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深聚焦)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聖誕節裝點聖誕樹,過洋節已經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或為談資,或付諸行動。
過洋節背後的行為動因究竟是什麼?該如何理性看待洋節?中國傳統節日發展到現在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洋節的盛行,給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提供了怎樣的思考?
含蓄的中國人需要一個開放的情感平臺
洋節為何受歡迎?
小張,24歲,剛從大學畢業工作一年。回想起去年萬聖節的場景,小張難掩興奮,「與新同事們平時交流不多,這次一起製作南瓜燈、參加變裝舞會,大大溝通了感情。」
「參加工作後,壓力驟增。上班很累,下班後同事各回各家,沒有太多放鬆與交流的機會,節日剛好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多一些理由去聚會、放鬆、交流感情,何樂而不為?」小張說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這些都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70後、60後、50後參與其中。
向大媽是位50後,孩子已經工作成家,近幾年她也過起了「洋節」。說起過節的初衷,她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們家庭比較傳統,從小到大互相幾乎沒說過『我愛你』『我想你』這些肉麻的話,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夫妻間的感情逐漸『淡了』,跟孩子的共同語言也少了。西方節日強調的開放式的情感表達,正好給我們這樣的傳統中國家庭帶來了一個情感出口。」向大媽說,「在聖誕節,我們會給孩子禮物,來個親子互動;情人節我們老夫老妻也會出去購物吃飯,其樂融融;父親節、母親節我們會向父母表達感情,孩子也會給我們禮物,向我們表示感恩、表達愛意,家庭氣氛一下子就好了起來」。
如今,中國人物質生活已十分富足,每個家庭都更加關注感情的傾訴和回應,更加關注彼此交流所帶來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節日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我們是很普通、很傳統的中國家庭,我們熱愛中國的文化,過這樣的節日並不是崇洋媚外。理性和客觀來講,我們只是想在歡快美好的氣氛中表達歡快美好的情感、嚮往和追求罷了。」向大媽說。
中國人在越來越熱衷洋節的同時,每逢中國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從春節大團圓、元宵鬧花燈,到端午划龍舟、中秋賞明月,無一不是張燈結彩、合家歡聚、舉國歡慶。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早已根植於中國人的基因和血脈,我們並沒有因為過洋節就忽視和遺忘自己民族傳統的節日,洋節之盛,並不代表傳統節日就式微。知名學者張頤武分析指出,中國年輕人過聖誕節並沒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義,對於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沒有太大的衝擊,兩者並不矛盾。「春節還是中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事實上,強調傳統文化的意義,與過不過洋節,並不是不可共存的關係。」
中國傳統節日怎樣更受歡迎
古人根據四季物候的變換,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又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定為「節日」。有民俗專家指出,這些植根於農業社會的節日,多具有農耕時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飲食、注重家庭內部活動、注重回歸自然等,而其無一例外地都貫穿有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平安吉祥、愛國崇德等精神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的過節形式已經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鹹宜的風俗民俗活動也在消失;更讓人惋惜的是,很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被漸漸遺忘。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楊利慧指出,過去我們傳統節日的狂歡氛圍並不亞於現在的「洋節」。春節、元宵節舞龍舞獅、逛廟會,都很有趣。但現在我們去逛廟會,就是買一些小商品,沒有什麼好玩的活動,也沒什麼新鮮感。而熱鬧歡樂、輕鬆有趣、娛樂性強的各種洋節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這也正好給了我們傳統節日一個取長補短的借鑑。
那麼,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好玩起來、更受歡迎?近期有一項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37.7%建議增強節日的娛樂氛圍,20.0%認為社區應該多組織傳統節日活動,15.5%提出要注重節日活動對青少年的薰陶與感染。
現在許多年輕人從小對傳統節日的內涵沒有什麼了解,父母既沒有給他們講述節日的故事,也缺少和他們分享一些民俗活動的歡樂,所以他們感受不到節日的歡樂,以至於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就是「回家吃飯」「收紅包」而已。楊利慧說,所以,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不斷挖掘、恢復和重塑傳統節日裡互動性強的風俗習俗,十分有必要。
中國人民大學的風箏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2008年開始,每到農曆三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就會在校園內舉辦一期「風箏節」。風箏節的風箏選擇十分考究,有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特色風箏,喚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有以京劇臉譜等為主題的傳統風格風箏,普及傳統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具有外國特色的風箏,吸引了國際友人參與其中。風箏節中,還會有相應的志願者向大家介紹各地傳統風箏背後的相關文化知識。回歸傳統、心沐春風,寄寓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放飛心中美好的祈願,迎風飛揚的風箏給傳統節日的復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中國傳統節日比洋節有著更為豐富的活動,比如元宵節逛燈會、猜燈謎,重陽節爬山、野營、賞菊,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這些節日活動不僅內涵豐富、內容充實,參與過程也十分有趣,而且更加親近大自然,能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近中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又獲得更多的歡樂。
專家指出,在新時代條件下,不斷挖掘、恢復和創新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熱鬧歡樂的民俗文化樣式,培育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將會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傳統節日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