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作者:村姑陳
《1》
夏天是村姑陳最不喜歡的一個季節。
福州這種南國,比南方還南的地方,每年的夏天,至少有6個月那麼長。
四月底五月初的時候,就開始穿短袖了,到了六月,不穿短裙,你都嫌腿上燥得慌。
不下雨還好,是乾熱。
一旦下了雨,第二天你就覺得悶得難受了。又溼又悶,身上的皮膚也粘粘的,老是不乾爽的樣子。
漫長的夏天,除了躲在房間裡吹空調,哪裡都不想去。
除了去海邊,去太姥山,這些人口稀疏的地方,才能感覺到三分涼意,三分清爽,另加四分熱度。
古人也是不喜歡夏天的。
在古人的筆下,夏天是極容易燥動的一個季節。
在古代的夏天,有各種蟬,各種蟲,各種鳥,在不停地叫喚,叫得人們不勝其擾,心煩意亂。只想把這些亂蟲們用膠給粘了去,用網子給收了去。
正因為如此,雍正的間諜部門,才趁機叫了「粘竿處」(當然這個情報機構還有另外一個令朝臣們做惡夢的名字:「血滴子」)。
粘竿處的人,拿著粘蟲子的工具,四處行動,打著粘蟲的旗號,偷聽到了王公大臣家裡的無數八卦。
給皇帝提供了無數的內幕。
在那些燥熱的,燥動的夏天,也不知道有多少陰謀陽謀,折翼在這些粘蟲板之下。
現代的蟲子們,大多已經消失在各種殺蟲藥水的射程之內,不會再在夏天的時候,來吵鬧我們。
然而,夏天的燥,仍是令人難以忍受。
尤其,是喝白茶,無論喝哪種白茶,都覺得燥的時候。
那種跟村姑陳筆下的鳥語花香,香清甘活距離有一個銀河系那麼遠的「燥」感,真真會把人給逼瘋了。
喝白茶為什麼會感覺到燥呢?是因為夏天天氣燥熱的緣故麼?
且聽本村姑娓娓道來。
《2》
白茶喝起來覺得燥的第一個原因,是工藝不到位。
白茶是講究工藝的。
有人會露出不屑的表情:白茶工藝那麼簡單,講究什麼啊講究?!
當然這是完全不懂白茶,也不愛白茶的人,才會說的誅心之語。
白茶的工藝確實簡單,簡單到只有兩道:萎凋+烘乾。
但是,簡單的工藝,卻不代表著不講究技術的精細。在制茶這種極需要天份,極需要悟性,極需要認真鑽研的細分行業領域裡,優秀的技術與粗糙的技術,在茶湯裡,一口就能喝得出來。
就算再不懂白茶的人,認真喝過幾回白茶,也能分得清好喝與不好喝,這兩者的分別。
本文討論的這種喝起來覺得燥的白茶,便是系出自不好的白茶工藝之手。
尤其是不好的烘乾工藝。
烘乾,是白茶最後一道工藝。在這道工藝裡,要講究的東西很多。
舉一個例子,燒烤。
但凡燒烤過的人都知道,燒烤很簡單,不就是把肉放到火上去烤嗎?但是,不同的人去烤肉,烤出來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
技術好有經驗的人,烤出來的肉,外脆裡嫩,肥而不膩,吃起來口感非常好。吃了一塊還想吃下一塊。
但技術不好沒有經驗的人,烤出來的肉,那可就沒人敢吃了。黑乎乎的肉,還捲起邊,肥肉焦了,瘦肉幾乎成為了黑炭般的存在,這種肉,誰敢吃?
白茶的烘乾也是一樣的,有非常多的講究與技巧。
火燒到多大?溫度加到多高?烘乾的時間長度是多少?銀針牡丹壽眉,各自的烘乾溫度與時長是不是不一樣?
