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特區管理線」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並引發各界關注。這道存在了36年的「二線」曾在深圳特區發展史上發揮重要作用。如今,「二線」的撤銷,將為特區一體化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的積極因素,為深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繼續先行一步提供了有利契機——
日前,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標誌著存在了36年的「特區管理線」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在我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撤銷「特區管理線」將為深圳率先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新徵程上續寫「深圳奇蹟」創造新的條件。
追憶:
「二線」曾發揮重要作用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同意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面積為327.5平方公裡,相當於今天的深圳市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面積的總量。
特區成立初期,因為關稅、邊防等問題,為了便於管理,從1982年6月份開始在深圳特區和非特區之間修建一道「特區管理線」,東起鹽田區梅沙背仔角,西至寶安區南頭安樂,全長84.6公裡,全線用高達近3米的鐵絲網隔離。這道鐵絲網把深圳分為特區內和特區外,俗稱「關內」和「關外」,這條管理線也被很多深圳人稱為「二線」。
1985年3月份,「特區管理線」通過國家驗收交付使用,沿線共設置了16個邊防檢查站。實際上,「二線」是「特區管理線」和「邊境管理線」的合稱。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非深圳戶籍人口進入深圳經濟特區時,需持「特區通行證」,接受邊防官兵檢查後方可進入「關內」。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特區管理線』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方面為了給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區對外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從而保障了改革開放政策在特區內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對維護深圳社會治安,減輕粵港分界線管控壓力、保證香港回歸祖國平穩過渡、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擴容:
特區一體化進程加速
隨著深圳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二線」帶來的「關內」「關外」之分,使得發展不平衡問題愈發突出,並逐漸成為制約深圳可持續發展、建設國際化都市的障礙。曾經流傳的「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等說法,更是形象地道出了特區內外的顯著差異。特別是「一市兩法」的問題更為突出,深圳經濟特區所立法規只能在特區內使用,無法在深圳的特區外使用。
「把一個城市用近百公裡的鐵絲網截斷,實在是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也造成了嚴重交通堵塞,成為深圳交通的『腸梗塞』。」郭萬達說。
1998年,深圳「兩會」期間,首次出現了建議撤銷「二線」的聲音。2010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國務院批准了深圳擴大經濟特區範圍的申請,從當年7月1日開始,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特區總面積擴容為今天的1997.27平方公裡。
特區實施擴容後不久,深圳先後實施了兩輪「特區一體化建設3年實施計劃」,取得顯著成績。隨著原特區內外的經濟差異縮小,地鐵路線的延伸,生活圈的融合,公共服務的逐步一體化,人們心中的「二線」亦在慢慢消解,隔閡日漸消弭。短短幾年間,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運行在高位上實現穩中向好,GDP從2010年9510.91億元一下躍升至2017年的22000億元,同比增長約8.8%,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超過了廣州和香港。
雖然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了全市,但分隔「關內」「關外」的「二線」物理設施依然存在,空間上的資源浪費以及道路、給排水、汙水處理等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難題也依然存在。
撤線:
賦予特區發展新活力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如今這條被稱為「二線」的管理線正式撤銷,深圳地理意義上的「關內」「關外」概念從此不復存在,特區經濟發展將站上新的起點。
「深圳現在需要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深圳的發展要在創新驅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需首先解決自己不平衡的問題,要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為全國作出表率。」郭萬達認為,此前地方政府與邊防部門為了經濟發展和特區一體化已實行了很多便利措施,不過多為地方政府行為,國務院批覆撤銷經濟特區管理線則行為意義不一樣,其主要目的是針對深圳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隨著深圳城市定位的變化,撤銷「二線」有助於深圳更快地實現特區一體化。
「二線」的撤銷,為「關外」企業發展帶來利好。位處「二線」企業、深圳市雲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宜云對此深有體會,「二線」的撤銷,對特區實現一體化,平衡原「關外」「關內」發展,優化、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交通特別是打通微循環系統,尤其是位處「二線」大批企業的發展是個重大利好。
事實上,深圳現在許多知名企業如華為、比亞迪都在「關外」,科技創新能力在國內外均處於一線水平,撤銷「二線」有利於這些知名企業發揮更大的外溢示範作用,進一步激發「關外」企業自信心,與「關內」企業一道對國內其他地區、港澳臺和國外產生積極影響。
「『二線』的撤銷,為區域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的積極信號,為深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為深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繼續先行一步提供了有利契機。」深圳市政協委員呂紹剛認為,隨著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戰略的實施,坐落於粵港澳大灣區東側的廣州、深圳、東莞三市,可以讓核心更加聚焦,要素更加聚集,機制更加順暢,為更多城市之間的深度融合積累經驗。
「撤銷『二線』,釋放我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積極信號。」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表示,「二線關」的撤銷,意味著中央希望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在新時代在更大範圍內發揮特區優勢,不再依靠過去特殊政策,而是依靠改革和機制、體制的創新,為深圳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為特區的發展騰挪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深圳經濟發展賦予新的活力和新的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