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學校教育走向美學境界——「創美教育」的實踐探索

2020-12-19 中國網

珠海市第一中學創辦於1960年,2020年剛好是建校60周年。從一所漁民中學到現代高中,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讓它成為了珠海基礎教育的領軍之旗。新時期,學校把「美」與「教育」結合起來思考,並用自己的辦學實力和實踐予以踐行,「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的辦學理念,「創美教育」孜孜以求,努力開創「重德樂教,睿智恬淡,創美育美」的教風和「志存高遠,自知自勝,靈動臻美」的學風,學校形成「敦品勵行,包容創新,至善至美」優良校風,凝結出「師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學校精神,薰陶著一代代一中學子,並已經成為珠海市第一中學的文化基因。

一、「創美教育」的內涵分析

在「創美教育」實踐中,美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更是一種教育目的,「創」首先在於它的自主性,是一種創生、創造的美學。創美教育所憑藉的「美」並不是教育系統外部援引、「借用」過來的,它所依憑的「美」就是教育自身的美,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主創造出來的美,也就是說,「創美教育」的第一層意義就是美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美育色彩和美感意義。「創美育人」的第二層意義是學校教育過程本身的美,「創美教育」在實施中的根本問題是學校教育過程應該怎樣做才能得到「美」。更進一步,如果把「創美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它的著眼點就是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感受的豐富性,以及人的精神血脈及生命精神的弘揚。

簡而言之,「創美教育」的內涵,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指教育者遵循美的規律與法則來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學校課程教學文化,從而創造出教育自身的美,使教育活動從物質到精神等一切都是美的,構建洋溢美學追求的教育生活,學生在美感愉悅與精神自由中學習成長,積極展示人的生命活力與創造性,把實現人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

「創美教育」按照人的合理發展和人性完善的規律來推進教育。這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體現「師生為本」。讓學校成為教師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園,讓學校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學習樂園;二是體現「唯真唯實」,遵循教育規律,貼近真實生活,追求真理真知,師生真心真情;三是體現對心靈的喚醒與對生命的激揚。學校教育過程及其自身都應當充滿審美取向的因素,充滿對人性和激情的尊重,追求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它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四是體現「公民目標」,學校通過「創美教育」為核心思想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活動,就是要努力實現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學校就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校教育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具備參與社會的科學精神與民主素養。學校通過「創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活動,就是要努力實現培養樂於求知,勤於實踐,善於交流,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學生,這種學生要具有科學精神和民主素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尤其是具有堅定的理性信念,成為一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

二、建設審美化的學校環境

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與師生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作為實用空間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學校面貌、形象及文化的總體結晶體現,它不僅是一所學校個性的反映,更是一門蘊含無言之美與智慧創造的潛在課程。所以,創美育人,首先要高度重視創設美的校園環境,陶冶師生的生命與心靈的自由,使之趨向和諧。

珠海市第一中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的:香樟大道、樂學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創美泉、耕讀園,以及深受學生喜愛的孔雀園、錦鯉池塘和綠頭水鴨等,讓整個校園的環境生態多樣,豐富立體,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氣息。這種嵌入學生日常學習、教師日常工作的精緻,以符號化的方式具備了文化內涵,不但讓師生工作、學習格外舒適,還能啟發他們的審美愉悅。無論是剛進門的「春風化雨,百年樹人」的一中石,還是中央廣場「勝券在握」的雕塑,以及耕讀園內的「樂學亭」「求真石」「上善若水」石刻,還有一汪「創美泉」,都具有將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獨特意趣,而且這些意趣很多是讓學生圍繞著學校的辦學歷史與發展特色,參與其中加以建設的,如樓道裡張貼的學生作品,以及校道上懸掛的班旗及美文美畫,這些都凝聚了教師與學生的心血,也積澱著學校的歷史、傳統及文化的價值,成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表達自己的情感符號,當然具有寶貴的審美意義。

學校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學校整體色調統一,完整和諧;校園雕塑也是校園內的瑰寶,將一中厚重的文化氣息烘託得恰到好處;校園內有錦鯉,水鴨,孔雀,生態健全。學校環境的自然美、人工美與建築美協調統一,整個校園恢宏大氣,美不勝收。

