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夢想,是村民手中的鑼鼓,是自編自導的村歌,是心間萌芽的文藝種子。
在這裡,文化是點點滴滴的傳承,是遊子心裡的鄉愁,是真摯淳樸的鄉風,是代代相傳的鄉村記憶。
在這裡,文化是凝聚向善的力量,是文明風尚的引領,是禮節禮儀的教化,是崇德尚賢的精神禮堂。
若問,文化禮堂到底是什麼?德清村民會說,是唱歌跳舞的地方,是喜喪宴請的地方,是鄉親嘮嗑的地方,是長點見識的地方……春風細雨,潤物無聲,經過兩年建設,文化禮堂已成為20多萬德清村民共同的生活舞臺與精神家園。
捎著家常味、帶著泥土氣,遍布浙江的三千多座文化禮堂,激活了農村文化這一池春水,催人在歷史沉澱中回味鄉情,在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中接受洗禮。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現場會明天在德清召開,記者以德清為藍本,走訪了多處文化禮堂,感受這一座座鄉間精神地標如根般蘊藏的文化力量。
臨近中午12點半,德清縣雷甸鎮洋北村村民龍憲紅早早地來到村文化禮堂。她挑了靠近舞臺的前排位置就坐,順手拿了桌上的蘋果啃了起來。
一個小時後,文化禮堂裡上演了一場精彩「娘子軍」表演。臺上拔河、踩氣球等活動,讓參賽婦女激戰正酣;臺下觀眾吃著水果,喝著茶,嗑著瓜子,還不時拍手鼓勁。
「還好來得早,不然哪能挑到好位子。」佔據有利「地形」的龍憲紅暗自慶幸。今年3月5日,洋北村文化禮堂為村裡的婦女,送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慶「三八」婦女節趣味文藝匯演。
這個一年有300天開門為村民提供文化活動的洋北村文化禮堂,在村民心裡已經成為了農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份精神文化寄託。
特色文化禮堂,走進村民生活
舞臺上,12位女選手分列兩隊,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弱女子」搖身一變成了「女漢子」,她們側著身,相互拉扯著一根粗繩子。
臺下觀眾看著可帶勁了。「快往後拉,快用力。」龍憲紅攥緊拳頭,嗓子都喊沙啞了。調皮的孩子,一溜煙跑到舞臺正前方。
被擋住視線的龍憲紅立馬側身,用力伸長脖子,探出腦袋緊盯臺上的一舉一動。看到自己支持的隊伍一直落下風,她急得直跺腳。舞臺兩側,圍著不少男同胞,他們都是臺上「娘子軍」的家屬。這回,大男人們有力無處使,只能幹著急。
這是3月5日當天,洋北村文化禮堂慶「三八」婦女節文藝匯演的「壓軸」大戲——拔河。扣人心弦的表演,吸引了村裡男女老少前來湊熱鬧。不僅禮堂正中24桌紅木八仙桌高朋滿座,就連兩側過道擺的長板凳都擠滿了人。
村民們邊吃著各式水果,邊觀看臺上唱歌、跳舞等活動。現場不少人都拿出手機,「咔嚓咔嚓」個不停。
「我想去報名參加的時候,名額早沒了。」雖然龍憲紅一個勁地嘆惜,以往只要村裡舉辦節慶活動,她從沒落下過。
除了節慶活動,文化禮堂還成了洋北村民生日、喬遷、結婚時,舉辦酒席的首選。龍憲紅的哥哥嫂子去年10月結婚辦酒,正是選在村文化禮堂。
「酒席開了36桌,村民邊吃邊聊,有說有笑,可熱鬧了。」龍憲紅說,當天酒席上的菜和酒,提前一兩天就準備起來。村裡請的6個廚子從下午5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半,她則奔波於餐桌和灶頭之間,臨時當了一回「服務員」。
問龍憲紅為啥酒席不辦在上檔次點的酒店?她搶過話來,「誰說不上檔次?文化禮堂寬大敞亮,擺個30多桌綽綽有餘,還有舞臺上的歌舞表演好看。」
龍憲紅說,在文化禮堂裡擺酒,更重要的是經濟實惠。「每桌1000多元的標準,照樣能吃雞鴨魚肉這些好菜,相比於酒店,價格便宜一半都不止。在家門口擺酒,親朋好友不用大老遠趕去酒店,省心省力。」
