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25天
1
看到一則讓人揪心的消息。
雙11前夕,11月10日晚上,四川瀘州一名男子王某坐在33層高樓的天台圍牆邊上,欲跳樓輕生。
所幸,當地警方接到報警後及時到場,通過勸說,王某最終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警方問起緣由,才發現,王某欲跳樓主要因為妻子對網購太過痴迷。
王某家境本不富裕,近兩年多基本靠其每月幾千元的收入維持生活。
去年,妻子網購欠下了20多萬,王某花了很長時間,用盡所有辦法,才勉強還上。
今年,不聽勸阻的妻子又通過網購名牌包和衣服,花費了30多萬。
又一筆難以償還的債務,這讓王某幾近崩潰。
朱德庸說:「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樣,當它被擠出來之後,就很難再擠回去。」
深以為然。
當你嘗過一次放縱的癮,那種肆意的灑脫感會讓你痴迷,最終難以自控。
2
可悲的是,像王某妻子這樣一邊負債一邊瘋狂購物的人,並不少。
一位90後護士李玫因痴迷消費,深陷小額貸款中無法自拔。
李玫母親曾拿出23.8萬元幫她將貸款還清。
原以為一次教訓後,女兒會改過自新,戒掉負債消費的惡習。
不料,李玫依舊偷偷借款消費,後又欠債近40萬。
母親迫於無奈,拿出領養證,對李玫說出了隱藏內心28年之久的秘密:你不是我親女兒,你走吧。
李玫作為護士,每月收入8000元,然而開銷卻高達三四萬。
有人問起她把錢花哪裡去了,李玫卻極為淡定地說:
「每天上下班只坐網約車,中午叫外賣,下午一杯星巴克,固定消費三四百。平時無聊的時候就上淘寶,看到喜歡的就買。
另外,愛上了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張機票,周六去,周日回,去過不少城市打卡。不去打卡周末也一定會出去玩,有時會請朋友吃飯。」
在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棘輪效應」,指的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
簡單來說,即人的欲望會不斷膨脹,一開始可能你只想要一個包,後來你又想要一套名牌服裝,緊接著名表、名車.......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過度地放縱奢侈,那麼最後他只能負債纍纍、自食其果。
3
知乎網友@唐寶兒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戒掉物慾後的改變。
在此之前,她也是一個購物狂,淘寶10年花了22萬買東西,而大部分是衣服。
50多件T恤,20多件風衣,20多件襯衣,以及10幾件棉衣羽絨服。
最瘋狂的時候,她一次性購買了15件衣服。
因為衣服太多,她家兩個臥室的衣櫃、床下、五鬥櫃都被填充得滿滿當當。
但諷刺的是,有些衣服她竟連標籤都未摘掉過。
後來,她決心改變,她扔掉了她80%的衣服。
為了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她幾乎不逛淘寶,也不逛街,只在必要的時候去一次商場。
這種狀態,她持續了幾年。
如今,當看到整潔乾淨的家,她的心情就會變得晴朗。
騰出的空間,餘下的金錢,讓她更加專注、也更有能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大概每一個認真對待物品的人,都有過類似感悟。
人都有欲望,但是人不能被欲望所支配。
先哲亞里斯多德有言,所謂奴隸,就是欲望戰勝理性的人。
到了一定年紀你會明白,禁慾,才是當代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它能讓你更專注於當下的生活,遠離大部分不必要的懊悔與痛苦。
4
眾所周知,在紛繁嘈雜的娛樂圈,陳道明可謂是一股清流。
就像他自己說過的那樣:「我無奈於世道,世道也無奈於我。」
陳道明年輕時有一段經歷。
當時,拍攝完《圍城》的陳道明,成了家喻戶曉的男演員。
之後,找他拍戲的人越來越多,片酬也越來越高,但他卻一一拒絕了。
他說:「劇本不行,給再多錢我也不拍。」
果不其然,沒有合適的劇本,陳道明可以幾年不拍戲。
可是,一旦遇上好的劇本,他不僅自降片酬,還讓製片人去請更多好演員:「我的片酬佔了預算這麼多,你怎麼能請到其他好演員呢。」
有一次,陳道明得知馮小剛要籌備《唐山大地震》,陳道明主動找上了他:「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費去演。」
許多人對陳道明的言行難以理解。
陳道明卻說:「我不買飛機大炮,也不買航空母艦,我保證基本的生活質量,沒那麼多奢望。」
這,就是陳道明骨子裡的「節制」。
陳道明說過:
「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很多時候,欲望總是會迫使我們想要擁有一切,以致讓我們做出很多急功近利的事情。
相反的,節制意味著對自身的一種合理控制,意味著我們對事情的發展有長遠且清晰的規劃。
幾十年的演繹生涯裡,陳道明一直恪守著自己的個性和底線。
控制自己的欲望,一生只做一件事,這大概就是一個人活到極致的模樣。
願你我都能不被欲望所綁架,活出生命的本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