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更受歡迎

2020-12-21 人民網

原標題: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深聚焦)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聖誕節裝點聖誕樹,過洋節已經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或為談資,或付諸行動。

  過洋節背後的行為動因究竟是什麼?該如何理性看待洋節?中國傳統節日發展到現在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洋節的盛行,給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提供了怎樣的思考?

  含蓄的中國人需要一個開放的情感平臺

  洋節為何受歡迎?

  小張,24歲,剛從大學畢業工作一年。回想起去年萬聖節的場景,小張難掩興奮,「與新同事們平時交流不多,這次一起製作南瓜燈、參加變裝舞會,大大溝通了感情。」

  「參加工作後,壓力驟增。上班很累,下班後同事各回各家,沒有太多放鬆與交流的機會,節日剛好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多一些理由去聚會、放鬆、交流感情,何樂而不為?」小張說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這些都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70後、60後、50後參與其中。

  向大媽是位50後,孩子已經工作成家,近幾年她也過起了「洋節」。說起過節的初衷,她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們家庭比較傳統,從小到大互相幾乎沒說過『我愛你』『我想你』這些肉麻的話,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夫妻間的感情逐漸『淡了』,跟孩子的共同語言也少了。西方節日強調的開放式的情感表達,正好給我們這樣的傳統中國家庭帶來了一個情感出口。」向大媽說,「在聖誕節,我們會給孩子禮物,來個親子互動;情人節我們老夫老妻也會出去購物吃飯,其樂融融;父親節、母親節我們會向父母表達感情,孩子也會給我們禮物,向我們表示感恩、表達愛意,家庭氣氛一下子就好了起來」。

  如今,中國人物質生活已十分富足,每個家庭都更加關注感情的傾訴和回應,更加關注彼此交流所帶來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節日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我們是很普通、很傳統的中國家庭,我們熱愛中國的文化,過這樣的節日並不是崇洋媚外。理性和客觀來講,我們只是想在歡快美好的氣氛中表達歡快美好的情感、嚮往和追求罷了。」向大媽說。

  中國人在越來越熱衷洋節的同時,每逢中國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從春節大團圓、元宵鬧花燈,到端午划龍舟、中秋賞明月,無一不是張燈結彩、合家歡聚、舉國歡慶。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早已根植於中國人的基因和血脈,我們並沒有因為過洋節就忽視和遺忘自己民族傳統的節日,洋節之盛,並不代表傳統節日就式微。知名學者張頤武分析指出,中國年輕人過聖誕節並沒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義,對於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沒有太大的衝擊,兩者並不矛盾。「春節還是中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事實上,強調傳統文化的意義,與過不過洋節,並不是不可共存的關係。」

  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更受歡迎

  古人根據四季物候的變換,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又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定為「節日」。有民俗專家指出,這些植根於農業社會的節日,多具有農耕時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飲食、注重家庭內部活動、注重回歸自然等,而其無一例外地都貫穿有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平安吉祥、愛國崇德等精神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的過節形式已經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鹹宜的風俗民俗活動也在消失;更讓人惋惜的是,很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被漸漸遺忘。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楊利慧指出,過去我們傳統節日的狂歡氛圍並不亞於現在的「洋節」。春節、元宵節舞龍舞獅、逛廟會,都很有趣。但現在我們去逛廟會,就是買一些小商品,沒有什麼好玩的活動,也沒什麼新鮮感。而熱鬧歡樂、輕鬆有趣、娛樂性強的各種洋節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這也正好給了我們傳統節日一個取長補短的借鑑。

  那麼,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好玩起來、更受歡迎?近期有一項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37.7%建議增強節日的娛樂氛圍,20.0%認為社區應該多組織傳統節日活動,15.5%提出要注重節日活動對青少年的薰陶與感染。

  現在許多年輕人從小對傳統節日的內涵沒有什麼了解,父母既沒有給他們講述節日的故事,也缺少和他們分享一些民俗活動的歡樂,所以他們感受不到節日的歡樂,以至於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就是「回家吃飯」「收紅包」而已。楊利慧說,所以,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不斷挖掘、恢復和重塑傳統節日裡互動性強的風俗習俗,十分有必要。

