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清晨,69歲的李素珍(化名)起床後,先慢慢把手抬過了肩,又嘗試用手摸到了頭……李素珍沒有想到,折磨了她3年的手痛毛病就這樣好了。「當初,兒子跟我說,到了雅安市中醫醫院(以下簡稱:市中醫院),疼痛肯定能治好,我還不相信。」李素珍說,由於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她的病已經成「老痼疾」了,自己都認為不可能輕易治好。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21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當前,國內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而人工全肘關節置換的手術由於技術要求高、難度大、術後患者配合要求高等因素,全國僅有少數醫院開展此項手術。8月24日,我市首例全肘關節置換手術在市中醫院取得成功,折磨了李素珍三年的病痛被根治。
醫生正在為李素珍手術
病痛折磨 患者輾轉到市中醫院求醫
幾年前,寶興人李素珍進城幫兒子照顧孩子,過上了讓村裡同齡人羨慕的生活。
但三年前,李素珍發現自己的右肘關節開始疼痛,粗心大意的她當時並沒有在意。後來,疼痛越來越嚴重。
隨著右肘關節疼痛加劇,在兒媳婦生完二胎後,李素珍連孩子也無法幫忙照顧。並且,由於右手疼痛無法抬起來,她不僅不能做家務,甚至無法梳頭、拿碗筷。「不能幫忙照顧孩子,反而讓兒媳婦每天幫我梳頭,沒幫上忙不說,還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李素珍說。
此後,李素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右手無論放在哪裡都覺得不舒服。為了不影響兒子、兒媳工作,她獨自回了農村老家。
三個月前,李素珍的右手肘關節疼痛加劇,讓她徹夜難眠。疼痛一天天加重,李素珍的生活質量嚴重受到影響。看著母親的右手越來越痛,李素珍的兒子李強(化名)開始帶著她四處求醫。
「去了很多家醫院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在治療過程中,許多醫院都為李素珍採取了保守治療的方案,但保守治療對於李素珍的病情並沒有效果。
由於四處求醫沒有效果,李素珍對治療失去了信心。8月中旬,經人介紹,李強帶著李素珍來到市中醫院就診。
醫生檢查李素珍右手恢復情況
認真分析 醫生對症制定手術方案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需要不斷更新換代,這一點對於中醫來說也不例外。市中醫院骨二科主任李志榮認為,作為一名從醫者,不僅要對專業知識熟悉掌握,還要有創新發展的精神。
近年來,市中醫院不斷派出醫務人員外出進修,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骨科副主任醫師王東便是其中之一,在省骨科醫院進修期間,王東有幸師承省骨科醫院上肢科主任、肩肘外科大師向明教授門下。
肘關節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後遺留的創傷性關節炎、肘關節不穩定和骨折不癒合、畸形癒合或強直等是導致肘關節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對於這類複雜的肘關節問題,因為存在著骨骼的異常、關節周圍的纖維化和瘢痕化等,在重建肘關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方面臨床上相當棘手。2018年,王東第二次到省骨科醫院進修期間,觀摩、參與了多例全肘關節置換手術,讓他受益匪淺。
「膝關節置換後,關節假體相互成嵌壓狀態,鬆動、脫落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肘關節置換後,假體處於分離狀態,後期患者配合不好就可能出問題。」王東介紹,肘關節置換手術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相比,關鍵是在術後患者的配合上,「只要醫生技術過硬,把握好手術適應症和患者後期的良好配合,肘關節置換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經過對李素珍的檢查,李志榮發現李素珍的肘關節軟骨消失,骨頭之間直接接觸,從而導致疼痛加劇。「骨頭上有很多痛神經,非常敏感。」李志榮介紹,骨頭上痛神經多,這也是導致李素珍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肘關節「固定」、全肘關節置換是李志榮、王東為李素珍制定的兩套治療方案。肘關節「固定」解決問題很快,止痛效果也很好,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術後右手肘只能保持彎曲姿勢,肘關節失去功能。
隨著人工全肘關節的設計和關節置換技術的進步,全肘關節置換(TEA)的適應症逐步擴大,最初,TEA主要用於治療肘關節類風溼性關節炎。「目前,TEA在其他肘關節疾患中也有成功應用的經驗,如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肱骨遠端骨折畸形癒合或骨不連、老年人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等。」王東說,TEA作為一種挽救性手術方法,為李素珍這類嚴重的肘關節疾患提供了可行的治療方法。
成功施術 患者手臂功能恢復
李素珍的全肘關節置換手術,在王東看來最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肘關節假體的問題。目前,國內幾乎沒有肘關節假體生產商,手術需要的假體基本靠進口來解決。
「進口假體都是按照外國人的身高來設計,雖然有很多型號,但用在李素珍身上還是有些問題。」王東介紹,李素珍身高1.5米左右,即使選擇最小號的肘關節假體,在手術中還是有一定的風險。
肘關節假體型號問題,也讓李志榮非常擔心手術中出現問題。針對李素珍的骨骼情況,王東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術前準備,反覆推演手術的可行性。「手術器材準備一定要充分,確保萬無一失。」
從哪裡下手?打到什麼程度?會不會造成醫療性傷害?面對一種新的手術方式,無論是李志榮,還是王東,每一個人都不敢馬虎。
8月24日11時,王東將向明教授邀請到市中醫院進行現場指導,12時30分,手術開始。
「有了向明教授的現場指導,大家心裡更加有底氣,手術也進行得非常順利。」2個多小時的手術,除王東主刀外,李志榮等人也到現場觀摩,「有了向明教授的指導,每一步大家都做得非常好,既開了眼界,又長了見識。」
在李志榮看來,未來的骨科將向精細化、個性化、微創化方向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患者享受到醫學發展帶來的成果。
8月27日,李素珍的手已可以抬到與肩平齊,肘關節疼痛也已經消失。李素珍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手既解除了病痛,還恢復了功能。」
「長時間提東西不能超過2公斤,短時間提東西不能超過10公斤……」走進病房,王東一邊檢查李素珍恢復情況,一邊叮囑她要注意保養,千萬不能再次造成肘關節損傷。
本報記者 周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