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為什麼陝西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2020-12-17 騰訊網

文/姚崢華

1992年,秦暉在陝西師範大學任教整十年,就在這年,39歲的他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20世紀80年代末,陝西有關方面商量組織主要高校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編寫多卷本《陝西通史》,領銜主編的是當時名望極高的三位史學大家:郭琦、史念海、張豈之。

正是在這樣幾位史學前輩的召集下,秦暉參與其事。一開始他自報的任務是明清卷。但後來通史決定不設近代卷,這樣原來寫近代史的兩位老師就承擔了清代,而由他承擔明代部分。又由於清初抗清運動與明末農民戰爭連為一體,他當時也就此有些著述,所以主編決定這一節也由他寫。而明清卷的文化一章,近代史兩位老師認為不好分割,也就全章由他來承擔了。

然而,不幸的是,1990年8月28日,郭琦在他主持《陝西通史》編纂工作的討論會上,突發心肌梗塞,隨後逝去。《陝西通史》尚未開始,即失主編,令人心痛。好在這項工作並未停頓,而是繼續往前推進。

其間,研究宋史的另外一位老師又患病,於是主編就動員秦暉整個接下宋元卷。秦暉雖然感覺有點「勉為其難」,但因為他當時研究明清以下關中農村社會有些心得,提出過「關中模式」的概念,也對明清以前這一模式的源頭有些想法,於是就接下了這一任務。

這一時期的秦暉寫作欲望很強烈,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課寫作。他的夫人金雁在散文集《雁過留聲》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在蘭大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們各忙各的論文,時間全由自己掌握。兩人埋頭在各自的專業裡,恨不能把十年的欠帳全補上。成家以後我們在陝西師大工作,與當學生時的模式變化不大,在課堂與食堂之間出入。」

七年後的1997年,一部14卷的《陝西通史》最終出版,而秦暉所撰寫的部分正是第六卷(宋元卷)和第七卷(明清卷)。

這次漢唐陽光策劃出版的《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正是由此兩卷合併而來,除了做些兩卷連綴的工作、對注釋做了些規範化處理,訂正了個別細節錯誤外,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貌。

書名為「宋元明陝西史」,書中的「陝西」是否就是今天行政區劃中的陝西?

當然不是。

實際上,「陝西」之稱早在漢魏時就已見於史冊,入宋之後,「陝西」的概念才有了固定的含義。當然,那時的「陝西」範圍與現今也有不同,它包括今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大片土地以及豫西地區,而不包括今天的陝南。但就其主體部分而言,關中即陝西,則是自宋元始至今一貫的概念了。

宋元明時期的陝西,伴隨著刀光劍影而來的,還有各王朝對它的治理。而任何治理,最終都會落到執政者和施政者身上,出於各方不同的利益,於是各種各樣的政治鬥爭便上演不息。

到了宋元明時期,因為「國都東遷,王氣黯然」,陝西已是一片凋敝,就連後來的歷史學家也覺得研究陝西史是一塊雞肋。然而,歷史豈能割斷?宋元時期的陝西既是周秦漢唐陝西的發展,又是明清及近代陝西的淵源。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宋元陝西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周秦漢唐的陝西,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明清以來的陝西。

這也正是秦暉當年接手宋元明陝西史的由來。他說,「我寫宋元明的陝西,其實也是把陝西作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來寫的,其內容表達了我不少的自有觀點,和我同時期發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園詩與狂想曲》等)也有著邏輯上的聯繫。」

的確,這一時期的陝西風雲際會,各王朝在陝西大地上競相角力,戰爭、戰雲籠罩的陝西社會,圍繞富國強兵、贏得戰爭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構成了這段歷史的主要內容,戰爭風雲中的艱難發展,無疑可以視為陝西這段歷史的主旋律,而從中也能窺探出各王朝的軍事、政治、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

