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受年輕人追捧 專家:中國節日應加強娛樂性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萬聖節受年輕人追捧 專家:中國節日應加強娛樂性

    10月15日,昆明一商場內搭建的萬聖節「鬼屋」活動區,吸引年輕人眼球。中新社發 任東 攝  

 

    10月10日晚,廣州長隆歡樂世界舉行了大型的自貢南瓜燈亮燈暨長隆「歡樂萬聖節」啟動儀式,南瓜燈組總體大小為12米×10米,相當於三層樓高,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貢工藝南瓜燈。中新社發 劉衛勇 攝  

  中新網11月1日電(上官雲)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萬聖節。繼聖誕節、情人節之後,「萬聖節」已經成為另外一個被中國人熱捧的節日。然而,也有人質疑熱衷外國節日是崇洋媚外。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家蕭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過洋節」的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只要能在理性觀察的基礎上適時加以引導即可。談及中國傳統節日受冷落的現狀,蕭放表示,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承要靠潛移默化地培養,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萬聖節又稱鬼節 實為西方古時秋收慶典

  萬聖節(HALLOWEEN)是西方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11月1日諸聖節的前夕。萬聖節期間,西方國家的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一些萬聖節特有的裝飾,諸如各式鬼怪、南瓜燈、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孩子們會穿上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挨家挨戶地討糖。

  關於萬聖節的由來,傳說最多的版本是認為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

  在西方,萬聖節又稱「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這時,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後,今天的萬聖節已成為人們狂歡的節日,失去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成為節日的裝點,也已失去駭人的鬼魅色彩。

  專家:熱衷過「萬聖節」不是崇洋媚外

  早在萬聖節來臨一個月之前,記者就曾在北京市豐臺區某大型商場中看到有關萬聖節用品的促銷展臺,面具、巫師帽、獠牙、鬼手指、南瓜燈等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不少年輕人正在圍觀購買,也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購買。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他對萬聖節知道一些,孩子早就跟他說過,這些裝備只要孩子喜歡就不反對買,「價錢別太過分就行。」

  面對商家瞄準萬聖節商機造勢的做法,蕭放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為謀求利益的商業現象,功利目的很強,沒有有效地借鑑節日的文化內涵,造成了對這個節日的過度消費。

  對於「熱衷萬聖節是崇洋媚外」的說法,蕭放給予了否定。他說,目前中國人過萬聖節僅限於對形式的模仿,看重的是其社交功能,比如主題舞會、狂歡晚會等,真正像西方那樣過萬聖節的「狂歡」狀態並不多見。因此,對於「過洋節」的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只要能在理性觀察的基礎上,對發現的問題加以引導即可。

  蕭放同時提到,中國也有類似萬聖節的節日,如中元節、寒衣節等,都是起源於祭祀祖先亡靈,卻很難讓年輕人感興趣,原因就在於節日缺少娛樂元素。他進一步解釋稱,中國的文化體系與西方不同,崇尚莊重,敬畏亡靈與鬼魂,很難吸引年輕人參與進去。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可考慮適當加強娛樂性。

