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與藝術死亡

2020-12-21 獨視角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德國古典美學在他那裡達到了高峰。美學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組成部份,他曾在一篇文章說:「理性的最高行動是審美行動」、「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精神哲學是一種審美的哲學」。

後來在《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精神哲學》中,進一步探討了美學問題,而他最重要最系統的美學著作則是他逝世後才發表的《美學講演錄》(即《美學》),這是他的學生霍託根據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講課的學生筆記與黑格爾本人的部份講稿加以整理,於他逝世後的1835年首次出版。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一、黑格爾《美學》思想的簡介

黑格爾在美學課題上的貢獻之一在於將美學轉向「藝術哲學」,他認為美學的對象是藝術客體,以藝術為中心來探討美學體系。再者是引入辯證法與歷史主義的思想,不再孤立的研究藝術,而是把藝術和其他社會現象看做人與現實世界的一種關係,並且充分的肯定了藝術有一個形成、變化和發展的歷史,力求在歷史和邏輯、實踐和理論的統一中去把握藝術發展的規律。

黑格爾的《美學》中文版本

要理解黑格爾的美學,首先要了解他的哲學基石——「理念」(或絕對理念),而他的理念則產生於辯證法,他的理念是客觀存在於感性世界的萬事萬物中,並不脫離感性世界,存於正─反─合的辯證過程中,我們可說,理念正是主體(正)與客體(反)辯證後所產生的(合),理念自身就應當包括差異、對立和矛盾,永遠處於辯證的運動之中。正因為以辯證法的方式,藝術作品即可視為藝術家(個體)與社會(外在環境)的產物,藝術品(合)正是藝術家(正)所投注的情感、精神、思想與當代社會(反)思潮、環境現狀的歷史證據。正因黑格爾將藝術放入歷史文本去閱讀、批判,使得藝術得以從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詮釋。

二、在辯證法下的藝術發展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亦因此,藝術品成為黑格爾對於「美」的重要探討核心,沒有藝術品,就沒有所謂的「感性顯現」,而從藝術品上,即能看到理念─當時代的主體與客體的矛盾統一。他首先探討了古代的藝術,以辯證法將藝術史的脈絡整合在他的思想中。他將藝術劃分為「象徵型」、「古典型」、「浪漫型」,簡單介紹如下:

象徵型:代表是埃及、印度、中國等東方民族的藝術,尤其是建築。在形式上是較為抽象,以物質形式壓倒心靈內容的崇高風格,所以是形式支配內容,具高度的文化聯想。古典型:代表是古希臘的雕塑,形式與內容相調和,是具體的理念找到正確的表現形式,但由於仍以有限、有用的形式來表現理念,所以最終仍需讓位給浪漫型的藝術。浪漫型:代表是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心靈內容壓倒物質形式,表現了自我的主觀性。

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下,黑格爾認為由於理念的發展,浪漫型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是藝術的終結,也就是藝術死亡。

三、藝術死亡

黑格爾是第一位談到藝術死亡問題的人,近代的思想家如班雅明等亦談到藝術死亡,班雅明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是在機械複製的年代造成靈光消逝,而黑格爾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又是什麼呢?

藝術死亡,當然是黑格爾對藝術的詮釋,他所說的藝術死亡,指的就是一種信仰的崩解,他談了藝術,有如將藝術當作屍體解剖、分析,這時人不再融入藝術感受之中,不再信仰藝術內容、感動於藝術的形式,因此藝術被黑格爾宣告死亡。為什麼他要談藝術?談論藝術,即表示遠離了對藝術的純粹感受,而變成了對藝術的認識/再認識。藝術在此變成一歷史文本,而不再是感受對象,為何?為何藝術不再是感受對象?為何他不再融入藝術、感受藝術?而是抽離出來談論藝術?若回溯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價值觀變動——個體的啟蒙與覺醒,使人對於外在環境不再信仰,社會、政治、宗教都將面臨挑戰,而藝術則是文化表徵,呈現出各歷史的文化情境。

正因為對於過去既存的體系不再信仰,於是不再選擇融入既有的文化美感與文化想像中。信仰即是創造一種使精神依附的美感與想像,藉由各個社會系統的教育如宗教、政治、媒體、藝術等傳達的一種意識上的型態。當我們在談論藝術,藝術已經死亡。因為我們不是在藝術之中,而是在藝術之外,黑格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只要我們談論藝術,它立即變成過去。」是的,當我們這樣在論述時,我們所在談論的藝術都是已逝之物、已過去之物,即使是當下亦如是。

