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懂晦澀深奧的《道德經》,推薦兩個公認好的解釋來輔助

2020-12-15 古象雄文化探秘

道德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它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亙古不變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不需要任何的條件才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

但是《道德經》本是古文,又是至深的法理。現在人看起來一是晦澀難懂,二是難解真義。

而對《道德經》的解釋,從古至今,充棟盈車。各家有各家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詮釋。而當代的很多解讀或流於字面之義,或已錯解聖意,反而會給學習道德經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找到一個好的解釋,才是最方便學習的。

但是如何能夠在紛雜繁多的釋義之中找到最好的解釋來幫助我們學習呢?

我想,如果要比較目前誰的解釋最好,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也就是是否更契合《道德經》的原義。只有把握住原義,才能夠說解釋的好。

既然《道德經》是對真理的闡述,那也只有能夠印證真理的人解釋出來才相對最好。如同科學的論點由科學家來詮釋是相對最好的。

所以我個人以為,對於《道德經》的解釋,首先要具備證量,也就是自己先要得道,才能夠明白其中的真義。其次,不但自己要得道,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文學水平,這樣才能夠把真義解釋給大家,而不是僅僅自己明了。

那麼,按照這兩個標準來看,我覺得在我所看過的道德經解釋中,有兩位是值得推薦的:

第一位是道教真人: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清代道學大師,生平事跡近於神奇傳說。他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

這位黃真人已經是得道的真人,證悟了道德經的全部真諦,並且獲得了道教最高的成就——羽化成仙。在道教門中相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的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的。"清風成就"是道教羽化成仙的最高表現形式。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臺灣李樂俅《訪道語錄》)

按道教來說,黃真人是已經證道的仙人,就是已經完全證得道德經的真義,並因此得道成仙了。所以他的註解,與老子的本義當最為契合。同時,他原本就是博學的大儒,且兼通佛教,集三家思想於一身,文學水平不言而喻。

如果黃真人所著的《道德經注釋》只能說的第二,恐怕當代沒有人敢說第一吧。

只是黃真人注釋雖好,但沒有古文功底的現代人可能很難徹底讀懂。所以可以通過震陽子道長所著的《道德經註解》來初步了解,因為他也是認真拜讀了黃真人的道德經解釋後,結合自身的修證,用較為通俗的文字做出詮釋,也更適合當代人來理解。

震陽子道長修道七十餘年所傳玄裔弟子、俗家弟子無數,對闡揚我中華國教,接續並宏大道脈,研究闡發道學經典國粹,提高中國道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等方面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是國內和國際都極具影響的當代著名道教人物。

第二位則是佛教高僧:

這一位大德也是得道之人,但與黃真人有所不同。黃真人是道教真人,原本就是大儒,又兼通佛學,後悟道成真。而現在說的這位則是佛教的高僧,但一樣是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大德:

憨山德清大師,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臨濟宗門下。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自幼讀《道德經》、後皈依佛門,宗說兼通、著述極為豐富。崇禎皇帝作《御贊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狀?撐持法門,已作棟梁。受天子之鉗錘,為佛祖之標榜。"

憨山大師雖然是佛教高僧,但他和黃真人一樣,精通佛、道、儒家這三家的學說,同時也是證道高人,成就的大德。

憨山大師七十八歲時在廣東曹溪圓寂,圓寂後三天,他的法體仍然栩栩如生,象禪定一樣。二十年後,大家打開靈龕發現,憨山大師肉身沒有任何損壞,仍然結跏趺坐,面色紅潤,頭髮和指甲都有生長。於是,將栴檀末塗大師法體後披上千佛衣,成為跟六祖大師一樣的不朽真身。

作為佛教的成道高僧,又精通儒家、道家的典籍經論,他提出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的理論為後世的學者指明了方向。

真理就是如此,一法通,法法通。得大道就明了了一切法。

憨山大師用了十五年來對《道德經》作註解,他所解的《道德經》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從學術角度,都可以說是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因為憨山大師是佛教的大成就者,證得了大道的究竟智慧,同他自己也博學多才,精通老莊和孔孟等諸子百家的學說。所以,他和黃真人一樣都是了不起的得道之人。

當然,憨山大師的道德經也是文言文,沒有古漢語基礎讀起來也很晦澀。推薦可以參閱由逸塵老人編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逸塵先生對憨山大師的原本加以注釋,完全譯成了白話文,簡明扼要,淺顯易懂,更適合現代人研讀。

