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堂」這個名詞有些復古的感覺,它是用於群眾活動的場所,也是各個時代的社會記錄者。如今,禮堂的文化含義有了全新的闡釋,村級文化禮堂成為農村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平臺,集教學、禮儀、娛樂於一體。
今年,嘉興桐鄉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拉開了序幕,首批計劃建設27個農村文化禮堂,積極響應省政府今年在全省範圍建成1000個文化禮堂的要求。
挖掘鄉村文化的契機
文化禮堂的建設可以說是各個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的一個契機。
濮院新聯村在建設文化禮堂時,偶然發現該村93歲高齡的沈巧玲老人會用方言唱兒時的民間歌謠《蠶》,講述民間信仰《拜利市》,於是他們趕緊將這些近乎失傳的文化記錄下來,彙編成該村的特色文化。
近日,記者來到河山鎮王家弄村,村裡已經將村委會二樓闢了出來,用於展示王家弄村獨特的文化。在加緊建設的展示廳的幾個角落,記者看到了一些用於展示的養蠶匾、支架、切桑葉的木砧等。而窗外就是含山,每到清明時節,河山的蠶農會紛紛湧向含山,戴蠶花、遊含山、沾蠶氣、祈豐收……這些古老的民間民俗活動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含山軋蠶花」,這也是河山千年蠶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我們村在文化禮堂中將突出展示蠶文化,目前我們已經從村民家中收集到一些傳統養蠶、繅絲用的東西,還有圖片資料,今後會在禮堂展示傳統的繅絲工藝、『含山軋蠶花』習俗等。」河山鎮王家弄村相關負責人說。
河山鎮廟頭村也抓住了建設村級文化禮堂的契機,重點收集和挖掘了當地養殖、德孝崇學方面的資料;而河山另一個村——東浜頭村,因為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就興起了服裝加工行業,興盛時本村人人都有服裝加工的一技之長,而每個廠幾乎都有一個服裝展示廳,所以該村著重挖掘了當地的服裝加工文化。
此外,烏鎮民合村挖掘船拳文化、梧桐街道桃園村挖掘槜李文化、屠甸滙豐村挖掘于謙文化……通過村級文化禮堂的建設,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都一一浮出了水面。
鄉村「活態」文化聚集地
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並不僅僅展示靜態村史文化,它同時還是鄉村「活態」文化的聚集地。
烏鎮民合村將建造一個船拳文化的展示臺,日常可以用作教學、表演,從而促進船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而在8月2日晚,桐鄉市首個已建成的村級文化禮堂——濮院鎮新聯村文化禮堂迎來了一場高水準的魔術雜技專場表演,浙江省雜協的文藝家志願者的精彩演出,讓村民度過了難忘的一夜。8月9日,該村文化禮堂內又傳出了嘹亮的歌聲,原來該村創作了一首村歌,20多名學生在專業音樂老師的帶領下學唱。
翻開河山鎮王家弄村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施方案,各項活動一目了然:每年飼養蠶種前後,蠶種飼養技巧培訓;每年4月2日左右,清明蠶文化活動;每年春節,春節祭祀風俗講解……這些擬舉辦的活動都將豐富當地村民的文化生活,從而集聚禮堂人氣。
「今年河山鎮還在每個村都建設了一個文化藝術學校,像王家弄村主修武術,由桐鄉武術名師來村裡免費指導。這樣,把農村文化禮堂、文化講堂與文化藝術學校結合起來,農村的文化發展肯定會更有活力,也讓村民能真正參與其中。」河山鎮相關負責人說。(見習記者 孔越 鍾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