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我的腿好痛啊!」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經常聽到這樣的呻吟聲?這裡的腿痛,多半都是膝關節的疼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軟骨磨損之後,一定得進行骨關節置換術?記者了解到,南京市某醫院骨科開展了一項新的軟骨細胞移植手術,與傳統的微骨折術相結合,可以誘導軟骨細胞再生。兩個月後,患者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運動了。
55歲胖阿姨,左膝關節軟骨磨損掉1/3 醫生嘗試軟骨移植手術
今年55歲的張阿姨(化名)一直有關節痛的老毛病,人到中年體態發福,體重一度達到200斤。最近幾年,這膝關節的毛病越來越厲害,特別是左腿,痛得連路都走不了,吃藥效果也不好。2012年,她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檢查後發現,左膝關節軟骨磨損掉1/3。
「如果關節間的所有軟骨都磨損掉了,我們會建議患者進行骨關節置換。」南京市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金成哲介紹,早期病變可以進行軟骨再生術骨科某主任決定為張阿姨嘗試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結合微骨折術。
這樣的軟骨移植手術,需要兩次手術,第一次採集軟骨組織,培養軟骨組織,這一過程大概要2到4周;第二次切開行軟骨移植修復。
1 細胞如何培養?
在超淨的培養箱中,給細胞「吃」營養液,4周壯大100倍
首先,醫生在張阿姨左腿膝關節下部不用負重處,取了一小塊軟骨,約200毫克左右。
這塊軟骨被拿到實驗室中,進行細胞的培養。將軟骨溶化,分離出現的軟骨細胞被放進幾十個培養皿當中。大約4周,這一點點的軟骨細胞,壯大了100倍以上,達到了數以千萬計。
骨科某主任說,這個培養箱是一個超淨空間,溫度控制在37攝氏度,模擬人體的環境,再用上細胞「最愛」的營養液,就能快速地生長。
2 細胞如何移植?
打洞、覆蓋骨膜、注入骨細胞,移植完成
下面,就是要將這些軟骨細胞移植到患者的關節裡了。一個月後,張阿姨再度入院接受手術。
首先,醫生用關節透鏡將軟骨受損部位移除,在關節處「打洞」,「這其實也是一種骨科常見的手術,叫做『微骨折術』」。骨科某主任解釋說,就是在病變部位打幾個四五毫米深的小洞,讓骨髓滲出,骨髓中的血和再生能力很強的幹細胞混雜在一起覆蓋在缺損的軟骨表面。
然後就是進行「骨細胞移植術」了。取患者一塊骨膜,覆蓋在打洞的地方,並細心地縫合起來。不過,要留一個針眼大的小洞,將培養好的軟骨細胞注入小洞之中,整個移植過程就完成了。
專家說,骨細胞移植術和微骨折術相結合,這樣自體軟骨細胞和幹細胞相互影響,再生透明軟骨;骨膜讓凝血塊更加穩定,防止其脫落、破壞;凝血塊使移植細胞分布均勻,防止其「亂跑」。
細胞移植有何意義?不用置換人工關節了!
「當時關節疼痛得連路都走不了,現在能爬上四層樓。」張阿姨告訴記者,2012年手術到現在,她也定期複診,通過核磁共振檢查,關節長得不錯。但另一條腿還是疼痛難忍,所以不久前她再次住院提取軟骨細胞進行培養,明天將對右腿膝關節再次進行移植手術。
記者了解到,南京市某醫院開展此類手術已經有四年,先後為10名患者進行了軟骨細胞移植。專家表示,我國骨關節炎發病率為3%,每年有近千萬的新增軟骨損傷病人。目前臨床上多使用關節腔衝洗、骨髓刺激等處理方式,但效果只能維持1至2年。一般情況下,一些關節軟骨損傷病人做了人工關節置換,但是人工關節的耐磨性一般不會超過15年,對年輕病人不合適。而軟骨細胞移植,讓骨關節炎的治療有了一個新方向,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費用方面和人工關節置換術相比,也是大大降低的。
提醒
骨關節病「重女輕男」,女性更年期後最脆弱
骨關節炎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關節炎佔大多數,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年齡增加、肥胖、女性、過度勞損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金成哲主任說,從性別上看,女性發病數多於男性且發病年齡比男性早。
專家分析,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女性45歲以後卵巢功能逐步減退,50多歲以後絕經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使關節軟骨代謝減弱,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另外,中年婦女身材大多發胖,體重明顯增加。一些從事需經常站立、行走的職業如紡織工、售貨員等的多為女性。婦女在家庭中承擔的家務勞動(尤其是下蹲動作)一般也較男性多。
另外,退休後熱衷於體育鍛鍊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運動不當,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荷。由於骨關節炎是一種與年齡增長有關的退行性疾病,它將是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
關節喜歡的運動:遊泳、快走和騎自行車
對患上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要特別注意運動的方式,「生命在於運動,但是也要注意保護關節。」金成哲主任說,爬樓和登山,都是很傷關節的運動。人在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人體自身重量的3倍左右,中老年人不要將爬樓登山作為健身項目。
對關節最有益的運動,首選是遊泳,金成哲主任說,這項運動對全身關節基本沒有壓力,卻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使肌肉發達有力,減少腹部脂肪,保持勻稱體型,這項活動可每天進行,每次遊程不要過長,不要使身體過度勞累。
第二是快走,步行要達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鐘80-90步為中速,100步以上為快速),路程要有一定的距離(一般每天6000步左右,體力強的可達1萬步)。做到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心悸氣促,全身發熱或微微有汗。
第三是騎自行車,騎自行車膝關節受力相對較少,同時騎車可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得以增強。
另外,專家特別強調,人到中年要保持合適的體重,防止身體肥胖,加重下肢關節的負擔,一旦體重超標,就會對膝關節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