三、學校課程體系建構中的創美指向

在不少初中畢業生的印象裡,重點高中就是一個「好學生聚集在一起刷題」的地方,但來到珠海市第一中學後,他們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多元課程世界,在這裡,他們有機會聆聽科技創新、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校本課程,也可以選擇加入版畫社、志翔航空俱樂部、模聯社等近50個社團課程,一個通向「美」的大平臺,敞開懷抱歡迎他們的到來。特別是學校的新課程體系和管理系統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創造權利,學校定期都有學生社會團的展演,最具學校品牌的學生合唱團多次走進維也納、雪梨、勃朗姆斯等世界級音樂殿堂,管樂團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依託珠海新型航空城市的航空俱樂部,多次舉行航空夏令營,航空課程進校園,可是說是開創了全國中學校本課程的先例。圍繞「創美」而舉辦的校園活動,處處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展現出成長中的青少年的無限美麗,這是一種校園生活的整體重構,也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美學轉變。

這種重構和轉變,來源於學校一直堅持和完善的「創美教育」思想,即著力把融真、善、美於一體的健全人格的實現定位為學校教育中個體發展的最高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著力促進每一年學生全面而富有富有個性的成長。在課程體系上,珠海一中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優化國家課程使之校本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使之特色化。並以「素質均衡,架構完整、豐富多元」為目標架構多元化的課題體系。目前,學校已經開發出5大類共60門校本課程,包括以心育、養德、生命教育為特色的修身課程,以航空、科技、藝術等板塊組成的特色實踐課程和學生社團活動自主發展課程。學校從品德養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體及綜合實踐等方面,開發包含多學科、各種類的課程群,形成較為系統的創美育人課程體系,進而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奠定基礎。

鼓勵學生自主成長也是踐行「創美教育」另一個亮點,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三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多給學生一份自主的空間,學生的成長就多了一份自強與自成。如今,學校每年舉辦的科技藝術節、體育節、「感動一中」頒獎晚會等,其策劃、組織、主持、攝影、後勤等全部工作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和精神力量不斷得以確證和成長,具有美的屬性和價值,使學生的發展達到更高的水平和狀態。

當然,我不避諱談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的升學壓力,但我想我們的學生們,經過學校的高中三年的學習,不僅是學習的辛苦,更會在學校安排的充滿更多生命活力與青春激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在充滿溫情的師生交往過程中,最終使他們記住一段無悔的歲月,以及在這段歲月中勉力前行的自己。任何付出努力的生活都是值得過的,關鍵是要在生活中去創造和體會「美」。

四、師生交往中的「創美」

教育過程多種多樣,但其主要方式是教和學的相互作用,所以師生的活動方式,教與學的和諧與否將對「創美育人」的產生實質影響。解決這個問題的立足點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維護人的生命成長和進步,在這種生命的成長與進步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好召喚、呼應共鳴是重要的「創美」。所以,在我看來,在倡導「創美教育」的視野中,重構師生關係的目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變教師主導為師生平等對話,對於「創美」而言,重要的是師生雙方能夠在情感交往中彼此理解、彼此溫暖、彼此欣賞、彼此對話,最終彼此成全。成全的就是「美」,是「師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的一段時光。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關注師生交往的過程,尤其需要看到其中審美生成的物化符號。這些符號有時正是教師與學生在交往中達到審美性品格的象徵。一旦把握住了這些象徵性的符號,我們就能從看似無跡可尋的日常教學生活裡「打撈」出審美的體驗來。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輕輕地拍拍肩膀,一塊糖果,一杯熱水,一點幽默,這些符號承載著美好,當然都需要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並以各自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有意對教學環節的「美」予以創設。

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被問及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麼時,回答說「是我度過的美好時光」。「美好的時光」,多麼令人深思的回答!作為校長,我尤其希望珠海市第一中學能夠以優良校風、優美環境來成就師生們一段美好的時光,讓他們以自己的美好方式來追求、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未來,課堂裡伏案苦讀的身影在時光的流逝中或許將消逝於無形,但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卻一定會定格為永恆。

我曾隨珠海教育團去西藏慰問援藏的工作隊,汽車行駛在高原公路上,本該一望無際,可我卻發現路邊有一些人或背著行囊,或推著車子,執著堅定的前行。 那個場景我永難忘記。從此我相信,為了某種信仰、信念而自覺持續努力的人,心中都有一份責任,也同時存在一份美。如果這份美不比責任更重的話,至少和它一樣重要。人只有在審美之中,才能自覺扛起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才會覺得自己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教育工作者的審美境界,就是懷著一顆成就他人的心,堅持、耐心、等待,直指人心,直面人格,在充滿和諧、趣味、美感的教育環境中,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求真、向善、樂美之人。教育,就該如此美麗!