等等這些,都是學問。當然還有更細節的一些要求,與我們喝茶人無關,就不用提了。
總之,白茶的烘乾工藝,對白茶品質的最終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沒烘好的白茶,譬如烘的時候火太大,一下子起溫太高,或者高溫烘乾的時間太長,或許去火的時間太短,衝泡後喝起來,便會有一股燥味。
一股煩燥的、極度幹的、令人難以忍受的,喉嚨處十分不適的,燥熱感。
嚴重的時候,仿佛有一隻毛茸茸的小蟲子,在煩躁地爬。
喝起來,真真煩悶。
《3》
白茶喝起來覺得燥的第二個原因,是沒有存好。
工藝,是白茶的第一道坎。
儲存,則是白茶的第二道坎。
白茶的儲存,講究的大環境是密封,閉光,離牆離地。而具體的儲存包裝要求,則是村姑陳提出來的「三層包裝法」。
用紙箱、鋁袋、塑膠袋,三層包裝,把白茶層層密封起來。再放在一個離牆離地的架子上。
另外,這個存茶的房間還需要可以密封,不透光(窗簾拉上),不潮溼。
尤其不可以是又黴又悶的地下室。
免得空氣中溼氣過重,黴味過重,開長日久之後,讓身處惡劣空氣中的茶葉,受潮,吸到黴味,從而變質變壞。
當然,茶葉密封好之後,也不要輕易拆開,不要輕易地打開包裝,不要今天開箱取五克,明天開箱取十克。
大箱如果一直開封,就失去了三層包裝法密封的最終意圖,也會讓茶葉跑氣。
由於密封度差,跑氣之後的茶葉,容易吸入過多的雜味異味,這些氣味進入茶葉細胞內部,參與茶葉的轉化,與茶葉內的其它物質一起,生成了新的不好的物質。
這些不好的物質,在衝泡時釋放到茶湯裡,便極有可能引起茶湯口感變差,甚至喝起來,有一種燥熱,粗糙刮喉嚨的感覺。
那平時喝茶,該如何避免茶葉跑氣呢?
如果是平時要喝的茶葉,建議尋一個密封性較好的馬口鐵罐,裡面套上塑膠袋,把茶密封起來。
為何是鐵罐,不是古樸有風骨的陶罐,或者極有逼格的紫砂罐呢?
蓋因鐵這種材質,密度小,毛細孔小,透氣性差,密封性好。對強烈要求密封儲存的白茶來說,是極好的一種材質。
而陶土和紫砂,表面毛細孔粗大,易吸收外界的氣味和水分,不能成為儲存白茶的天然屏障。
雖然長得好看,卻只是繡花枕頭。
中看不中用罷了。
《4》
白茶喝起來覺得燥的第三個原因,是沒有使用合適的水。
陸羽說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這位生在大唐盛世的湖北人,在茶界,對泡茶用水的檔次,第一次做出了明確的劃分。
滄海桑田之後,我們已經不再如同唐人一般,輕鬆就可以取得山上的泉水,也不再可以隨便去喝某條江裡的江水。
而水井,也離我們的生活遠去。
宋人說,有水井之處皆有柳詞。現代都市,沒有水井了,柳永的詞,自然就塵封進了《宋詞選集》裡,暗香一縷,翻書可得。
現代人泡茶,圖方便的,便是取自來水燒開了泡,只有要自來水管的地方,就可以取到水,十分簡便易得。
講究一些的,選擇礦泉水,或者純淨水。樓下食雜店就有,自己下去搬,或者請店主送貨上門,也易得,不麻煩。
但是,陸老在千多年前就說過,不同的水質,泡出來的茶味,還是有差別的。
自來水泡的茶,由於各省份的自來水取水點不一樣,水質軟硬程度不同,故而,有些水質不好的地方,泡出來的茶湯,會產生燥味。
一種刺激的,喉嚨間毛毛的感覺。
比如有的地區,水中的化合物較多,燒水壺的壺底,容易積下一層白白的垢。
這種水泡出來的白茶,要想香清甘活,要想香滑細膩,是完全不可能的。
還有礦泉水,也容易誤入。
有時候泡茶,老覺高大上便是好水,於是,價格比較貴的礦泉水,成為不差錢的人、想喝到好茶湯的人的首選。
而其實,礦泉水與自來水一樣,都面臨著一個取水點的問題。
礦泉水的取水點,如果是水質較軟的地區,那便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最怕的是,這個品牌的礦泉水,取水點在東南西北都有,那麼,萬一那個取水點的水,含鈣量較高,或者較硬,這個水泡出來的白茶,便容易生成刺激性的味道。
生成燥味,生成異味,生成雜味,都是正常的。
尤其有一些礦泉水,並非真正的天然礦泉水,而是人造礦泉水——人工加入一些礦物質粉末,混合成礦泉水,這種水我在上海的時候不小心買到過,茶泡出來澀味非常重,揭蓋之後發現壺底一層白粉,嚇死了。
故而,要想喝到的白茶湯裡沒有燥味,很簡單,選擇純淨水,蒸餾水,這些乾淨的,礦物質少的水,便可以了。
水不必貴,對就好。
《5》
白茶喝起來覺得燥的第四個原因,是沒有使用合適的燒水壺。
