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導讀] 「拒食魚翅」這一公益倡導,在我國還是通過「3年內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魚翅」深入人心的。這倒不是民眾對公益活動響應的遲緩,而是魚翅這種昂貴的食品,根本不是尋常百姓有能力享用的。記得有次參加婚宴,鄰桌的一位下崗工人喝了一盅魚翅,意味深長地說,這粉絲味道太好了,就是有點腥味。所以,在「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則公益廣告中,推開擺在面前的一碗魚翅,表示拒吃的是明星姚明,而不是網絡紅人「犀利哥」。
然而,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卻在業界和環保組織之間引發了很大的爭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
[新聞解讀]
爭議魚翅:「正義」太多,「真相」太少
中國水產協會駁主流觀點 稱拒食魚翅是極大浪費
7月20日,「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在北京舉行,主辦方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行業代表、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出席了這次會議。
一些與會專家和業界代表表示,目前中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專門把鯊魚作為主捕魚的捕撈作業,鯊魚作為兼捕魚類,基本保持了種群數量的平衡。從美食文化的角度看,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非但不是對瀕危物種的消費,反而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
「拒食魚翅是浪費」純屬自說自話
有關「拒吃魚翅」爭議,近年來是個熱點話題。任何公共話題當然都可以辯論,作為水產界的專家和業者,出於維護本行業的利益,反對「拒吃魚翅」,倒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反對應當建立在具體的事實基礎和理性的說服上,而不能迴避對己方不利的事實,甚至混淆黑白。
說出「拒吃魚翅是一種浪費行為」雷人之語的專家和業者,這個觀點實在不值一駁。
人類為自己的口腹之慾,無度地向自然索取資源,最終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拒吃魚翅」運動的發起,是一種人類自身責任的反省,有關行業協會不能為了狹隘的商業利益,對這場運動給予否定。
行業協會固然有為本行業利益說話的權利,但作為公共機構,更需要捍衛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和人類行為的底線,順應文明的潮流,以專業的知識和社會責任感,與公眾進行理性的溝通,這樣的行業協會才會獲得社會的尊敬。
網友:魚翅之爭是環保與利益的衝突
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聲音,恰恰反映在該不該「禁食魚翅」方面,目前社會並未達成統一意見,仍處於環境保護與商業利益的爭議階段。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魚翅吃還是不吃,在業界和環保組織間一直存在爭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主辦方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認為,若拒食魚翅將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據8月16日《廣州日報》)
在「保護鯊魚、禁食魚翅」的環保理念已成為主流聲音的當下,宣稱「拒食魚翅是浪費行為」的觀點顯得很突兀,水產協會難道要逆天嗎?其實,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聲音,恰恰反映在該不該「禁食魚翅」方面,目前社會並未達成統一意見,仍處於環境保護與商業利益的爭議階段。
禁食派打出的是環保理念大旗,認為魚翅消費導致過度捕殺行為,致使鯊魚種群陷入瀕危狀態,需要採取法律手段禁止殺戮和貿易。而主吃派扛起的則是傳統文化大旗,認為禁吃魚翅是對美食文化的破壞,吃魚翅不僅不會危害鯊魚的生存,相反是對資源的節約利用。類似這樣的觀念衝突並不罕見,在熊膽、燕窩、蟲草、貓狗等方面,都能聽到截然相反的聲音,可見這種情況具有共性。
當然,在針對一個問題發表意見時,有不同的觀點理念是好事情,最怕就是一言堂,依賴行政權力、道德壓力、輿論大棒將異見壓制住,致使一個聲音獨大。表面上看這是觀點的統一,實則是一種霸權思維,容不得有反對聲音的存在。在該不該「禁食魚翅」這個爭議話題上,如果能夠讓雙方站在公平的位置上,展開公開平等的觀點辯論,拿出支持各自論點的證據,採取以理服人的態度,或者是最好的選擇。
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民眾並不怕觀點對立,卻怕只有一個聲音。在魚翅之爭上,禁食派和主吃派各據一詞,以環保對抗文化,語境不一樣,顯然就是雞對鴨講,根本不可能說服對方。但如果按照公平辯論的規則來辦,雙方採取同一語境,對環保、文化等方面的分歧逐一發表看法,列舉事實和數據,就能看出究竟哪種觀點更能爭取到民眾的支持。這樣,就可以使一個狹小的公共話題爭議,擴大成全體民意的表決,進而達成社會公共議案。
關於魚翅之爭,或許永遠都不能達成一致意見,但並不妨礙政府出臺法規予以限制或禁止。隨著社會發展,民眾對各種議題產生爭議,並在求同存異中不斷進步,沒有一個議題能夠獲得全民支持,但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下,卻能使議題轉為公共議案,由法律的形式予以確定。可以說,最終「禁食魚翅」能否寫入法律之中,或許是一場持久戰,但並不是看誰的權勢大,而是看誰的觀點理論說服力更強,更符合社會能夠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吃不吃魚翅需跳出利益關聯謹慎求證
馬龍生
許多人並不懷疑「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公益訴求。然而,橫空殺出的「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又給人帶來了困惑。吃魚翅,到底是促使鯊魚滅絕的「被動作惡」?還是一種節約社會資源的善舉?理性分析,環保組織提出的一些觀點,可能會有誇大的成分;但是為吃魚翅的人「平反」者來自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其反對的理由更令人生疑。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說法,有兩點是最令人難以認同的。
第一點,「鯊魚是一種兼捕魚類」。所謂兼捕,就是不存在專門把鯊魚作為主捕魚,而只是在捕撈其他魚類時「順帶」捕獲的。而從邏輯上來說,是否兼捕,並不取決於捕撈習慣,而是取決於鯊魚的利用價值。如果吃魚翅被炒作成一種強勢存在的「貴族時尚」,魚翅的需求日益提升,所謂兼捕,事實上很難守住了。水產協會的說法,客觀上是在推動從「兼捕」走向「專捕」。
第二點,「從美食文化的角度看,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由水產協會拿出魚翅消費來說事,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其一,據專家介紹,魚翅本身只是一種軟骨組織,根本就沒有神乎其神的特殊營養價值。那麼加工再繁、講究再多,其「文化」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其二,在當下的中國,魚翅的消費者不僅極其小眾,而且又以炫耀性的消費比重較大。水產協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鼓吹魚翅消費,有蠶食公共利益以肥行業利益之嫌。
吃不吃魚翅,需跳出利益關聯謹慎求證。公益組織的數據,也許有一定的傾向性,但起碼沒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就算有一點矯枉過正,亦不會損害公共利益。因此對其「傾向性」的負面影響,我們寧信其小,不信其大;而水產協會的觀點,維護行業利益的特徵十分明顯,對其「利益訴求」的傾向,我們寧信其大,不信其小。
吃不吃魚翅,原本是一個與普通百姓關係不大的冷門話題。現在既然引出了爭論,我覺得還是應該有公信力相對較強的組織出面,比如有一定專業能力的志願者組織,由他們來調查澄清,給社會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