作者系珠海市第一中學 韓延輝

相關焦點

  • 【絲路話語】讓農耕文化實踐教育走向常態化
    通知指出,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9月17日中國新聞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詩,可以說每個青少年都能朗朗上口,但能夠讓他們親身體驗農耕勞動的機會並不多。時下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大學生也分不清小米和玉米糝、花豆和紅豆。
  • 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重慶新村教育集團舉行
    以美引領,主動探索多元解析美學探究美育主旨報告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教育學會會長鍾燕主持。以美治學,凝練厚重深刻獨到的美育實踐國際化視角下美育會碰撞出什麼新火花,從而探索出多元的育人路徑?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李青春以「以美育人 重慶新村實驗小學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為題作主旨演講。李校長圍繞價值追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達美、實踐路徑:審美教育的校本研究與實踐、以美示範:教師審美素養的提升、審美願景:為了學生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人生和未來四個版塊進行詳細解析。
  • 昭通市教育體育局聯合銘師堂教育升學e網通,共同探索新時代教育...
    升學e網通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頂層理念依據,為學校提供校長端、教師端、學生端、家長端的「四端架構」,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助力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提升。尤其是上半年「停課不停學」階段以來,信息技術在學校育人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升學e網通也持續針對學校需求和高中生特點,從網際網路生涯規劃、網際網路心理、網際網路學習三個方面,為學校帶來管理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變革。
  • 聚焦教育熱點,探索未來趨勢,創新教育實踐 惠靈頓中國教育節在滬舉辦
    ,促進大家對教育行業的深度思考,重新審視時下教育實踐,促進對教育發展的洞察與變革趨勢的前瞻。「第四屆惠靈頓中國教育節上海站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業專家與知名學者各路大咖齊聚,探索教育創新今年的惠靈頓中國教育節將圍繞五大主題,即「早期教育」、「論幸福」、「發展中的羅曼史」、「探索教育」和「多語言體系」廣泛而深入地展開,讓所有關注教育的有識之士都能夠在此學習
  • 加強魅力教育推動學校育人方式轉變 專訪北京實驗學校校長曾軍良
    加強魅力教育 推動學校育人方式轉變 專訪北京實驗學校黨委書記兼校長曾軍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年01期,刊發記者馮安華專訪我校曾軍良校長的文章:《加強魅力教育 推動學校育人方式轉變——專訪北京實驗學校黨委書記兼校長曾軍良》,現將全文轉發如下:記 者:您在北京實驗學校開展的魅力教育頗有特色, 受到教育界關注。
  • 留學黨員教育管理的現狀與實踐探索
    摘要:留學黨員教育管理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組織對每一個黨員有效管理的重要體現。研究聚焦高校留學黨員群體,分析留學黨員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從加強組織建設、強化溝通機制、創新工作平臺、夯實思想基礎四個方面探索了加強留學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 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三愛」教育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部黨組決定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  教育部黨組要求,各地各學校要將「三愛」教育納入課堂教學中,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把「三愛」的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宣講、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等教育環節中。
  • 「教育評價總體方案與基層學校的實踐創新」暨地區協作體工作推進...
    在此背景下,今(2)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委員會主辦,中小學整改委重慶地區協作體、重慶市教科院巴蜀實驗學校承辦的「教育評價總體方案與基層學校的實踐創新」暨地區協作體工作推進會意義重大。同時,他指出,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順應新時代要求,在全國建立地區協作體,加強教育評價改革針對性研究和思考,正逢其時、恰逢其勢,必將有力推動重慶教育改革,特別是中小學改革再上新臺階、再創新佳績。會上,張緒培宣布成立重慶地區協作體並為其授牌。
  • 聚焦心理 走向幸福——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證培訓順利開班
    聚焦心理 走向幸福——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證培訓順利開班 發布日期:2019-03-26 14:24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近日,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證培訓在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屬學校中港路校區順利開班。嘉興市教育局基教處處長夏成偉,南湖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段濤,嘉興教育學院科信處副處長紀忠華,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陳爾勝,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屬學校校長董仕峰等出席,儀式由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楊揚老師主持。參加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證培訓的是來自嘉興市南湖區各中小學的390名教師。