  蕭放稱,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承靠潛移默化地培養,首先應理解節日的內涵,從內心提起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然後以實際行動去紀念這個節日,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年輕人偏愛洋節 外國人如何過萬聖節
    中國網新聞10月31日訊(記者李智 戚易斌 實習記者歐陽嘯鴻)每年10月31日晚上,西方國家都會迎來極具個性的「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裝扮成可愛的「鬼怪」挨家逐戶地敲門並索要糖果。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混入小孩中慶祝萬聖節的到來。隨著全球化發展,文化交流與融合加強,萬聖節文化逐漸受到孩子們和年輕人的追捧,在全球流行。
  • 萬聖節驚悚妝女孩 追求外國節日中國節日可還記得幾個
    萬聖節驚悚妝女孩 追求外國節日中國節日可還記得幾個時間:2018-11-02 22: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萬聖節驚悚妝女孩 追求外國節日中國節日可還記得幾個 隨著改革開放,國家的快速發展,我們和外國人接觸已經是越來越頻繁了,經常走在大街上可以偶遇歪果人,同樣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
  • 萬聖節狂歡:中國年輕人借「恐怖」減壓
    萬聖節為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它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幹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近幾年,萬聖節「狂歡」在中國的年輕人中也日漸流行,但更多的人是將過節當作玩樂的理由,用以減輕快節奏的生活壓力。
  • 中國孩子沉迷的「萬聖節」,追捧的背後,是下一代人的文化迷茫!
    前段時間被大多年輕人熱切追捧的「萬聖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無論是各種奇異的裝飾、DIY的搞笑妝容,還是「不給糖就搗蛋」的惡搞口號,從小孩到大人,都玩得不亦樂乎。這種外來的節日氛圍,甚至還滲透到了幼兒園當中,且已經持續很多年了。
  •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日常也少了很多在街上走動的「妖魔鬼怪」……其實不止是萬聖節遭遇滑鐵盧,其他洋節日在中國的熱度近年來也有所減退。崇拜強者的思維以致於衍生到崇拜強者的文化,這個觀點在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興起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 年輕人萬聖節「狂歡」被罵「中國人的恥辱」 媒體:多些寬容與自信
    青島地鐵2號線上的一位大叔斥責兩位「萬聖節裝扮」的年輕人,稱其是「中國人的恥辱」;有參加萬聖節的網友反映,身著萬聖節裝扮走在路上,還會招來路人的白眼和無故的謾罵……萬聖節在商業化消費主義的帶動下,更加傾向娛樂化,是年輕人在借節日的氛圍來宣洩壓力,對這偶然的狂歡,大家不妨多點寬容。
  • 同樣是鬼節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熱衷於萬聖節卻忽視中元節?
    10月31號 西方節日「萬聖節前夜」 起源於凱爾特人傳統的鬼節 後來經過基督教的改造成為了紀念聖人的節日 而萬聖節其實是大家對萬聖節前夜的誤稱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
  • 萬聖節將臨:南瓜燈、鬥篷熱賣 鬼臉蛋糕受追捧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劉莉 攝  本周六將迎來一年中最搞怪的節日「萬聖節」,南京街頭、學校、商家的節日氣氛已經濃鬱起來。採訪中記者發現,年輕人為了過萬聖節,不惜花錢裝扮自己,王先生準備扮演護士,結果淘寶上的衣服沒有他的尺寸,他準備找裁縫專門做一件,楊小姐前天特地去理髮店花1000多元接發,就為了讓自己變成大家認不出的長髮妹妹。
  • 評論:萬聖節進入國人生活意味什麼
    以往,這一在西方一些國家流傳已久的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是聽說,但在今年,它在我國很多城市登堂入室,中國的年輕人也過起了萬聖節,他們在微信朋友圈裡,紛紛曬出自己與平時大異其趣的扮鬼怪相,網上出現了各種過節攻略。  萬聖節的出現,自然也引起了國內輿論的關注,有人將其斥為「崇洋媚外」,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對洋節的追捧是因為國人缺乏文化自信。
  • 中國年輕人樂過萬聖節:為放鬆找個理由
