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在講座上。 詹培 攝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文豐
最新一期「精讀堂」活動日前在千翻與作書店·亨特店舉行,藝術家夏炎教授應邀作「基於社會學圖像的當代藝術」的主題分享。夏炎先生既是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當代藝術展,形成了自身的審美風格;同時又長期任教於美術學院,擁有較為成熟的美術理論體系,這兩者使得本場講座具有了審美的高度與理性的張力。
夏炎認為,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圖像學和符號學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而基於社會學圖像的運用,對繪畫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剖析繪畫創作的動態、圖像方式和符號方式,對確立未來藝術的新結構和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當代藝術」與「社會學」在個體層面的結合
講座中,夏炎首先釐清了「當代藝術」與「社會學」的 概念。
夏炎說,大部分學者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藝術,稱為當代藝術,這與國內歷史學層面的分期相關,我國歷史分期,1840年——1919年為近代、1919年——1949年為現代、1949年至今為當代。他認為這種以時間來界定的方法顯然不夠準確:「當代不等於當下,比如當下經典的學院派藝術、體現民俗的民間美術、具有共性的兒童藝術,都不屬於當代藝術範疇。」
夏炎認為,從藝術史角度而言,當代藝術應該是指在藝術語言上前無古人,是一種區別於傳統、比較前衛的藝術,如此方具有斷代意義。「當代藝術的典型標誌是新觀念、新形態、新載體。新潮美術、前衛美術、實驗藝術、先鋒藝術,這四個關鍵詞在某種程度上就等於當代藝術。」他說。
此外,他認為當代藝術在文化層面還有一個走向問題。具體表現為兩種趨勢,一是跨越傳統文化的普世追求,二是照顧文脈的本土作風。「目前第二種趨勢是比較突出的。我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會比較明確地體現為強調地域性,然後從中延伸出一些新觀念,並用新載體表現一些新的藝術語言。這是跟自我存在的環境相觀照的。」
夏炎理解的社會學,是指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從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在他看來,社會學屬於哲學範疇,可以簡單地將這種知識體系理解為描述社會的結構和系統。「微觀層面即個體層面,但是我們今天從社會學層面看到的更多是集體的東西,即從國家、集體這種宏觀層面去介入,很少從個人的微觀層面去介入。」夏炎解釋,也就是說,「當代藝術」與「社會學」兩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在個體層面的意義上是結合在一起的。
接下來,夏炎分享了當代藝術家尼奧勞赫、裡希特、圖伊曼斯的美術創作,認為這些藝術家的藝術特點便是基於個人觀點,以藝術語言去介入社會的。
■ 解析三位典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特徵
對20世紀最受關注的德國藝術家尼奧·勞赫,夏炎介紹:「尼奧是東德人,後來去了西德,其作品特徵就是東德式社會主義現實和西德式抽象主義結合。」他說,尼奧在東德接受的是現實主義美學的教育,而西德藝術家受美國的影響,為了反抽象而抽象,為了反現代而現代。在兩種美學體系的碰撞中,尼奧的繪畫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他原有的現實主義的繪畫語境裡融入了關於空間、抽象符號的元素,使得畫面呈現出超現實主義的錯位感和夢幻感,而且他的藝術敘事性是不連貫、不具體的,像夢境一樣,隨時可以掐斷,也隨時可以插入新的畫面,「他的畫面中呈現了多重空間,且所有的空間沒有關聯,都是打亂的。」夏炎說,尼奧作品的畫面空間是不能以常態的辦法去判斷的,尼奧在兩種文化碰撞當中產生了他的典型繪畫語言。
「在尼奧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不可以被破壞。骨子裡就想把一些已有的秩序打破。我想尼奧也是這樣的,就是要尋找那種撕裂的、破壞的、不同常態的東西。」夏炎說。
如果說尼奧·勞赫的作品有更多的主觀色彩,那格哈德·裡希特更尊重客觀圖像。夏炎說,裡希特畫出來的圖像比相片還要真實,「這裡的真實指的不是寫實性,而是真實的屬性。我覺得他的圖像對真實的理解甚至超過了照片。從他的作品裡,我們能夠感覺到一種可觸碰的真實感。」他以裡希特畫的蠟燭為例加以說明,認為其語言特徵就是將物體邊緣進行模糊化處理,相當於把現實的場景純度降低,從而帶來一種歷史感、時光感,就像老唱片的感覺。「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相機最厲害的人像模式,也就是裡希特圖像的水平,即把後面的景致模糊掉,前面的凸顯出來。」通過這種繪畫語言,裡希特像文獻綜述般把社會基層的個體肖像集中在一塊兒,讓他們構築成那一時代典型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
在夏炎看來,比利時藝術家呂克·圖伊曼斯的創作理念有點東方哲學的意境:所見非所得。「就是對視覺持堅決的懷疑精神,認為只有懷疑之後才能有主觀化的呈現,否則描繪者會完全被客觀對象抓走,以致於沒有立場、沒有觀點。」他說,圖伊曼斯的創作方式是截取、放大圖像,通過曝光式的色彩處理,將圖像精簡至只剩輪廓,也就是「曝光過度」,這種高曝光的方式會形成一種空落的背景,從而呈現出一些真實的集體記憶,這就是圖伊曼斯作品的人文含義。
■ 以《打虎隊》為例展現自我創作風格
講座上,夏炎還通過他近期創作的作品《打虎隊》來展現他的自我創作風格。據他介紹,這幅作品的素材,源於《榕江縣誌》的一張攝於1956年榕江打虎隊的照片,當時榕江縣虎患嚴重,出現了老虎傷人事件,1956年3月5日,榕江縣政府組織退伍軍人和武裝部的幹部組成打虎隊,最終打死了兩隻老虎。「我從前年接到這張圖後開始創作,到今年才畫完。」夏炎說。
夏炎的繪畫方式和國外藝術家不同,國外的藝術家習慣用降色的方法,他則通過增加顏色,把色彩的純度提到最高,達到曝光失靈的效果,這樣一來,畫面裡所有人物的邊線都不太確定,所有的塊面也不太確定。「裡面所有的細節,我基本上是用設計學的概念,以體塊、線條、體積去塑造,人物的面部都是一些面,很少用線條;畫後面的樹葉,我全部是用團狀、塊狀來塑造的,找不到單片的葉子。我也沒有將老虎畫成傳統的樣子,而是用類似於立體主義甚至抽象性的色塊,去拼接成了一個老虎的樣貌。也就是說,我不去塑造細節,而且是把細節、辨識度降到最低。」
為何這樣處理,他的解釋是,「我覺得有時候真實是不可觸摸的,呈現的對象如果過於具體的話,很可能喪失了真實感。」他說,近幾年來,他的作品帶有一定的公共性概念,揭示了社會的某個截面,從而讓大家在畫面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屬性。
嘉賓名片
夏炎,貴州人,1998年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美術系,同年留校任教;2005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壁畫系研究生課程班;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數字媒體方向工程碩士學位。現為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系副教授、貴州師範大學美術館館長。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當代藝術展。
(《分享基於社會學圖像的 當代藝術》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