也因此可以說,把陝西當作中國的一個縮影來寫,是秦暉的獨創了。

相關焦點

  • 秦暉:從陝西地方史窺探三個王朝
    近日,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秦暉教授的新作《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系大型地方性通史《陝西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通史》於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籌備、1998年全部出齊,共14卷,詳細記述了從遠古到當代陝西地區的歷史和人民生活,後來編委會又曾重擬體例、更新分卷、擴充內容。
  • 歷史學家秦暉:崇禎皇帝的真實歷史形象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崇高?
    崇禎皇帝的歷史形象,是否真的有那麼崇高?中國獨特的改朝換代、治亂循環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8月2日,秦暉、彭勇和鄭小悠與大家探討了這些迷思。中國獨特的改朝換代、治亂循環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 8月2日,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漢唐文化在彼岸書店舉辦的「李自成之死及其他」的沙龍上,歷史學家秦暉、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彭勇教授和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鄭小悠,與大家探討了明清交際的那些歷史迷思。
  • 三聯書店開啟新知 秦暉主講「國家歷史」公益講座
    三聯書店開啟新知 秦暉主講「國家歷史」公益講座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01    [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張彥武)「發現彩色歷史,開啟新知生活」,《先鋒·國家歷史》雜誌的「國家歷史」系列公益講座3月30日在北京三聯書店舉行第一期,清華大學教授秦暉解讀「中國奇蹟」———30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造就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的長期高增長。
  • 中國「八大菜系」,為什麼沒有陝西菜?
    歷史上記載:「天下之菜源於陝,始於周秦盛於唐」。所以說陝西的美食在悠久的中國曆長河中還是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力的。那麼…為什麼現在比較著名的「八大菜系」中卻沒有陝西菜呢?縱觀中國美食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陝西很早之前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頭,《周禮天官》、《呂氏春秋本味篇》等文獻資料都出自陝西。再…
  • 陝西一個千年歷史縣城,被稱為「將相故裡」,是北京時間誕生地
    在陝西,有這麼一個縣城,迄今有3000餘年的歷史,它是陝西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北京時間的誕生地,有很多名人的故鄉和唐代帝王陵墓,這就是蒲城!在蒲城縣城南口渭清路與西禹高速交匯處,有一座巨大的「日晷」雕塑,國家授時中心承擔著產生、維持和傳送中國標準時間的任務。為什麼在蒲城定北京時間?因為這裡是中國大陸的腹地,離中國大地原點不過100公裡,很容易發射時間信號覆蓋全國,另外,蒲城的地質構造穩定,地震等災害中被破壞的係數極小,所以選擇這裡正合適!
  • 「軍事歷史好書推薦」聯合書單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微信ID:sjtupress07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秦暉 著關鍵詞:陝西 秦暉 宋元明時期陝西作為當時各國紛爭的舞臺,作者詳細刻畫了各個時期統治者對陝西的統治政策。
  • 「津門網」綿陽市美術家協會理論專委會主任,秦暉作品欣賞
    2005年10月,舉辦過《秦暉速寫畫展》,並出版有《秦暉速寫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花鳥畫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類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
  • 沙面,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小島,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沙面沿海,這樣一座小島就和「碼頭」的作用一樣,在歷史上是中國很重要的通商口岸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淪為了英國和法國的租界。在沙面,之前有十多個國家設立了領事館,還有銀行、洋行、會所等等。可以說,沙面經歷了廣州近代的變革,留下了很多偉人的足跡,沙面已經成為了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 黃紀蘇:說說秦暉先生說的那些事兒
    【觀察者按:黃紀蘇教授評價秦暉教授《南非的啟示》一書,一改許多批判家談論中國問題苦大仇深的修辭風格,汪洋肆虐,笑裡藏鋒。論及民主好派和民主P派之爭,更是令人拍案,順帶探討對中國國情、歷史的認識。談笑間將「啟蒙」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思考迷途暴露出來。黃教授與秦教授這樣的左右人士其實共享中國經驗。
  • 作為陝西人,關於陝西歷史文化的這6個「熱知識」您知道嗎?
    陝西省,簡稱「陝」或者「秦」(其實一直在想,陝西的車牌編號如果是秦XXX多好),擁有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是中華民族、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從這裡走向全球,大秦文化的火爐仍舊燦爛耀眼。今天,柚子君帶您神遊陝西,看看這6個關於陝西的「熱知識」。
  • 陝西中的「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陝西卻沒有陝東?