「一村一堂一品」,紮根德清鄉間
以實用性和豐富活動為主的洋北村文化禮堂,在村裡有很高的人氣,難怪村民們都稱它為「生活著的文化禮堂」。
在德清,有特色的文化禮堂還有很多。春日午後,記者行走在德清鄉間,從德清縣城武康出發向西,沿著三莫線穿過綠蔭成廊的百年梧桐道,映入眼帘的是「老舊」的磚瓦牆,「泛黃」的門牌匾,還有古樸典雅的農家小屋。莫幹山鎮燎原村文化禮堂便「隱匿」在這民國風情小鎮之中。
與洋北村不同的是,由黃郛莫幹農村改良展示館、莫幹山車站、萱草書屋和標準室內禮堂等共同組成的燎原村文化禮堂,好比是個鄉村文創產業中心。燎原村黨總支書記羅衛平說,該村文化禮堂以「民國文化」為主題,注重傳統民俗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
比如,經過改造修新的莫幹山車站,記錄了民國時期至今當地交通的發展;走進黃郛莫幹農村改良展示館,呈現的則是當地農耕文化的變遷。而與民國歷史文化遙相呼應的是,莫幹山清境文化創意園、陸放版畫館等一大批文創產業基地落成,助力當地文創產業發展。
德清禹越鎮楊家壩村,有著皮影戲發展史。在村文化禮堂二樓,一面一人多高的幕布前,幾個栩栩如生的影子人物,四五排長板凳,這一切仿佛讓人又回到童年圍坐著看皮影戲的時光。
禹越鎮宣傳委員聞衛強說,在建設文化禮堂的過程中,村裡重新挖掘皮影戲文化,讓這種光與影的傳統藝術以一種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
而在德清東部的新安鎮舍北村,水網密布,古橋錯落。依託獨特的水鄉文化,村裡不僅建成了舍北村文化禮堂及和美鄉風館,還恢復當地的「水上戲臺」,還原村民們「隔岸觀戲」的習俗。
洛舍鎮砂村「紅色」文化禮堂、禹越鎮三林村孝文化禮堂、雷甸鎮雷甸村由小廟小庵改建而成的「非遺」文化禮堂、筏頭鄉後塢村山村特色文化禮堂……46座風格迥異又獨具村落特色的文化禮堂,就像農村精神文化新地標,矗立在德清鄉間。
搭建公共空間,傳遞濃濃鄉情
各具特色的文化禮堂,不僅為德清農村送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它還逐漸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過年前,燎原村舉行的一場「鄉村春晚」,讓20多年沒敲過鑼的村黨總支書記羅衛平,拿起龍燈鑼「鏘鏘」了一回。「大家玩得開心,我就跟著起起鬨,敲了十來分鐘都不嫌累。」說到這裡,羅衛平忍不住大笑起來。
羅衛平說,原本當天預計1個小時能結束的「村晚」,在村民的歡呼吶喊聲中,又「拖延」了一個小時,一直到晚上8點半才散場。「要是在以前,晚上村民沒事做,十有八九是在打牌打麻將。」
不僅如此,燎原村文化禮堂還成了村民們學習知識,充電的地方。羅衛平說,莫幹山鎮民宿產業發達,村裡會定期舉行酒店服務員、廚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邀請種養殖大戶當講師,幫助村民解決種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文化禮堂還扮演了延續鄉情的精神紐帶這一重要角色。
雷甸鎮洋北村村民對此感受最深。2009年,洋北村完成整村拆遷,2011年村民搬到了與老村莊一河之隔的對岸新居——東港欣苑。
嶄新的樓房錯落有致,公園裡運動健身器材齊全,小區步行至鎮上不過10分鐘,平地而起的現代化小區改善了農村居住條件,卻也讓村民間的交流隔了道心靈的圍牆。
「以前住老房子,逢年過節,家家戶戶串門多熱鬧。現在樓上樓下隔一扇門,時間長了都認生。」村民何七妹說,剛搬進來時,鄰裡間說個悄悄話的人都沒,想著還是住在老房子裡溫馨。
與何七妹一樣,習慣農村生活的村民搬進了新房,卻也迷茫,鄉愁哪裡尋?