四、藝術死亡與思想解放

藝術哲學的存在,是因為信仰的崩解,黑格爾身處於法國大革命變動之際,他從當下的個人思想、理論以一批判的眼光重新閱讀過去的藝術史,從批判過去為他所處的當下提出新的詮釋。過去的運動不如當代社會這樣劇烈,他必須承受既有信仰的崩解與變革,他的藝術哲學是解構/再建構既有信仰與新信仰,他流露幾許哀悼的態度看待藝術死亡,而藝術的死亡是因為個體意識的覺醒與思想的解放。

相關焦點

  •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美學的重要出發點和環節。  關鍵詞:黑格爾/康德/哲學/美學  黑格爾美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高峰和集大成,它是在對康德、費希特和浪漫派、謝林、席勒、歌德等一系列德國古典哲學、美學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的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對前驅者們美學思想的批判繼承,也就不可能有黑格爾美學這個時代的高峰。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一位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黑格爾黑格爾是18世紀末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既對近現代西方思想作了全面總結,又為現代思想的超越提供了背景和條件。有人說黑格爾是為思想而存在的,確實,自他1807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學著作《精神現象》開始,黑格爾就註定了要在哲學的海域裡乘風破浪,後來在他的思索生涯裡,他又相繼發表了《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理念的自我綜合、自我發展、自我深化的運動過程。
  • 鋼琴教學中的美學:美學的定義
    美學是一個比較深奧的學問,記得小時候在書店看了一本美學書籍,基本上看不懂。百度一下美學,現在明白了一些皮毛。美學在廣義上可以屬於哲學範疇,它的創始人黑格爾是個哲學家。現在看他的理論,仍然是似懂非懂的感覺,應該與翻譯有關,我覺得翻譯得未必準確。
  • 黑格爾《美學》:從打哈欠到興致勃勃
    黑格爾《美學》一邊琢磨工具和方法論也一邊在讀書,最近這一陣子讀了太多經管類的書,也並不是非常高深的經管類理論書,總想讀一些文學類的書調劑一下乏味的感覺。於是就選擇了黑格爾的《美學》這一類的書,我之前幾乎沒有怎麼涉獵,讀到很多關於美學的理論,我並不是非常的理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豁然開朗,發現像這樣一本書,就非常適合用思維導圖來畫,可以扎紮實實的掌握基礎知識,並且藉助思維導圖直觀的看到內容之間的邏輯連結。思維導圖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思維導圖畫任何的圖書。但是不是說任何的圖書都一定要用思維導圖來畫。
  • 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及其美學思想
    園林藝術是一種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藝術,由於時代、民族、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而表現形式存在區別,又因優秀造園者的社會實踐、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審美修養、審美想像、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趣的不同,使園林藝術呈現了五彩繽紛、美不勝收的風姿。中西方園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形態。
  • 從唯物史觀出發,勾勒西方美學思想發展輪廓-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貫穿教材編寫過程的指導思想,主要體現在:     堅持唯物史觀,注重了解美學思想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思想文化環境等條件,把握美學發展的歷史線索,對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美學家及其思想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 美學論壇聚名家!呈現東方美學思想盛宴
    四位主講嘉賓圍繞「湧現|升啟」 這一主題,分別從《東方美學的審美與驅動創新》《玉文化與東方美學的內部構建》《腕錶的東方審美表達》《家在別處》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論壇內容的美學高度與思想深度,為現場觀眾奉獻了一場美學的思想盛宴。不忘初心,東方有美本屆論壇是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召開的。
  • 他不僅是一代清學大師,而且以美學見長,被譽為「東方黑格爾」
    中國是藝術大國,歷史悠久,門類繁多。藝術理論和鑑賞方面也有深厚的歷史資源。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統治,從事藝術工作和藝術鑑賞長期被視為「小道」、「末技」,因此,美學思想長期發展不起來,不系統,只是散見於各種筆記、文集之中。
  • 美學與設計美學,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你有了解嗎?
    1、美學的理解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可以稱之為「藝術哲學」,有「現代美學之父」之稱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感性和情感的哲學,這與黑格爾認為的「美的生命在於顯現」理論不謀而合,他們對美的理解都植根於感性形式,通過美的元素組合作用於人們的視覺感受。
  • 試論舒曼的音樂美學思想
