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6年收集300多件舊時農具 修好百歲水車(圖)

2020-11-1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水車修復好了,親手推上一把。

&nbsp&nbsp&nbsp&nbsp今日出鏡

&nbsp&nbsp&nbsp&nbsp何信芳和他的鄉鄰們

&nbsp&nbsp&nbsp&nbsp採訪動機

&nbsp&nbsp&nbsp&nbsp趙陵鋪65歲老人何信芳痴迷收藏,多年來收集了不少舊時農耕時期的農具,其中300多件正在石家莊市博物館展出。昨日,他用6年時間尋來的「百歲高齡」立井水車修復完畢。隨後,這架水車也將被送往市博物館進行展覽。

&nbsp&nbsp&nbsp&nbsp□文/本報記者 石維

&nbsp&nbsp&nbsp&nbsp圖/本報記者 張海強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車輪鏽蝕比較嚴重。

&nbsp&nbsp&nbsp&nbsp昨日9時許,趙一街小區內非常熱鬧。何信芳家門口的空地上,他和劉文和等六七位年過半百的鄉鄰正圍著兩個鐵車輪忙碌著。打鉚、鑽孔、打磨……他們各司其職,還不時停下來討論一番。他們面前的鐵車輪直徑約1.5米,厚約3釐米,32個齒輪均勻分布在外側。中間的輪轂上,新固定上去的銀色鉚釘和生鏽的車輪對比鮮明,最外側的32個齒輪可見不同程度的磨損。別看它鏽跡斑斑,這可是何信芳用6年時間尋訪9個縣才得來的「寶貝」。根據賣家描述,這架立井水車已經超過一百歲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修復中。

&nbsp&nbsp&nbsp&nbsp「它叫立井水車,有五六百斤重。」何信芳指著水車介紹,立井水車就是放在水井上用來提水的灌溉工具。橫在上面的叫草帽輪,下面豎著與它齒輪相接的是八卦輪,由木質的架子、車軸等固定。數個水鬥用多個小橫軸連結成一串,套在八卦輪旁的架子上,像一條懸在水井上方的長鏈。轉動草帽輪上的套杆,草帽輪隨之轉動,同時通過齒輪帶動八卦輪轉動,套在八卦輪上的水鬥一側慢慢下降到井底的水裡,另一側裝滿水的水鬥則連續上升,把水帶上來後倒入出水槽中流入農田。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這是一個剛剛買回不久的水車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即將完成修復工作。

&nbsp&nbsp&nbsp&nbsp何信芳說,經考證,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早在隋唐五代時期就被使用了。直到七十年代末還普遍在北方農村使用。他和同伴們小時候都見過。後來因為歷史原因,不少水車被破壞,到現在已經很難找了。為了找到這樣一架水車,他6年來跑遍了附近9個縣。去年年底,在一位收廢品老人的幫助下,在嶽村找到了這樣一架水車。他當即買下,請同村村民幫助運了回來。近日天氣變暖,他便和周圍鄉鄰一起,找來電鑽、切割機和鐵錘等工具,用三天時間把水車車輪修復好了。不久之後,這架水車將會在石家莊市博物館現身。參展的農耕時期農具就基本齊全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翻板安裝完畢,其目的是防止水車倒轉。

&nbsp&nbsp&nbsp&nbsp如今,對農耕文化的熱愛,已經融入到何信芳和鄉鄰們的生活中。起初,是何信芳自己喜歡收藏農耕文化和農具,早在2011年,他收藏的300多件農具就開始在石家莊市博物館展出。後來,則是大家湊在一起,修補這些老物件、幫他辦展覽、搬運農具。「我感覺這早已不是我一個人的收藏了,而是一個團體,成了大家的樂趣。」何信芳說,這些老物件經常讓大家想起小時候,他們湊在一起聊聊天,抬抬槓,共同的愛好讓朋友們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感情。