2013年,洋北村新建成文化禮堂。此後,村裡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動、節慶活動都會在這裡舉行。村民們發現,原本單調的生活變得有趣起來。逢年過節,文化禮堂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村民逐漸熟悉起來。「村裡很多人,現在見著面,我都叫得出名字,不會覺得尷尬。」何七妹說。
「算上村民們生日、結婚、喬遷的宴請,文化禮堂的活動都排到後年了。」洋北村黨總支書記潘正華打趣道,「一堂難求」的火爆程度絲毫不亞於德清的「洋家樂」。
「想插個隊安排活動都不行。村民還時常追著村幹部問,啥時候會有活動?」雷甸鎮宣傳委員沈均晶說。
德清縣文明辦主任嵇會斌表示,文化禮堂為村民相互交流搭建了平臺,激發了村民參與村落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成為傳遞鄉情的重要陣地。
文明種進心田,守望精神家園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多次提及,農村有「兩大汙染」,一個是水汙染,另一個是精神汙染。水汙染怎麼辦?我們推「五水共治」,精神汙染怎麼辦?我們建設文化禮堂。
怎樣才能把「文明」的種子種進農民的心田裡?就在去年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現場會上,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給出了答案,要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在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文化薰陶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文化的樂園、精神的家園。
如今散落在德清鄉間的一座座文化禮堂,已從一個個「盆景」轉變為一片片風景,成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推動教育教化進禮堂,凝聚向善的力量。30餘次「向身邊的人學習」、「好婆媳」、「好鄰裡」、「美麗德清嫂」「好家風進禮堂」等評議活動,不斷釋放民間的道德力量;
——推動禮節禮儀進禮堂,傳播文明的風氣。60餘次「孩童開蒙禮」、「重陽敬老禮」、「畢業感恩禮」、「做圓子過清明」、「迎新春打年糕」等文明禮儀和鄉風民俗活動,實現「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推動鄉風鄉愁進禮堂,激活歷史的記憶。新橋村橋文化節、五四村美麗庭院文化節、上柏村「非遺趕大集」、東衡村趙孟頫誕辰76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等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展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實現「非遺」傳承;
——推動文化文藝進禮堂,豐富基層的生活。依託「一村一堂」的便利,去年德清46家文化禮堂共開展村落文化節、送戲下鄉、文化走親、雙百雙巡、禮儀傳習、理論宣講、鄉風民俗等活動累計400餘場次,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對德清農民來說,文化禮堂不是展示展館,而是生活的舞臺,精神的家園。逢年過節進文化禮堂早習以為常,禮堂文化逐漸深入人心。以新農村建設成果展示為主題的武康鎮五四村文化禮堂,在去年舉行的全省「深化千萬工程建設美麗鄉村」現場會上,受到省委書記夏寶龍的高度肯定。
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林華表示,德清作為我省首個城鄉體制改革試點縣,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僅注重農村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加重視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依託農村文化禮堂,為村民送去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不僅培養村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讓老年人老有所樂、幼有所學,還促進農村觀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轉變,提高了村民素質,有效強化了基層鄉風文明,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