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四維作為明隆慶年間進士,曾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幼時他在村子裡的私塾讀書,在1553年郭四維赴鄉試中舉,1568年登進士科。相貌偉岸、聰敏過人的郭四維,無論在何處任職,總是多有建樹深得百姓敬佩。他治軍時恩威並濟,將士們都十分信服敬重於他竭力為他賣命。後來他駐守邊塞長達十餘年,最終因為積勞成疾於萬曆年間病逝。郭四維因為自己生平的事跡成為了山東德州夏津縣的歷史名人之一,在夏津旅遊三字經中還有:「郭四維、人敏聰、興學桑、萬民敬」的記載。
根據郭氏家譜的記載,郭氏後人曾經對祖墳進行遷移。而郭氏二十世孫郭凡慶說,當時一共遷走的四十八尊墓中並未找到郭氏三世祖郭四維的墓。但在2013年的時候,當地施工的工人卻在無意間挖出了郭四維及其夫人的墓。在現場僅存的兩個棺蓋上分別刻有「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郭四維之墓」、「淑人許氏之墓」,此外還有四尊石人像、一枚金簪,而其他的陪葬品卻可能被當時的施工工人搶奪一空。當時考古團隊在趕到現場後發現,郭四維石棺的規模很明顯超過了萬曆皇帝。
可這在當時絕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觀郭四維其人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後來在專家根據相關史實資料分析推測後認為,應該是當時郭四維因為自身功績十分受皇帝看重,才被皇帝獎賞獲此殊榮。原本考古團隊想將石棺帶走後繼續研究,但郭家的後人卻表示不同意。
他們說祖先的墓葬被盜,必須先把盜墓賊抓到再將祖先重新安葬,之後才可以帶走石棺。於是考古團隊幫助其後人重新修建了祠堂,而涉嫌犯罪的五名嫌疑人已被相關部門控制,案件正在偵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