  • 一六八玫瑰園學校的教育「五則」
    教育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智力活動,而一六八玫瑰園人對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思考、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改造是最富推動力的。這種推動力源於一六八人對教育的創新思維和對教育規律的不懈探索,它指向教師的研究精神,體現出玫瑰園人的科研成色。" 優秀教師要想實現高端發展,只進行技術層面上的課堂反思是不夠的。
  • 婺城探索「接地氣」式勞動教育
    近年來,婺城區各小學創新探索勞動教育模式,積極開設勞動課等體驗課程,倡導學生在勞動中收穫知識和美好。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不僅成為勞動教育的最佳實踐,也成為孩子們學習自然課程的鮮活課堂。  三畝「農藝園」的生動實踐  事實上,雅畈小學探索勞動教育實踐已有六年的時間。自2014年起,雅畈小學就利用學校圍牆外的空地開闢了一個佔地三畝的「農藝園」,學校對農藝園實踐基地採取承包責任制,每個班級承包一塊責任實踐田,每個班級的實踐田根據中國的傳統二十四節氣命名,有「寒露」田,也有「處暑」、「秋分」田,在班級田裡,孩子們根據時令種植適宜的蔬菜種類。
  • 「五育匠心」創意煤城2020勞動美學教育聯動研討會圓滿召開
    2020年12月19日,由長沙中悅文旅集團、湖南省勞動教育聯動機制課題組、周影傳媒舉辦的「五育匠心·勞動美學教育聯動實踐」研討會暨「芳華記憶,崢嶸歲月——一起尋找火紅年代代言人」評選活動在竹山塘創意煤城圓滿落幕。下午14:00在工人會議廳舉行「五育匠心·勞動美學教育聯動實踐」研討會。
  • 新餘一中開展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圖)
    難忘體驗 催我成長  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們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融入大自然,在實踐中長知識,在勞動中學本領,在情景中受教育,在體驗中感悟人生……社會實踐拓展出素質教育新天地。  它是學校學習的補充與延伸, 是同學們人生旅途中一次重要體驗。
  • 市北區成立三大教育集團 探索小初高一體化
    昨天上午,市北區在全力打造現代化教育強區的徵程上又出新舉措。該區與曲阜師範大學籤訂了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人員的協議,同時在新成立的青島44中集團啟元學校中,聯合青島第十七中學開展研究,就小初高銜接、特殊稟賦學生培養、美育普及學校特色建設等方面做出有效嘗試,從而探索出一條小初高美育一體化發展的道路。
  • 新村小學「創美探索」主題研究性學習 學生變身美食家
    喻騰翎表示,目前一年級的孩子正在學習貨幣換算,而讓他們幫忙收錢,真正讓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走進了現實生活,增強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年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還處於迷茫期,通過學校的活動可以加強與家長間的聯繫,分享育兒經驗。
  • 立德樹人、以文育人——無錫科院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
    人文素質教育中心丁蘭華主任先後走訪接洽了無錫市徐霞客研究會、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在基地掛牌、活動開展、學術交流、讀本開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洽談,著力推動特色地方文化進校園,深度挖掘和傳播歷史悠久的吳文化,提高師生的人文修養,厚植文化底蘊,促進特色地方文化與學校教育相融合。
  • 傳承中醫藥精華 推動教育精準扶貧發展
    炁脈古中醫創始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劉清源向大家介紹了學校教育辦學情況以及學校在扶貧、扶智又扶病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據了解,該校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子女職業學歷教育財政補貼政策,堅持全方位構建就業網絡,與眾多炁脈學校相關聯企業籤訂就業協議,成為人才輸送基地,保證畢業生就業渠道順暢並能夠學以致用,實現多方面健康發展。
  •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2004年,他被任命為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至今。專業工作給了他更大的平臺去進行教學改革和教育實驗,開展了全新的外語教育實踐,形成了「文字-文法-文本-文學-文化-文明」的外語教育思想體系。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從2001年起,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始一場大規模的課程改革,俗稱「新課改」。
  • 2020佛山教育口碑榜頒獎,14所學校獲年度「特色教育成果創新獎」
    11月28日,2020佛山教育口碑榜頒獎典禮在中歐中心舉行。綜合前期投票和專家、媒體代表評審結果,14所學校獲得年度「特色教育成果創新獎」,涵蓋小學、初中和高中。這14所學校選送的項目,既有圍繞學生終身幸福開展的教育實踐,也有關注學生創新性培養的科技教育探索,還有通過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的課程研究項目和武術育人項目。
  • 推動教育信息化 島城294所學校變智慧校園(圖)
    這裡由3D列印室、虛擬體感教室、機器人室、工程師工作室、科學實驗室、魔法廚房、陶藝室七個功能教室組成,針對「思維活、能力強、潛力大」學生群體,用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去主動「打開」世界,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創意、想像能力。  「教育信息化,學校打造了很多硬體設施,用信息化為孩子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