    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美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舒曼則主張"感情論"具有特定的美學內容,帶有浪漫主義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人對現實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藝術。19世紀音樂藝術在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進入了「情感美學」,這個時代由崇尚理性轉向崇尚情感。
  • 以書法美學促文化繁榮 陝西元博書法美學研究院第一次院長工作會舉行
    據悉,為創新書法美學理論研究,推廣和普及書法美學理論研究成果,全面推進中國書法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經陝西省民政廳審批通過的陝西元博書法美學研究院將於5月30日在西鹹新區灃東新城舉行掛牌儀式暨成立大會。據了解,陝西元博書法美學研究院是以陝西省文學藝術聯合會為上級業務主管單位,於2019年12月31日經陝西省民政廳審核批准的非營利性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該院將主要開展書法美學藝術研究、交流、展覽活動,推廣書法美學,提升書法創作水準。
  •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性美學對康德美學的三種典型回應
    二十世紀是西方美學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的時期。在這一歷程中,西方現代性美學自十九世紀末經歷黑格爾美學後,至二十世紀初又歸返「回到康德」的旅途上。而在整個二十世紀後現代大轉向的潮流中,堅守現代性的西方美學思潮始終高擎康德點燃的審美現代性明燈,努力前行。
  • 王國維的「境界」說與康德的美學思想
    具體說來,王國維的境界說明顯接受了康德的以審美意象論為中心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美學史上,他早於李澤厚提出了「境界為最上」的觀點,把境界推向與典型並列的最高的形象層次上;與金人瑞的典型思想一起,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末葉美學關於藝術形象論的雙璧。王國維的這種「對外開放」的理論,成為中國近代美學開放體系的先驅,其成就與不足,又對今天的美學創造深有裨益。所論當否,要看下面的分析。
  • 西方美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一、過去時期  過去時期的美學即西方古典美學,主要是西方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黑格爾寫過近百萬字的美學講稿,那也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考察西方古典美學必須始終把它與西方哲學聯繫起來,否則,就會摸不著邊際。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三」
    01矛盾辯證鑄造了浮士德精神的靈魂,開啟悲劇審美之門《浮士德》全劇貫穿著辯證的精神,從藝術形式的角度看黑格爾在《美學》中分析:經歷這種對立,矛盾和矛盾解決的過程是生物的一種大特權;凡是始終都是肯定的東西,就會始終都沒有生命。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進的,只有通過消除對立和矛盾,生命才變成對它本身是肯定的。如果它停留在單純的矛盾上面,不解決那矛盾,它就會在那矛盾上遭到毀滅。
  • 西方美學思潮研究的新開拓
    讀彭立勳先生的美學研究新著《趣味與理性:西方近代兩大美學思潮》,讓我想起黑格爾關於美的界定:「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許可以說,趣味就是「感性」的別名,而理性,則是相對於「趣味」或「經驗」的概念界定。近代西方美學無疑是美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經驗主義美學和理性主義美學形成為兩大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代表性思潮。
  • 文學場景下的時代美學詮釋
    文學評論是藝術審美的專門學科,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和解構作品的方法。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一書裡說:「藝術的使命在於用感性的藝術形象去顯現真實,簡單地說,就是『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何謂文學評論或者何謂藝術評論?我認為文學評論或者藝術評論就是呈現「藝術美的理想」。
  • 腦中尋美:探索神經美學的思想之道
    在此背景下,《當代神經美學研究》(丁峻等著,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啟示。受其影響,國內的美學研究一度十分依賴西方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對研究對象進行「強制闡釋」及附和式論證,「本體闡釋」缺席、自主思想失語、缺乏標識性概念和原創理論,致使中國的美學研究無法擺脫西方美學框架體系的桎梏,阻礙了21世紀中國特色美學體系的建構進程。
  •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作文素材)
    在具體論述時,又根據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美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所側重地分別介紹了古典主義美學(古希臘時代)的「美在物體的形式」說;新柏拉圖主義(古羅馬)和法國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則又提出「美在於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國十八世紀的經驗主義美學把「美的本質」這個問題的重點,從對審美對象的形式分析轉到對美感活動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分析。所以他們強調:美在於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