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它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亙古不變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不需要任何的條件才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
但是《道德經》本是古文,又是至深的法理。現在人看起來一是晦澀難懂,二是難解真義。
而對《道德經》的解釋,從古至今,充棟盈車。各家有各家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詮釋。而當代的很多解讀或流於字面之義,或已錯解聖意,反而會給學習道德經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找到一個好的解釋,才是最方便學習的。
但是如何能夠在紛雜繁多的釋義之中找到最好的解釋來幫助我們學習呢?
我想,如果要比較目前誰的解釋最好,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也就是是否更契合《道德經》的原義。只有把握住原義,才能夠說解釋的好。
既然《道德經》是對真理的闡述,那也只有能夠印證真理的人解釋出來才相對最好。如同科學的論點由科學家來詮釋是相對最好的。
所以我個人以為,對於《道德經》的解釋,首先要具備證量,也就是自己先要得道,才能夠明白其中的真義。其次,不但自己要得道,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文學水平,這樣才能夠把真義解釋給大家,而不是僅僅自己明了。
那麼,按照這兩個標準來看,我覺得在我所看過的道德經解釋中,有兩位是值得推薦的:
第一位是道教真人: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清代道學大師,生平事跡近於神奇傳說。他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
這位黃真人已經是得道的真人,證悟了道德經的全部真諦,並且獲得了道教最高的成就——羽化成仙。在道教門中相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的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的。"清風成就"是道教羽化成仙的最高表現形式。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臺灣李樂俅《訪道語錄》)
按道教來說,黃真人是已經證道的仙人,就是已經完全證得道德經的真義,並因此得道成仙了。所以他的註解,與老子的本義當最為契合。同時,他原本就是博學的大儒,且兼通佛教,集三家思想於一身,文學水平不言而喻。
如果黃真人所著的《道德經注釋》只能說的第二,恐怕當代沒有人敢說第一吧。
只是黃真人注釋雖好,但沒有古文功底的現代人可能很難徹底讀懂。所以可以通過震陽子道長所著的《道德經註解》來初步了解,因為他也是認真拜讀了黃真人的道德經解釋後,結合自身的修證,用較為通俗的文字做出詮釋,也更適合當代人來理解。
震陽子道長修道七十餘年所傳玄裔弟子、俗家弟子無數,對闡揚我中華國教,接續並宏大道脈,研究闡發道學經典國粹,提高中國道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等方面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是國內和國際都極具影響的當代著名道教人物。
第二位則是佛教高僧:
這一位大德也是得道之人,但與黃真人有所不同。黃真人是道教真人,原本就是大儒,又兼通佛學,後悟道成真。而現在說的這位則是佛教的高僧,但一樣是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大德:
憨山德清大師,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臨濟宗門下。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自幼讀《道德經》、後皈依佛門,宗說兼通、著述極為豐富。崇禎皇帝作《御贊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狀?撐持法門,已作棟梁。受天子之鉗錘,為佛祖之標榜。"
憨山大師雖然是佛教高僧,但他和黃真人一樣,精通佛、道、儒家這三家的學說,同時也是證道高人,成就的大德。
憨山大師七十八歲時在廣東曹溪圓寂,圓寂後三天,他的法體仍然栩栩如生,象禪定一樣。二十年後,大家打開靈龕發現,憨山大師肉身沒有任何損壞,仍然結跏趺坐,面色紅潤,頭髮和指甲都有生長。於是,將栴檀末塗大師法體後披上千佛衣,成為跟六祖大師一樣的不朽真身。
作為佛教的成道高僧,又精通儒家、道家的典籍經論,他提出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的理論為後世的學者指明了方向。
真理就是如此,一法通,法法通。得大道就明了了一切法。
憨山大師用了十五年來對《道德經》作註解,他所解的《道德經》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從學術角度,都可以說是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因為憨山大師是佛教的大成就者,證得了大道的究竟智慧,同他自己也博學多才,精通老莊和孔孟等諸子百家的學說。所以,他和黃真人一樣都是了不起的得道之人。
當然,憨山大師的道德經也是文言文,沒有古漢語基礎讀起來也很晦澀。推薦可以參閱由逸塵老人編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逸塵先生對憨山大師的原本加以注釋,完全譯成了白話文,簡明扼要,淺顯易懂,更適合現代人研讀。
個人以為,兩位得道大師所解釋的《道德經》在宗教內和學術界都公認是首屈一指的。因為他們的註解都是依照佛、道始祖歷代傳承的心法,通過自己得道的體悟而注釋的,既不會「依文解字」,更不會「錯解聖意」。
當然,這兩位所解的《道德經》我也只是略讀,自己又無智慧,所以不能全解聖意。只覺得相比於其他一些「大師」、「專家」而言,更符合《道德經》的本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