相關焦點

  • 他小學畢業 耗時6年手工製作15件農具模型 流水會轉生靈活現
    73歲的鮑惜友老人,是安徽涇縣桃花潭鎮人,做了幾十年裁縫。他看到許多傳統農具很多人已經不認識了,更別說使用它們。為了傳承文化,只上過小學的他從零開始,耗時6年製作出15件木製農具模型,通過水流驅動,重現了昔日農耕文明。
  • 聽古舊農具「說」百年勞動史
    兩百年歷史的舂米石臼,木頭做的鼓風機,稱藥材的象牙小秤……勞動節長假期間,玉環老農蔡紀明把自己十幾年收藏的幾百件各個時代的勞動用具拿出來辦了一個歷代農具展,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有些農具,我們連聽都沒聽說過。   幾百件展品擺了整整三層樓,蔡紀明老人感慨地說:「別小看它們,那個年代裡,沒有它們,就無法生活。它們也該過過勞動節呀。」
  • 石家莊市民何信芳:收藏農具開展覽
    只要是農具,何信芳都來者不拒。他的收藏中,大件的有犁、耬、鋤、耙等,小件的更是數不勝數。幾十塊一把鐮刀、鋤頭,幾百塊一把馬車架,上千塊的水車……何信芳和幾位朋友自掏腰包,走街串巷把這些物品收藏起來加以維修。漸漸地,周圍的村民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喜愛農具、收藏農具,就主動把家中的舊農具送給他們。許多人不要錢,他們覺得是為農具找到了繼續「收養」的好人家。
  • 中國最大水車王國,3公裡河上分布300多個水車,到底有什麼用
    中國最大的水車王國,3公裡的河裡分布著300多輛水車,到底有什麼效果呢?大家好,請看一下新學期的內容,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中國的農業社會完全失去了蹤影,幾十年來,神州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父親那一代的角度來看,過去耕田織布的時代已經消失了,是記憶中的場景。
  • 古代農田耕作常用農具(圖)
    商周時代出現了青銅農具,這是中國農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中國鐵的冶鑄技術發明始於春秋,鐵農具的使用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個轉折點。若把古代農具按功用分類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1、取水農具  引水灌溉,*重要的是設法把低處的水引向高處。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有過不少靈巧的發明。人們熟悉的水車,也叫「翻車」、「龍骨車」、「水蜈蚣」。
  • 古人的智慧——扒一扒中國古代農具演變歷史
    其頂部的曲線,則與良渚的玉梳背(舊稱冠狀玉飾)相近,這是一種很高貴的紋樣,也不會用在耘田器上。而且姚家山出的那件上部的孔很小,只能穿過一根細繩,無法裝柄。因此所謂用於耘田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圖1-2)。
  • 農具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浙江在線「新農具」一夜之間成了農業圈新詞。2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提出,要加大對農戶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使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使網際網路成為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設施。
  • 日本百歲老人破6萬 百歲老人必吃三種食物
    據日媒報導,日本即將迎來敬老日,厚生勞動省11日發布調查數據顯示,日本百歲以上老人較去年增加2748人達61568人,自1963年調查開始以來首次突破6萬人大關並再創歷史新高,連續45年遞增,其中女性佔87.3%
  • 重慶江津為何百歲老人多?土壤裡富含硒
    原標題:重慶江津為何百歲老人多?土壤裡富含硒   重慶江津發布重慶長壽機理調研報告稱,大米、玉米、紅薯富含硒,是當地人健康重慶長壽的重要原因  重慶江津富硒大米熱賣西交會。 通訊員 曹成 攝  重慶江津的百歲老人120名,佔全市百歲老人的10%以上,因此獲得了「中國重慶長壽之鄉」的稱號。
  • 水車-光明日報-光明網
    那是半個多世紀前,烈日下,父親架妥水車,草草搭個涼棚,我就赤膊跨上了水車,俯下身,手扶橫槓,腳蹈輪軸,刮水上岸。只要莊稼能夠得救,秋收有望,屆時就能吃碗大米飯解饞,想到這裡,臉上不禁綻放笑容。平日總是用番薯幹摻少量米煮飯,讓人腹脹泛酸,真不是滋味。     人力車水抗旱是異常辛苦的。
  • 給農具安個家
    他不僅是安徽省書法家,而且還是一個農具收藏家。他三次下鄉從事農村工作,各種農具他都十分熟悉。幾十年來,他收藏農具二千餘件,並建了一個收藏館,名曰:「九和收藏館」。九和收藏館位於五河縣城關鎮民俗巷內,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多平方米。該館於2007年底建成並投入試運營,2008年4月18日正式開館,2011年被安徽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為民間收藏館。
  • 百歲老人長壽補貼金上漲(圖)