個人以為,兩位得道大師所解釋的《道德經》在宗教內和學術界都公認是首屈一指的。因為他們的註解都是依照佛、道始祖歷代傳承的心法,通過自己得道的體悟而注釋的,既不會「依文解字」,更不會「錯解聖意」。

當然,這兩位所解的《道德經》我也只是略讀,自己又無智慧,所以不能全解聖意。只覺得相比於其他一些「大師」、「專家」而言,更符合《道德經》的本義而已。

相關焦點

  • 深奧造句和解釋_深奧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巴金《談〈滅亡〉》:「作者引用的許多深奧的哲學著作我全沒有讀過。」]深奧參考例句:1、《尚書》詰屈聱牙,深奧難懂。2、這本書深奧難懂,對我而言簡直是無字天書。3、富於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奧。4、獵犬在扭轉木頓時找到一本深奧的書。5、一般人很難理解這麼深奧的理論。6、這本書內容深奧難懂,所以銷路不很理想。7、老師用一則寓言說明了一個深奧的道理。
  •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玄」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含義是比較基本的,一是指境界幽遠,一是指帶光亮的深黑色。這兩個含義其實也是相通的,遼闊夜空中的那種幽遠、深黑就是一種所謂的「玄」色。正因如此,玄又引申至形容問題的深奧程度,從而有「玄奧」的說法。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當我們內心裏面太過於在乎一個人一件事,想要競爭的時候,這時候往往心會變得很脆弱,而且還會讓自己輕易的陷入一個小格局裡面,而最後事情的發展就會變成: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而當我們可以用相對比較自然的心態來取代「爭」的心態,反而更容易成事。
  • 讀懂《道德經》第一章,才會明白「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傳世之書,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而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認為老子《道德經》高深莫測,是挺難讀懂的一部經典,其實《道德經》真的很難讀懂,我們要細細品味。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可以說老子的智慧貫穿古今。紀曉嵐對《道德經》是讚不絕口,有詩為證:「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想要體會到少女之純真,首先要領會老子《道德經》一個「妙」字
    在老子《道德經》中,第一章就兩次出現一個字——妙。「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知道,道德經僅僅五千言就道出了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其每一個字都是字字爍金,那麼,這一個「妙」蘊含了什麼含義呢?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逃不過天道和規律。為什麼助你避禍就福的是「天道」?首先是「四大天規」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 便可以讓人生不在平庸,不僅自身能夠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連綿不斷。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這一章老子更近一步,來闡述道和德。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吾輩得聞,如旱苗逢甘霖,如魚兒得細水,實受益匪淺!餘把本章分成三個部分,以便來觀照,先來看第一部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孔德不是孔夫子的德,這個萬不可混淆哦!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一,指的是處患難而不憂《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二,指的是解決問題之根本想要避免未來的禍患,也要從根源處著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抓住問題核心撥開層層迷霧,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人在窮困時,一定要讀《道德經》這47字真言,受用無窮
    《道德經》就是一部根治心病的奇書,自古治癒無數能人。《道德經》不愧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於人們探索自然、探究社會、追求人生發展方向等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道德經》中每一段話都值得人們仔細研究,《道德經》更像是一本哲學,任何一個道理,經歷了深刻的體會都會令人受用無窮。
  • 道德經第38章下:從海底撈和胖東來的成功,看現代德治企業的典範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38章。上一期我們講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把有為的上仁、上義和上禮歸入下德的範疇,並且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為什麼把刻意標榜自己不失德的行為稱為無德呢?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在我們的一生中,為了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大家都在勞碌奔波,甚至是有些人去苦心研究各種成功學,但是學來學去,生活絲毫沒有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悟:1.美固然是好的,希望自己更美一些是好的。從內到外都美才是真的美。2.化妝是提高人自信,讓人看起來更美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清新自然也挺好,各有各的美。喜歡清新自然,也欣賞堅持化妝保持自己形象的人。
  • 寶寶名推薦:10個道德經才華橫溢的男孩名,福澤深厚
    一、《道德經》中才華橫溢的男孩名1. 天驕出自《老子·道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解釋: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滿堂出自《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意思是金錢再多,也難以守住;富貴了就驕傲,會招致禍患。3.
  • 白巖松:讀《道德經》發現,任何單位強調考勤打卡,一定走下坡路
    之前有個網友之間有個排行,就說真正好的領導是感受不到領導的存在。想想如若無法感知存在,但一切還是十分的井然有序,這是多麼厲害的管理法呀。經常讚揚他人的領導排在第二位;排第三位的領導是被人畏懼的領導。最後的就是被人天天吐槽的領導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