山羅民村的韓金蘭。她生於1883年,1902年嫁給錦山橋頭村的黃運得,婚後幾個月丈夫便到泰國謀生。民國二年,即1913年,30歲的韓金蘭隨夫到曼谷定居。 (陳耿、吳鍾燈)

相關焦點

  • 海南南強:是誰改變了百年南洋僑村 | 正午·行走中國
    駛過一座架在萬泉河上的橋,南強村就到了。南強村有個氣派的大門。大門後面,是老村支書莫澤海種的一片黃花梨。往村裡走,成排的尖頂,連成長片的青燒磚建成的牆,都在表明,這是個多麼典型的瓊東農村。但是,2018年,碧桂園海南區域南強村美麗鄉村項目總監史慶傑初到南強時,卻覺得這村子有些破敗。居民大多還住在這些建於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房屋裡。
  • 海南南強:是誰改變了百年南洋僑村|正午·行走中國
    左側是獨立的正廳和臥室,右側是每戶人家的雜物間和廚房清末民初,興起了下南洋的風潮。先是有幾戶人家到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開咖啡館,餐館,做生意,或者只是打雜工。1938年,達到頂點。人們合夥坐木船出海,從萬泉河出海,沿著海南東部的海岸線航行,之後穿過北部灣,沿著越南的海岸線一路南下。一些人在馬來西亞下船,一些人在新加坡下船,剩下的人一直開到印度尼西亞。
  • 瓊僑歌謠,出海傳鄉音(僑界關注)
    從瓊僑「下南洋」起傳唱至今,瓊僑歌謠用充滿海南方言韻味的詞與調,記錄下僑鄉的樣貌和瓊僑出海的奮鬥歷程。「當初郎君去番日,十八相送淚垂垂。臨行種樹相訂約咧,椰樹結籽郎才回。」用鄉音記載的瓊僑歌謠,透露著濃濃「海南味」。「有鄉音才更感覺有鄉情。」
  • 瓊海人怎麼闖南洋?
    瓊海人怎麼闖南洋?兩個世紀前,瓊海就有人闖南洋了。到上世中葉,西方帝國佔領殖民東南亞各國,進行開發建設,需要大量勞工。海南在清末民初經濟凋敝,兵匪猖獗,民不聊生,早先出洋打工和經商都有錢寄回鄉置地建房,也帶親朋前往南洋,人們便嚮往南洋,便有人置船專做運人去南洋的生意。
  • 僑鄉晉江村民自建「博物館」:定格僑村印象
    作者 孫虹 王欣怡  古色古香的閩南「眠床」、記載有中藥配方的僑批、華僑製糖作坊的各式工具……走進福建晉江市內坑鎮亭頂村村民曾群策家裡,一個佔地約300平方米的「博物館」靜靜佇立在後院,散發著濃濃的閩南僑村味道。
  •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下南洋」是海南人開拓全新的生活空間、介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最後回歸故裡回報家鄉的一代瓊僑經歷的縮影,也是近現代海南乃至中國發展變遷的生動縮影,體現了一百年來海南人前赴後繼下南洋、不斷取得新業績的奮鬥精神,其海島文化特徵鮮明。
  •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僑味飄香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僑味飄香 興隆華僑農場歸僑龐朝民家16日,一聲銅鑼響,海南萬寧興隆華僑農場31隊的印尼歸僑龐朝民把他的僑友一家迎進家門,兩家人開始忙著製作印尼糕點,籌備做春節待客年貨。  「每年春節提前製作糕點,是印尼華僑迎接新春的傳統習俗。」龐朝民和家人、僑友邊哼著印尼歌曲,邊忙活著。春節前期,興隆地區迎接新春的氛圍逐漸濃厚,東南亞風情的僑味飄香各連隊。  興隆華僑農場自1950年起,就聚集著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狹長的木製百葉窗獨具南洋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漫步在乾淨的街道上,眼前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後衣錦還鄉。
  • 莆田「華僑村」:因地制宜巧打「僑」牌促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城廂區華亭鎮園頭村、荔城區西天尾鎮後黃社區、涵江區江口鎮蒜溪中心村、仙遊縣橋光村等莆田市幾大「華僑村」因地制宜巧打「僑」牌促新發展,保護僑鄉文化開發旅遊資源,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 海南興隆咖啡:傳承正宗「南洋味道」
    海南興隆咖啡:傳承正宗「南洋味道」
  • 僑鄉海南興隆華僑農場裡南洋風味的中國年
