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失眠的情況,只不過我們失眠就只是失眠,而文人失眠,可是要創作的!張繼晚上睡不著,寫下了《楓橋夜泊》;李白晚上睡不著,寫下了《靜夜思》。
我們本篇的主角——大詩人白居易,大半夜睡不著,就爬起來寫了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0字,但這首詩卻成為了千古絕句!這大概就是我們和大佬的區別吧!
說起白居易,那可真是一時半會說不完啊!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我們對白居易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這兩首作品:《琵琶行》、《長恨歌》,同時它們也是白居易寫得最為成功的作品。歷朝歷代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
說完白居易,現在我們再來說回這首詩。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所以,白居易這一選材也是極其新穎的!
《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在眾多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它就像是陳年老酒一樣,只有慢慢品會,才能悟出其中韻味。
別看它只有短短20字,但該說的,該刻畫的,一樣不缺,甚至比那些隴雜繁瑣的詩作,立意更為鮮明。這大概也是成為「千古絕句」的一個特點吧!
「已訝衾枕冷」,這一句給我們透露了很多信息:
詩人的枕席和被子是溼冷的,為什麼?仔細一想,大概就能明白了。只有下了很久的雪,一直沒停歇,大概才會有這種溼冷的狀態。否則只是很短一段時間是不可能會感覺到溼冷的。
我們知道,雪花落地是沒有聲音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詩人最初不知道下雪的原因,而是等到身體能感覺到這種冷意了,才從窗口探頭一看:呀!原來雪已經這麼深了!
這種有點小驚喜的小事件,也是很有趣的。假如再來一場「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夜宵」,豈不是更加美好?
「復見窗戶明」,如果說上一句是從感覺上來體驗這場雪,那麼現在就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的。按理來說,夜這麼深了,又是下雪天,月亮應該躲著不出來才對,窗戶為什麼會突然「明」呢?
其實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雪反光」的事件。通俗來講,這就如同家裡貼的地板磚如果是白色的話,家裡就要顯得要亮些,是一樣的道理。這也就是為什麼下雪天沒有月亮出現,卻還是那麼亮的原因。
詩人所看到的「窗戶明」,其實並不是月光或者燭火的「明」,而是雪照射在其他光源上造成的「明」。這麼一想,似乎還有點浪漫唯美呢!
深夜,早已是萬籟俱寂的時刻,詩人竟還聽到了一些聲響,側耳細聽,詩人恍然大悟:哦!原來是被雪壓著的竹子,因為不堪此重負而發出的斷裂的聲音。這裡也預示著雪仍舊在稀稀落落地下著。
老實說,如果是一個人居住在此地,半夜聽到這個聲音還是有點嚇人的。但是詩人畢竟是詩人,他有沒有害怕的情緒我們不知道,但文思是真的泉湧了。「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一句可謂是千古絕句了!古往今來,很多詠雪詩都是比不過它的。
在白居易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到,他把人的五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不過這也難怪了。畢竟是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這樣一個環境裡,往往有很多大師的作品都是在半夜創造出來的,這大概也說明了安靜的環境是創造新事物的基礎吧!
其中,「冷」是感覺,「明」是視覺,「重」是知覺,「聲」是聽覺。這首詩雖然只有這短短的4句、20個字,卻超越了很多「不知所云」的作品。詩裡那不知所起又不知所終的「夜雪」便躍然於紙上,韻味悠長。給讀者以心靈上的美好體驗,不愧為是千古絕句了!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你喜歡白居易這首詩嗎?來評論區一起討論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