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和西醫之間的爭議一直都有,但大部分人對於醫學還是秉持著嚴謹推崇的態度,網上有人對中西醫之間的區別做了一個總結。
1、中醫給人找健康,西醫給人找疾病。2、中醫以調理為主,西醫以對抗為主。3、中醫讓人稀裡糊塗的活;西醫讓人明明白白的死。
中醫萌芽於周朝,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為標誌,已有兩千餘年歷史,治病救人、除疾養生,承擔國醫使命,從近代以後受到了西醫的衝擊。
而西方的科學醫學,自 19 世紀後飛速發展,特別是在化學與微生物領域,確立了獨立的科學體系。清朝末期,隨著「西學東漸」的潮流,中國迎來了「賽先生」,當然也包括其寵兒——西醫。
015種病適合看中醫
1.過敏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溼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由於有全身心的特點,西藥只能採取抑制免疫功能的措施,導致停藥後容易復發。
而中藥則是從整體上來調節,中醫認為過敏是因為邪氣入侵壓制了正氣所導致的,因此在治療上扶正祛邪就能起到良好的根治效果。
2.婦科疾病:比如月經不調或者不規律,這是由於激素分泌紊亂所導致的,中醫是從整體上進行調節,婦科疾病往往是因為體內的瘀滯或者血虛,採取疏肝補腎和養血活血的綜合治療措施,往往收效不錯。
3.脾胃病: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以及腹脹便溏,這些情況病程很長而且機理複雜,西醫是單成分的治療,而中醫則是個體化的治療,更容易結合實際的差異情況。中藥調節脾胃的升降功能,必要是配合疏肝,就能起到很好的調節效果。
4.呼吸系統疾病:西藥針對感冒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細菌性的感冒可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冒則只能等待。而採取中醫辨證的治療措施,可能一兩天就能痊癒。此外,咳嗽、支氣管炎以及扁桃體炎等疾病,也適合中醫治療,還能避免使用抗生素。
5.複雜慢性病:中風後遺症、風溼、腎炎等等,西醫治療會採取激素治療,有副作用。中醫通過辨證的方式,針灸或者吃藥,效果不錯而且對肝腎功能的損傷不會很大,而且,腫瘤等慢性疾病患者,還可以通過服用中藥來緩解化療產生的副作用。
一些慢性的病變,中醫可以通過綜合性的調理來達到緩解和治癒的效果。而一些針對性強、症狀很明確的器質性病變,看西醫則更合適。
024種病適合看西醫
而西醫所適應的,是針對性強的器質性改變疾病。
1.眼科疾病
西醫在檢查、手術矯正等方面有優勢,所以眼部的疾病,尤其是存在器質性改變的疾病,使用西醫的治療模式更為合適。
2.口腔疾病
牙科醫療器械很完備,無論是矯正還是治療,相比於中醫具備很強的優勢。所以看牙病適合去找西醫。
3.心血管疾病
控制和降低血壓,改善血管的梗阻等方面,西醫有成熟且可靠的治療手段,尤其高血壓患者,長期服藥都得使用西藥。
4.腫瘤
針對腫瘤疾病,手術和放化療的效果十分明確,尤其是早期的患者,臨床治癒率很高,越早治療,越能達到很好的療效。但是西醫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會產生副反應,配合中藥,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減輕毒副反應,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03中西醫哪家強?張伯禮院士:爭執很無聊,治好病才是最終目的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中醫藥系統抽調3200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組建4批588人的國家中醫醫療隊,進駐和接管部分醫院,為眾多確診患者展開救治。
但社會各界對於中醫藥存在不少理解誤區,「救急主要靠西醫,中醫的優勢在於慢性病」、「普通健康人群有必要喝湯藥預防」等觀點和言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不絕於耳。
對中西醫究竟誰強的爭論,張伯禮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並不關注,他認為中西能夠優勢互補,給病人更好的照顧,治好病才是最終目的。
「我覺得爭這個是無聊的。」張伯禮說,「這種爭論的背後有的是無知,某種意義還有利益集團在操縱,當然更多的可能也是糊塗。」
參考資料[1]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給看病毫無頭緒的你.生命時報 2016.4.29[2] 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這裡都總結好了.健康時報 2018.3.4[3] 中西醫哪家強?張伯禮院士:爭執很無聊,治好病才是最終目的.健識局 2020.2.2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