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鮑惜友老人,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鎮人,做了幾十年裁縫。他看到許多傳統農具很多人已經不認識了,更別說使用它們。為了傳承文化,只上過小學的他從零開始,耗時6年製作出15件木製農具模型,通過水流驅動,重現了昔日農耕文明。
這組模型由15種古代農具組成,照實物按比例縮小十幾或幾十倍,組合在一起佔地也就幾平方米。當攝影師來到後院,鮑惜友老人給兩個水泵插上電,模型中間的兩個水管就噴出水來,隨著水的力量,15個模型竟然全部動了起來,生靈活現。
這些模型包括鐵犁、腳踏水車、舂米水碓、揚谷車、石磨,活動的模型向攝影師展示了過去農業社會從灌溉、種植到加工的整個過程。而這一組由200多個零部件組成、包含了跨越幾千年歷史的農具模型,是鮑惜友老人獨自一人花了六年時間手工製作組裝完成。
談到如何萌發製作這些農具模型的想法,老人說,「2010年,我到上海世博會參觀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古代農具模型,還有些都是我自己用過的。」鮑惜友老人說,這些農具現在許多人已不認識了,更別說使用它們,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它們必將漸漸消失,但這是中國古代農民智慧的結晶,他希望兒孫們不要忘了這些東西,決定自己動手做一組模型。
在世博會參觀時看到農具都是分散獨立的,鮑惜友就想做些創新。他決定將這些農具組合在一起,並用水動力制動。
老人做了幾十年裁縫,卻沒有做過木匠,只會一些簡單的木匠活。為了做好這些農具,除了參觀時記錄下的信息外,小學畢業的老人還在電視和書本上查找資料,更是從自己的回憶中尋找使用這些農具的記憶。準備好後,2013 年,他開始動手製作。
鮑惜友每天敲敲打打做木工活,鄰居們都知道了他的想法,覺得他「吃飽了沒事幹」,勸他放棄。「總是晚上偷偷摸摸做兩個小時,做長了眼睛也不行。」老人說,這期間,他也曾經放棄過,但家人和兒女們支持他。
完成了所有零部件的製作和農具的安裝後,他從去年4 月開始組裝、調試,一個水泵的動力不夠,他就用兩個水泵;轉輪大小導致速度不搭配,就又重新製作調整;需要卡位帶動的齒輪沒辦法找工廠加工,他就自己用耐磨木材仔細磨刻……,每一種模型,每一個零部件無一不傾注了老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從參觀世博會後查找資料算起,到最終把模具組裝完成,鮑惜友老人花了6年多時間。他製作了十五種農具模型,包括人力腳踏水車、舂米水碓、揚谷車等。去年10月,各種模型終於完工。
在他的耐心打理下,15個橫跨幾千年歷史的農具的模型終於全部在水力的帶動下動了起來,好似一套記載中國農具演變發展進化的教科書。
鮑惜友老人將這些農具組合起來,製作成可以用水動力就能自動運轉的展示模型,吸引了很多人來觀看。
鮑惜友老人給這組模型起了一個非常長的名字——仿古式水動力多功能綜合型五穀雜糧碓榨碾磨耕作模擬機具,還寫了一首詩:「一眼觀千年,坎坎到如今。壢壢盡奉塵,感悟後來人。」「大家來看我很高興,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這些古代農具。」
鮑惜友老人現場演示他的發明給前來參觀的遊客看。
六年的時間,天天使用各種工具,鮑惜友老人勤勞雙手上布滿了勞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