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部分人肯定都有過掏耳朵的經歷,每當掏出來一些髒東西,就會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掏耳朵神器」——棉籤也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清潔工具。但是掏耳朵在給你帶來快感的背後,也隱藏著危險。最近美國一個31歲的小夥子因突發抽搐被緊急送往醫院,入院後發現腦部出現膿腫,外耳道被軟組織密度影填滿,後來醫生從其耳朵內掏出一大堆與棉絮混雜在一起的分泌物。原來這個小夥子經常用棉籤掏耳朵,這一次便是因為棉籤的殘留物引發的重度耳部感染並發顱內感染。小小的棉籤,隱藏著大大的危機!看來,掏耳朵真的不是那麼快樂的一件事。
耳屎,學名「耵聹」。外耳道皮膚的耵聹腺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油脂,與汗液、外耳道脫落的死皮、碎屑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耵聹。有些人的耵聹黏糊糊的,又溼又油,為「油耳」;耵聹產生時間久了,水分揮發後變成乾片狀,又叫「幹耳」,這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雖然說耵聹聽起來有點髒,但是它對人體還是有用的。
1. 防止異物進入
耵聹中的油脂可以滋潤耳道皮膚中的細毛,吸附灰塵,同時也可以阻擋外界的異物、小昆蟲等,避免鼓膜受損、耳道感染。
2. 抗菌
耵聹中豐富的脂肪酸可以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有輕微的抗菌作用。
3. 保溼、保溫
耵聹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可以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避免耳道內過度乾燥,鼓膜才能處於最佳的運動狀態。
4. 防噪
耵聹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傳入耳朵中的聲波,避免鼓膜被劇烈的聲音所震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掏耳朵的危險👈
正常情況下,耵聹可以緩慢地向外耳道口移動,在吃飯、打哈欠、說話等下頜運動時自行排出體外,因此大部分耵聹是不需要我們去「掏」出來的。反而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將耵聹進一步往深處推,適得其反。而且掏耳朵還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 越掏越多
在我們掏耳朵的時候,會刺激到外耳道皮膚,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耵聹腺分泌油脂,產生更多的耵聹。
2. 感染
掏耳朵所用的工具本身就可能帶有各種細菌,在掏耳朵的過程中,棉籤可能劃傷皮膚,這時細菌就會趁機侵入、引起感染。由於耳朵與腦組織距離很近,嚴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等有可能向腦組織蔓延,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
3. 短暫性耳鳴
在我們掏耳朵時,有可能將大塊的耵聹搗碎,這些細碎的耵聹就會落到外耳道深處,甚至黏附在鼓膜上,影響鼓膜的正常運動,耳邊就會出現「嗡嗡」的聲音。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耳朵該不該掏👈
由於大多數耵聹會自行排出,因此一般情況下沒必要掏耳朵。
然而,也有一些無法自行排出的耵聹,比如位置較深、比較堅硬,或較黏稠的油性耵聹等,可能會形成大團塊阻塞外耳道,引起耵聹栓塞。輕度耵聹栓塞會讓人感覺聽力下降、耳朵發癢發悶,重度耵聹栓塞還有可能會壓迫鼓膜引起眩暈、耳鳴,此時應該到耳鼻喉科就診,讓醫生用專業的方法將耵聹去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掏耳朵雖然可以讓你享受短暫的快感,但也會給你帶來潛在的危險。但是我們就要放棄對耳朵的清潔了嗎?非也!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用尖頭軟質棉籤蘸醫用酒精輕輕擦拭外耳道皮膚,只需要在外耳道輕輕轉動幾圈即可,深度不可以超過2釐米,也不要用幹棉籤、挖耳勺等工具,避免損傷耳道皮膚。當感覺耳朵有堵塞或發癢時,可以增加咬合動作,幫助耵聹排出。如果這些方法都沒辦法排出耵聹,或者耵聹堆積過多、耵聹栓塞等出現其他症狀,則要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不掏耳朵,耳屎會不會堵滿?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2052帖
☞耳朵上有道溝:教你觀相識別冠心病!
☞感冒好了,為什麼會覺得耳朵卻像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