燒水壺不適合,同樣會讓水質變壞,從而影響一款茶的口感。
有一些茶友,喜歡喝茶具有古樸的風情。
為此,除了在茶葉上下功夫之外,還在茶具和茶席的布置上,花了大價錢。
比如,買一些華而不實的茶具。
其實,茶席的布置,茶具的挑選,不在貴,而在協調,有品味。
至今,村姑陳見過的最有品味的一個茶席,是舟山的一位茶友,簡單的竹簾茶席,一幅畫,一個用舊的玻璃公道杯,裡面隨便插著幾枝院子裡採的狗尾巴草,就非常的有意境了。
但有些茶友總會信奉,貴的就是好的,所以,無論蓋碗,燒水壺,公道杯,一定要買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比如各種窯變,各種獨特的工藝,各種大師手作,各種奇形怪狀。
這本身也沒什麼問題,但是,要追新追奇,就得懂行,若是不懂,那就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在燒水壺的選擇上,就容易有茶友,因為選擇那些過於追求精美和品味的材質,而忽略了壺對於水質的影響。
時常看到茶友曬的照片裡,有銀壺,陶壺,或者紫砂壺的出鏡。
仿佛,用這些壺燒水,水會變得更加好。
其實,水好不好,全看水本身,並不依靠燒水的壺。
就像一個人是不是美人,全看先天的基因,並不注重服裝的材質。天生麗質的人,穿麻布衣服也很好看。天生醜陋的人,穿錦緞也不覺得有多高貴。
說用某種壺燒水,會軟化水質,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就先不談了。且說,如果我們用的水本身就是軟水,那再用壺軟化一下,豈不是多此一舉?軟上加軟,會不會軟過頭了,適得其反,反而影響茶湯的品質?
另外,這把聲稱會軟化水質的壺,它本身檢測結果如何?有證書嗎?有沒有重金屬超標?如果它來歷可疑,含有不少的其它金屬,那這把壺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那些其它金屬,會在加熱時大量釋放到沸水裡,最終衝入茶湯,被我們喝下肚子去。
若是正常的壺,這些加了料的壺,更加有可能煮出刺激性強的水,從而改變茶湯的口感,讓茶湯變得「燥」,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喝下去的是什麼。
《6》
白茶喝起來覺得燥的第五個原因,是用原來泡其它茶的紫砂壺,衝泡白茶。
有一些茶友,總是喜歡用紫砂壺泡茶喝。
理由很簡單,這麼貴的紫砂壺買回來了,不泡茶,多浪費。
其實,喜歡紫砂的朋友,完全可以買個紫砂的瓶子,用來養花。一樣是紫砂,當成工藝品擺設多好。幹嘛非得拿來泡茶?
紫砂,是雙氣孔結構。毛孔大,用它泡茶,吸香吸味,並且,還會留存香氣。
並且,為了避免對茶湯的香氣與滋味的改造過大,一般紫砂壺會專壺專用,也就是一種茶類,用一隻紫砂壺泡茶。
這就很浪費壺了。
比如 ,原來喜歡喝坦洋功夫,開了一隻壺,是專喝坦洋功夫的。後來移情別戀,不喜歡喝坦洋功夫了,喜歡上了武夷巖茶。
那這隻壺就不能再用來泡武夷巖茶了,得重新買一隻壺。舊壺就永遠呆在了書櫃裡,站立著,看新壺寵冠六宮。
只見新壺笑,哪聞舊壺哭。
那麼,如果用原來泡坦洋功夫的紫砂壺泡武夷巖茶,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翻車。
原來泡坦洋功夫時留在紫砂壺毛孔裡的香氣和味道,會在現在泡武夷巖茶時釋放出來,釋放在武夷巖茶的茶湯裡。
那你喝到的就不是一杯武夷巖茶了,而是一杯坦洋功夫+武夷巖茶的複合茶湯。
混搭了。
那麼,如果用原來泡紅茶或者熟普的紫砂壺泡的白茶,味道會如何呢?
茶湯會竄味。
白茶香清甘活,味道清新,一旦混進了紅茶的味道,或者熟普的味道,極有可能就會生成一些難聞的味道,讓人感覺到喉嚨乾燥,發毛,生出煙味,也是有可能的。
《7》
白茶喝起來的燥的原因,村姑陳給大家盤點完了。
這篇文章從下午寫到傍晚,從晴空萬裡寫到細雨淅瀝。
李易安說,細雨點滴到黃昏,怎一個愁字了得?
村姑陳也愁,還有金獎銀針的母本銀針沒有喝,天就黑了,這可怎麼辦?
柜子裡還有那麼多好茶等著我喝,可怎麼辦?
且停筆,去喝茶。
白茶香清甘活,鮮香醇爽,正好一解夏的燥。
一杯香茗,安然度夏。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