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第一中學創辦於1960年,2020年剛好是建校60周年。從一所漁民中學到現代高中,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讓它成為了珠海基礎教育的領軍之旗。新時期,學校把「美」與「教育」結合起來思考,並用自己的辦學實力和實踐予以踐行,「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的辦學理念,「創美教育」孜孜以求,努力開創「重德樂教,睿智恬淡,創美育美」的教風和「志存高遠,自知自勝,靈動臻美」的學風,學校形成「敦品勵行,包容創新,至善至美」優良校風,凝結出「師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學校精神,薰陶著一代代一中學子,並已經成為珠海市第一中學的文化基因。
一、「創美教育」的內涵分析
在「創美教育」實踐中,美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更是一種教育目的,「創」首先在於它的自主性,是一種創生、創造的美學。創美教育所憑藉的「美」並不是教育系統外部援引、「借用」過來的,它所依憑的「美」就是教育自身的美,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主創造出來的美,也就是說,「創美教育」的第一層意義就是美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美育色彩和美感意義。「創美育人」的第二層意義是學校教育過程本身的美,「創美教育」在實施中的根本問題是學校教育過程應該怎樣做才能得到「美」。更進一步,如果把「創美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它的著眼點就是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感受的豐富性,以及人的精神血脈及生命精神的弘揚。
簡而言之,「創美教育」的內涵,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指教育者遵循美的規律與法則來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學校課程教學文化,從而創造出教育自身的美,使教育活動從物質到精神等一切都是美的,構建洋溢美學追求的教育生活,學生在美感愉悅與精神自由中學習成長,積極展示人的生命活力與創造性,把實現人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
「創美教育」按照人的合理發展和人性完善的規律來推進教育。這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體現「師生為本」。讓學校成為教師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園,讓學校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學習樂園;二是體現「唯真唯實」,遵循教育規律,貼近真實生活,追求真理真知,師生真心真情;三是體現對心靈的喚醒與對生命的激揚。學校教育過程及其自身都應當充滿審美取向的因素,充滿對人性和激情的尊重,追求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它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四是體現「公民目標」,學校通過「創美教育」為核心思想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活動,就是要努力實現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學校就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校教育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具備參與社會的科學精神與民主素養。學校通過「創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活動,就是要努力實現培養樂於求知,勤於實踐,善於交流,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學生,這種學生要具有科學精神和民主素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尤其是具有堅定的理性信念,成為一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
二、建設審美化的學校環境
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與師生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作為實用空間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學校面貌、形象及文化的總體結晶體現,它不僅是一所學校個性的反映,更是一門蘊含無言之美與智慧創造的潛在課程。所以,創美育人,首先要高度重視創設美的校園環境,陶冶師生的生命與心靈的自由,使之趨向和諧。
珠海市第一中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的:香樟大道、樂學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創美泉、耕讀園,以及深受學生喜愛的孔雀園、錦鯉池塘和綠頭水鴨等,讓整個校園的環境生態多樣,豐富立體,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氣息。這種嵌入學生日常學習、教師日常工作的精緻,以符號化的方式具備了文化內涵,不但讓師生工作、學習格外舒適,還能啟發他們的審美愉悅。無論是剛進門的「春風化雨,百年樹人」的一中石,還是中央廣場「勝券在握」的雕塑,以及耕讀園內的「樂學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刻,還有一汪「創美泉」,都具有將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獨特意趣,而且這些意趣很多是讓學生圍繞著學校的辦學歷史與發展特色,參與其中加以建設的,如樓道裡張貼的學生作品,以及校道上懸掛的班旗及美文美畫,這些都凝聚了教師與學生的心血,也積澱著學校的歷史、傳統及文化的價值,成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表達自己的情感符號,當然具有寶貴的審美意義。
學校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學校整體色調統一,完整和諧;校園雕塑也是校園內的瑰寶,將一中厚重的文化氣息烘託得恰到好處;校園內有錦鯉,水鴨,孔雀,生態健全。學校環境的自然美、人工美與建築美協調統一,整個校園恢宏大氣,美不勝收。
三、學校課程體系建構中的創美指向