    新華網長春10月31日電(記者何悅、趙夢卓)萬聖節又至。這個以「搞怪」著稱的節日,正如其他「洋節」一樣,日益收到中國年輕人的歡迎。
  • 年輕人愛過洋節,忘記中國節日,是喜是憂
    萬聖節買了面具之類的。情人節,女婿給丫頭髮288塊的紅包,朋友圈全是曬情人節禮物的。端午節,除了早上吃一個別人送的粽子,意思一下,再也沒有其他了。中秋節,我們平常一樣上班,沒差別,鄉下人就這樣,活多沒假期,活少就放假,和節日無關。
  • 萬聖節的「有意思」值得借鑑
    西方人的萬聖節馬上就要到來。早在半個多月前,幼兒園的老師就給我們這些家長布置了任務:策劃萬聖節活動方案、給孩子製作或者購買萬聖節服裝和道具、與孩子一起參加萬聖節活動且表演節目……如此堂而皇之、隆而重之地過西方「鬼節」,讓人有些訝異,畢竟何曾見過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幼兒園受到如此重視?  這樣的現象已較為普遍。
  • 為什麼端午等傳統節日遇冷而西方洋節日火熱受追捧?
    萬聖節再比如萬聖節,傳統的西方萬聖節真的過得如此happy嗎?如果你能夠心平氣和看待,細心的你就會發現,基本上大熱的節日都是有規律的,背後有著兩個主題——愛情和友誼!情人節,七夕就不用說了,在我國聖誕現在更多是一個愛情節日,並不是西方的那種家庭主題!萬聖節,愚人節,偏友誼多一些,更像是一圈好友之間的互動party!
  • 中國人應該過萬聖節嗎?|00後說
    所以西方的萬聖節,就相當於中國的中元節,都是「鬼節」,只不過中元節這天,中國人的傳統是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萬聖節的傳統,是大家穿著妖魔鬼怪的衣服遊行和狂歡。  萬聖節期間,雖然大家穿得妖魔,卻沒必要把這個節日妖魔化。在我們國際高中,萬聖節其實就是學生的一項傳統實踐活動。
  • 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更受歡迎
    原標題: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深聚焦)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聖誕節裝點聖誕樹,過洋節已經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或為談資,或付諸行動。   過洋節背後的行為動因究竟是什麼?該如何理性看待洋節?中國傳統節日發展到現在面臨著怎樣的問題?
  • 洋節日在中國幼兒園生根發芽?萬聖節爭相模仿,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今天談論的這個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每年都談,但似乎討論的熱情也沒能阻擋洋節日在中國大地競相模仿,這不,萬聖節又來了,「幼兒園真的是逢洋節必過,就連國外的'鬼節'也不放過。小朋友們熱鬧一下就算了,還要家長陪著一起鬧騰。」合肥的一位家長抱怨道。
  • 萬聖節隨想:外國鬼來中國過節,商家大賺特賺,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十一月的來臨不僅帶來了「砍手節」,萬聖節也如期而至,年輕人和孩子們開始為了如何裝扮而傷腦筋,商家們苦思冥想策劃營銷活動,在名義上,萬聖節只是一個外國的鬼節,但是活人此時顯然比鬼更高興。▲萬聖節作為「洋節」中的一員,萬聖節近些年在國內大火特火,僅次於聖誕節和情人節,相比之下,中國的鬼節就好像浸溼了的火藥,有一顆想炸的心,卻沒有炸起來的能力,如果真的有鬼怪一說,不知道中國的鬼看到外國鬼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肆慶祝會有怎樣的思想感受
  • 中國人不應過萬聖節?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萬聖節南瓜燈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比如中國的「春節」、「端午節」、「國慶節」,緬甸的「潑水節」,還有美國的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 萬聖節黑暗料理流行網友呼太兇殘 專家表示擔憂
    中新網生活頻道發現,這類黑暗料理主要在90後中較為流行,對此,有民俗專家認為,年輕人將恐怖料理當成好玩刺激的文化元素來消費,說明他們開始對西方節日文化產生了好感和獵奇心理。隨著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的到來,市面上與之相關的物品紛紛熱銷:南瓜燈、女巫服飾、殭屍帽子等應有盡有。
  • 特色三伏灸 受年輕人追捧
    N海都記者 林寶珍 今年的三伏灸是7月18日初伏、7月28日中伏、8月7日加強伏、8月17日末伏。上周五是初伏,記者前往省人民醫院採訪了解到,由於該院堅持傳統的隔姜灸,且各科室都推出特色灸,既分流患者,又提高了服務質量,當天有2000多人到該院的針灸科、兒科、耳鼻喉科、傳統內科以及傳統特色診療中心等科室接受三伏灸治療,都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