  中國人民大學的風箏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2008年開始,每到農曆三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就會在校園內舉辦一期「風箏節」。風箏節的風箏選擇十分考究,有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特色風箏,喚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有以京劇臉譜等為主題的傳統風格風箏,普及傳統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具有外國特色的風箏,吸引了國際友人參與其中。風箏節中,還會有相應的志願者向大家介紹各地傳統風箏背後的相關文化知識。回歸傳統、心沐春風,寄寓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放飛心中美好的祈願,迎風飛揚的風箏給傳統節日的復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中國傳統節日比洋節有著更為豐富的活動,比如元宵節逛燈會、猜燈謎,重陽節爬山、野營、賞菊,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這些節日活動不僅內涵豐富、內容充實,參與過程也十分有趣,而且更加親近大自然,能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近中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又獲得更多的歡樂。

  專家指出,在新時代條件下,不斷挖掘、恢復和創新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熱鬧歡樂的民俗文化樣式,培育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將會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傳統節日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8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文化與新形式傳承
    節日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只有在節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氛圍裡,才體現得更加鮮明和豐富多彩。因此,怎樣抓住傳統節日文化裡這些核心的意義,讓人們知道和感受到節日裡面有那些寶貴的、珍貴的東西,是我們在面對其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時亟待關注的課題。
  • 自己家的「節日」都沒搞明白,竟然要去過洋節
    因為上周公司統計春節過年回家人員的情況,當時小成填寫的是不回家,時候告訴我們春節回家沒啥意思,現在的年沒有年味。當時聽完這個話倒也沒什麼儲緒波動。但是今天聽到了他特意請假去過洋節,給我個人的感覺就足,傳統的春節在他心裡已經比不上聖誕節了。外來節日的洋節,為什麼能在近些年對傳統節日發起衝鋒!
  • 中華傳統節日PK舶來洋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我們理應為此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但是,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風東漸,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很快席捲神州大地,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推崇。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一代,過洋節已成為一種時尚,吃蛋糕、送玫瑰的現象司空見慣。
  •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洋節為何受歡迎
    過洋節背後的行為動因究竟是什麼?該如何理性看待洋節?中國傳統節日發展到現在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洋節的盛行,給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提供了怎樣的思考?  含蓄的中國人需要一個開放的情感平臺  洋節為何受歡迎?  小張,24歲,剛從大學畢業工作一年。
  • 萬聖節隨想:外國鬼來中國過節,商家大賺特賺,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萬聖節作為「洋節」中的一員,萬聖節近些年在國內大火特火,僅次於聖誕節和情人節,相比之下,中國的鬼節就好像浸溼了的火藥,有一顆想炸的心,卻沒有炸起來的能力,如果真的有鬼怪一說,不知道中國的鬼看到外國鬼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肆慶祝會有怎樣的思想感受
  • 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說到萬聖節,很多人就會想到裝扮、南瓜燈、鬼節等詞語;有的人第一反應是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
  • 幼兒園過萬聖節引關注 家長:過洋節意義在哪
    家長吳先生說,雖然該家長的話有些偏激,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幼兒園對洋節的盲目崇拜,對中國傳統節日教育的忽視。  林先生的兒子在海口一家幼兒園讀大班,他告訴記者,萬聖節、聖誕節這些西方節日已成了幼兒園的盛典,孩子每年都要買衣服,幼兒園也會組織表演節目,很熱鬧。而到了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時,恰巧趕上法定節日放假。
  • 中國七夕節VS西方情人節!為何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淡?