    海南素有僑鄉之美譽,唐朝末年就有海南居民下南洋工作謀生,到了明清時期更是有大量的人口到世界各國去學習工作,據估計至今全世界約有4800萬華僑,海南華僑就佔了6%,也就是說約有368萬人口,其中歸僑、僑眷約有100多萬人,其主要分布在文昌、瓊海、萬寧、海口等地。
  • 海南彬村山華僑經濟區東南亞風情僑村行活動將啟
    海南彬村山華僑經濟區東南亞風情僑村行活動將啟
  • 海南人常喝的這一杯咖啡,竟然變得如此洋氣……
    」十足的騎樓裡慢啜一杯歌碧歐(海南話:黑咖啡)闡釋了島民洋味十足的慢調生活而深愛海南的人大抵也是被這種迷人氣質所吸引吧圖:飛特摩登生活海南人喝咖啡的歷史2016年,海南興隆咖啡被授予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興隆咖啡成了海南的味道。如今,已與興隆鄉土共融百年的南洋咖啡,在被興隆深厚的華僑歷史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喚醒後,其僑味和洋味不僅感動著土生土養的海南人,也吸引了一批愛上「興隆味道」的「新海南人」。
  •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古老僑村煥發新生機
    百年老街 古厝洋房  古老僑村煥發新生機  遊笑春 陳志勇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以鄭成功故裡、岑兜高甲戲發源地而聞名。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 慢讀丨海南咖啡起源於哪兒?一起來Get「歌必歐」往事……
    且請倒一杯咖啡慢慢追憶流年往事1981年《海南日報》對海南島最早引種的咖啡樹的報導。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第一棵咖啡樹來到文昌市南陽鎮石人坡村口,再走一段蜿蜒的村路,便尋到了鄺家院子,海南島第一棵咖啡樹,就是被引種落地生根於此。
  • 實拍海南南洋小鎮,走進瓊海僑鄉,感受地域風情
    中原鎮在1952至1958年曾經是海南行政區樂會縣府所在地,1958年後由於樂會縣和瓊東縣合併為瓊海縣,樂會縣降級為樂會公社,1984年改設區,1986年改制為中原鎮。中原鎮一直以來有「華僑之鄉」之稱,早年因生活所迫,不少中原人背井離鄉下南洋。
  • 海南瓊海僑村大園古村重教育:吃番薯飯也送仔讀書
    海南瓊海僑村大園古村重教育:吃番薯飯也送仔讀書   中新網瓊海7月24日電(黃小玲)記者日前探訪海南僑鄉瓊海市嘉積鎮大禮村委會大園文化古村,一睹這個著名僑村的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儂從南洋回瓊保家國
    ■ 本報記者 習霽鴻  海南人將下南洋稱作「去番」。20世紀,眾多海南人離鄉,去番謀生。靠著勤勞與智慧,他們不但在南洋站穩了腳跟,不少人甚至還成了當地望族,家世顯赫。  1937年,日寇侵華。
  •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凌楠 攝 中國僑網文昌11月28日電 (記者 張茜翼)記者近日探訪位於海南文昌鋪前鎮美蘭村的林家大院,精緻的木雕門、瓦房屋脊的翹頭、屋簷下的精美壁畫、彩紋的地板磚等裝飾,這座百年僑宅將文昌傳統和南洋風格相結合,不禁讓人驚嘆。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大門。
  • 文昌「歌必歐」裡憶流年
    第一棵咖啡樹 來到文昌市南陽鎮石人坡村口,再走一段蜿蜒的村路,便尋到了鄺家院子,海南島第一棵咖啡樹,就是被引種落地生根於此。據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夫婦的《清代海南移民的新趨勢》一文介紹,清代鴉片戰爭後,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鹹豐十年(1860年)籤訂的《中英北京條約》裡清廷正式準許華民出國做工。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奕公式與英法兩國駐京公使籤訂沿海各省招工章程,其中一條即是「中國政府允許華工自由出洋」,自此開啟了沿海人民出洋打工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