在不少初中畢業生的印象裡,重點高中就是一個「好學生聚集在一起刷題」的地方,但來到珠海市第一中學後,他們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多元課程世界,在這裡,他們有機會聆聽科技創新、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校本課程,也可以選擇加入版畫社、志翔航空俱樂部、模聯社等近50個社團課程,一個通向「美」的大平臺,敞開懷抱歡迎他們的到來。特別是學校的新課程體系和管理系統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創造權利,學校定期都有學生社會團的展演,最具學校品牌的學生合唱團多次走進維也納、雪梨、勃朗姆斯等世界級音樂殿堂,管樂團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依託珠海新型航空城市的航空俱樂部,多次舉行航空夏令營,航空課程進校園,可是說是開創了全國中學校本課程的先例。圍繞「創美」而舉辦的校園活動,處處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展現出成長中的青少年的無限美麗,這是一種校園生活的整體重構,也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美學轉變。
這種重構和轉變,來源於學校一直堅持和完善的「創美教育」思想,即著力把融真、善、美於一體的健全人格的實現定位為學校教育中個體發展的最高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著力促進每一年學生全面而富有富有個性的成長。在課程體系上,珠海一中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優化國家課程使之校本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使之特色化。並以「素質均衡,架構完整、豐富多元」為目標架構多元化的課題體系。目前,學校已經開發出5大類共60門校本課程,包括以心育、養德、生命教育為特色的修身課程,以航空、科技、藝術等板塊組成的特色實踐課程和學生社團活動自主發展課程。學校從品德養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體及綜合實踐等方面,開發包含多學科、各種類的課程群,形成較為系統的創美育人課程體系,進而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奠定基礎。
鼓勵學生自主成長也是踐行「創美教育」另一個亮點,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三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多給學生一份自主的空間,學生的成長就多了一份自強與自成。如今,學校每年舉辦的科技藝術節、體育節、「感動一中」頒獎晚會等,其策劃、組織、主持、攝影、後勤等全部工作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和精神力量不斷得以確證和成長,具有美的屬性和價值,使學生的發展達到更高的水平和狀態。
當然,我不避諱談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的升學壓力,但我想我們的學生們,經過學校的高中三年的學習,不僅是學習的辛苦,更會在學校安排的充滿更多生命活力與青春激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在充滿溫情的師生交往過程中,最終使他們記住一段無悔的歲月,以及在這段歲月中勉力前行的自己。任何付出努力的生活都是值得過的,關鍵是要在生活中去創造和體會「美」。
四、師生交往中的「創美」
教育過程多種多樣,但其主要方式是教和學的相互作用,所以師生的活動方式,教與學的和諧與否將對「創美育人」的產生實質影響。解決這個問題的立足點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維護人的生命成長和進步,在這種生命的成長與進步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好召喚、呼應共鳴是重要的「創美」。所以,在我看來,在倡導「創美教育」的視野中,重構師生關係的目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變教師主導為師生平等對話,對於「創美」而言,重要的是師生雙方能夠在情感交往中彼此理解、彼此溫暖、彼此欣賞、彼此對話,最終彼此成全。成全的就是「美」,是「師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的一段時光。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關注師生交往的過程,尤其需要看到其中審美生成的物化符號。這些符號有時正是教師與學生在交往中達到審美性品格的象徵。一旦把握住了這些象徵性的符號,我們就能從看似無跡可尋的日常教學生活裡「打撈」出審美的體驗來。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輕輕地拍拍肩膀,一塊糖果,一杯熱水,一點幽默,這些符號承載著美好,當然都需要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並以各自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有意對教學環節的「美」予以創設。
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被問及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麼時,回答說「是我度過的美好時光」。「美好的時光」,多麼令人深思的回答!作為校長,我尤其希望珠海市第一中學能夠以優良校風、優美環境來成就師生們一段美好的時光,讓他們以自己的美好方式來追求、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未來,課堂裡伏案苦讀的身影在時光的流逝中或許將消逝於無形,但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卻一定會定格為永恆。
我曾隨珠海教育團去西藏慰問援藏的工作隊,汽車行駛在高原公路上,本該一望無際,可我卻發現路邊有一些人或背著行囊,或推著車子,執著堅定的前行。 那個場景我永難忘記。從此我相信,為了某種信仰、信念而自覺持續努力的人,心中都有一份責任,也同時存在一份美。如果這份美不比責任更重的話,至少和它一樣重要。人只有在審美之中,才能自覺扛起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才會覺得自己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教育工作者的審美境界,就是懷著一顆成就他人的心,堅持、耐心、等待,直指人心,直面人格,在充滿和諧、趣味、美感的教育環境中,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求真、向善、樂美之人。教育,就該如此美麗!
作者系珠海市第一中學 韓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