    七夕節起源於漢朝,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許多中國人似乎已經遺忘了代代相傳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然被取代的節日不僅僅只有如此,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愚人節等等都相繼如一陣風從大洋彼岸吹來,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在一點點被淡忘。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可是在繼承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現實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國人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每逢過節,我們關注的並非傳統節日文化,而是各種節日美食。似乎我們的節日總與吃相關聯: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過節變成了聚餐,吃了飯,節便算過完了。
  •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順序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也是極為豐富多彩的,那你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順序是怎樣的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中國傳統節日習俗1、春節: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全魚、糖果等為主,習俗有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逛花市等。2、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習俗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3、清明節:習俗有掃墓、踏青、打馬球、插柳等。
  • 學生舉報宿管感恩節發糖「過洋節」,折射文化不自信
    感恩節也好,非感恩節也罷,宿管阿姨送學生糖果很正常,確實可能是出於好心,未必就是提倡崇洋媚外「過洋節」。退一步說,即便涉事學生覺得不妥,提建議無可厚非,但沒必要上綱上線。要不然,不僅發帖質問,甚至帶有威脅口氣揚言舉報,未免太小題大做了。
  • 西方節日正在偷走孩子的快樂,傳統中國節,才是我們該有的樂趣
    並不是說這些節日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不好的,但我們作為泱泱華夏,但我們上下5000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依然是我們應該珍惜並傳承的瑰寶。但是現在不只是我們,小朋友們再也體會不到這種傳統節日的開心,也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內心殷殷期盼的年味了。甚至於他們都不知道關於春節的傳統與習俗。對比孩子們知道聖誕節的聖誕老人,卻不知道春節要貼春節,不知道春節為什麼要貼「福」,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覺得很遺憾?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新聞時評丨傳統節日有意義 也要過得有意思
    這是由義烏市委宣傳部聯合浙報集團金華分社等單位共同舉辦義烏「萬國詠鵝」活動,旨在中國傳統新年來臨之際,通過同吟這首家喻戶曉的古詩,掀起一股傳播中國文化的熱潮。 這活動一啟動,就引來了眾多駐義外商和在義留學生的積極參與,他們《詠鵝》的視頻節目也通過浙江新聞客戶端等媒體平臺得到廣泛傳播。如今,「你詠鵝了嗎?」,成為不少義烏人打招呼的方式。
  • 節日的法律意涵
    熱鬧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已經落幕,12月4日的國家憲法日即將到來,我們生活中從來不缺乏節日。從世界範圍來講,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某個節日,但並不是每個節日都和每個人有密切關係。  儘管有各種各樣的節日,但人們對待不同節日的態度卻是大相逕庭。
  • 宿管阿姨感恩節送糖果遭學生舉報「過洋節」,哈工大凌晨回應
    11月26日,有微博網友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感恩節給送學生糖果,一名學生欲舉報阿姨公開搞「過洋節」活動。27日凌晨,哈工大回應:經調查了解,公寓阿姨派發巧克力是出於好心,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出於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 洋節日在中國幼兒園生根發芽?萬聖節爭相模仿,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這些家長的憂慮也正是我們的憂慮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了,進入世貿組織也有17年了,這些年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全球各地的產品也進入中國,包括文化產品,好萊塢的電影就不必多說,這是市場的效應,人家確實做得比咱好,但是我一直理解不了為什麼這些洋節日也能在中國過的如此流行,以前是聖誕節等西方比較顯著典型的節目,現在是萬聖節、感恩節甚至一些不出名的小節日也在開始流行,我仔細剖析了幾個原因
  • 萬聖節受年輕人追捧 專家:中國節日應加強娛樂性
    萬聖節受年輕人追捧 專家:中國節日應加強娛樂性     10月15日,昆明一商場內搭建的萬聖節中新社發 劉衛勇 攝     中新網11月1日電(上官雲)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萬聖節。繼聖誕節、情人節之後,「萬聖節」已經成為另外一個被中國人熱捧的節日。然而,也有人質疑熱衷外國節日是崇洋媚外。
  • 國人過萬聖節: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洋節?
    在西方,這個節日非常熱鬧的節日。大家都會扮成鬼怪慶祝節日,小孩子還會裝扮成各種鬼怪挨家挨戶去敲門,要求獲得糖果,要不然就搗亂。在網絡上已經出現許多有關萬聖節的熱搜了。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依託網絡的便利性,不同地區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國傳統節日的快樂氣氛。
  • 「我們的節日」彰顯傳統文化生命力
    作者:吳雲青  華彩金陵春,幸福中國年。昨天是元宵節,秦淮燈會賦予了這一傳統佳節厚重、喜慶的儀式感和人文氣息,向市民和遊客展示了古都南京的魅力。  這是「我們的節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南京行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