    6月5日,宜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宜賓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老年人優待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表明,從今年7月1日起,宜賓市百歲及以上老人長壽補貼金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同時,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還可享受衛生、交通商業服務等優待。資金補助  百歲老人每月可領500津貼  相比宜賓市之前出臺的老年人優待工作意見,本次《意見》對不同年齡段老人的津貼補助上做了統一。
  • 百歲老人過大壽 社區給6子女每人萬元紅包
    他已經100歲了,曾和老伴攜手走過了80年的鑽石婚,現如今已是四代同堂了。昨日,老人所在的社區組織社區500名老人一起為他慶祝百歲壽辰。同一天,社區還給老人的每位兒女發了萬元「尊老愛幼紅色獎勵」,一共獎勵了6萬元。平時獨居,100歲能切黃瓜絲100歲是個啥概念?昨日,在屠景雲老人的家裡我們見識了這位百歲老壽星的「真功夫」。
  • 長寧老人國慶過百歲生日:遇上好時代 好想再活100年
    東方網10月6日消息:「今天是新中國60壽辰,也是我100歲的生日,經歷了幾個朝代,還是共產黨好啊,這樣的日子,我真的好想再活100年啊。」10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下長鎮民主村朱福珍舉辦百歲壽宴,面對大家的祝福,朱福珍老人感慨遇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好日子。
  • 瀋陽百歲老人每月發放300元高齡補貼
    記者朱勤報導記者從瀋陽市相關部門了解到,瀋陽市對百歲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300元高齡補貼。對90歲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高齡補貼。自2014年1月1日起,戶籍在瀋陽市行政區域內、年齡在80周歲至89周歲的城鄉低收入老年人(城鄉低保對象和低保邊緣對象中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高齡津貼(不計算家庭收入之中)。
  • 古代農業的農具和機械(圖)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以來,農業對中國社會向前推動是不可小覷的,而農業機械、農具的不斷發展進步對農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間接的說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在戰國時期鐵農具的發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出現了牛耕,這種牛耕已經有了翻土碎土的裝置,這一發明比歐洲早了一千年左右。
  • 美國百歲老人世界第一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6月17日報導,一項來自美國洛杉磯老年病學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百歲老人數量與日俱增,尤以美國為最。百歲老人最多的國家中,美國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法國、瑞典、義大利等。統計數字顯示,目前美國有8萬多名百歲老人,比1980年增長了120%;預計到2050年會增至83萬。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目前還對800位百歲老人及其700名兄弟姐妹和子孫進行著研究。
  • 百歲老人過生 回憶:吃酒糟活了一家人
    百歲老人過生 回憶:吃酒糟活了一家人時間:2015-05-29 00:00   來源:華東在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題:長春百歲老人過生日 玩麻將時精神頭最足來源:網易-中國吉林網(長春) 導讀:【百歲老人過生 回憶:吃酒糟活了一家人】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
  • 石家莊百歲老人過春節:102歲老人全家福近60人(圖)
    大年初三拍攝的辛集102歲老人李素臺的「最全」全家福。    從1月26日開始,燕趙晚報開闢專版,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題,連續報導了8位居住在石家莊的百歲老人。轉眼進入了農曆猴年春節,這些有著豐富人生閱歷並擁有眾多子女後代的老人,也成了全家人過年時的焦點。14日,記者對八位百歲老人進行了回訪,了解老人們在春節期間與家人的快樂相守,記錄每一位百歲老人在猴年伊始的幸福時刻。
  • 82歲老人數十年修鋼琴300架 無償傳授修琴技藝
    ,靠數十年艱苦自學、自悟出一套簡便實用的修理鋼琴技術,維修鋼琴近300架,如今他將自己的修琴技術經驗總結成小冊子,無償教給有興趣的年輕人。老人說,自己是貧苦農民的孩子,1951年進了當時的西安財經學校學習,1955年畢業被分配到西安文化用品公司做財務工作,工餘通過自學,學會了修理各種球類、學校體育用品及樂器的手藝。首次修鋼琴獲50元報酬   「真正修第一架鋼琴是在1972年臨近春節,當時確實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