    華夏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劃分也同樣有著很深的淵源,像我國很多地名都是由古地名延續下來的,到現在人們看來都會產生誤解,比如「陝」。陝西作為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它的名字由來可以追溯到西周,可是很多人肯定對於「陝西」也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沒有「陝東」、「陝北」呢?現在的「陝縣」和陝西又有什麼瓜葛呢?
  • 日本網友看了故宮後,感嘆日本歷史建築物就是中國建築物的縮影!
    還日本古建築比中國保護的好。光日本東京99%的建築都是二戰後重建的,美國二戰火燒東京 幾十萬頓炸彈把東京城都炸成一片廢墟了,那裡有什麼古建築?那些吹日本唐朝建築保護好的,說個笑話:日本的古建築保護,用水泥做的,有電梯的天守閣,在看著你們日本古建築哪個不是江戶時代往後重修或者大修的,吹什麼大唐建築。
  • 陝西歷史博物館新館選址滻灞世博園內!
    為此,陝西歷史博物館在暑期旺季延長開放時間,在7月25日-8月25日這一個月中,開放時間改為8:30-19:30(周一正常閉館),以滿足更多遊客的需求。按照規劃,未來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將被打造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國家會客廳」和展示中華文明的「國家祠堂」。2018年7月2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在其館舉辦的「回顧·見證·展望——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上透露,陝西歷史博物館新館建設已經列入了陝西省重點文化工程,目前正在進行選址。
  • 匠人工坊:中國北方匠戶文化的一個縮影
    保定匠人工坊,是中國北方匠戶文化和匠戶制度的一個縮影。匠戶制度最早萌芽於隋唐時期,朝廷出於製造武器裝備,修築宮殿堤防等需要,從民間僱傭手藝人,為政府勞動,稱為番役。起初只有在需要的時候,從地方上招募,等到工程一結束,工匠仍然回鄉務農,因此又稱為短番役。隨著政府工程越來越多,許多工匠就長期回不了家,甚至在工作地點安家,變成政府供養的職業工匠。
  • 陝西菜餚,是一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風味特色的菜系
    ,陝西菜餚是一個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層次豐富,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特色的菜系,是古都長安烹飪文化的結晶,但近代,許多傳統名菜失傳,許多菜餚由於失其操作要領而喪失光彩,從清末民初到曹秉鈞這一代(本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 秦暉:中國經濟史上的怪圈
    方方博客 1周前(以下選自秦暉先生《傳統十論》)01「道儒」與「法儒」中國古代經濟史上有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從先秦直到明清延續數千年的關於是否需要「04「抑」與「不抑」之間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兼併」在本質上並不是經濟行為而是權力行為,從唐人之「朱門(按當時禮制,平民雖富,門不得施朱,朱門者,權貴之門也)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到明人之「惟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
  • 中國十大麵食,為什麼沒有陝西的?
    前幾年,有機構評選出中國十大麵食:武漢熱乾麵、蘭州拉麵、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吉林延吉冷麵、河南燴麵、杭州片兒川、崑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我們知道,中國麵食品種繁多,廣義上的麵食超過1200多種。
  • 陝西肉夾饃的悠久歷史,它是如何成為一道風靡江浙的小吃的?
    肉夾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陝西風味小吃,擁有這非常悠久的歷史,肉夾饃的獨特吃法,不僅體現了陝西人們的智慧,更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創造力。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作為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以陝西地區的「臘汁肉夾饃」和寧夏地區的「羊肉肉夾饃」為主。而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著名西府(寶雞市)小吃和西安市著名小吃。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在2016年1月8日,肉夾饃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韓城市是陝西唯一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縣級市,被稱為文史聖域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誕生了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全國一共有13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地級市,也有縣級市和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是文化象徵著一個地方文化內涵和軟實力,也代表一個城市是否具有豐富的歷史故事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 1556年陝西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
    黃土地區是中國文明的搖籃。這也是一個特別容易受到地震破壞的地區,因為黃土土壤——在數千年內沉降到300米深處的富含風積粉土——在受到地震活動時很容易分解。在這種脆弱性和中國人口密度高企之間,中國發生了許多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地震。其中一次發生在1556年,當時中國明朝遭受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Epi以近代陝西渭河流域為中心,據估計發生了芮氏8級的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