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田耕作常用農具(圖)

2020-12-11 中國農業網

  【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農業生產工具自春秋戰國以來稱之為「田器」、「農器」和「農具」。製造農具的原料,*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時代出現了青銅農具,這是中國農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中國鐵的冶鑄技術發明始於春秋,鐵農具的使用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個轉折點。若把古代農具按功用分類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1、取水農具

  引水灌溉,*重要的是設法把低處的水引向高處。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有過不少靈巧的發明。人們熟悉的水車,也叫「翻車」、「龍骨車」、「水蜈蚣」。它出現於東漢、三國之際,*初只用來澆灌園地,後來被水田區的農民廣泛採用,將近二千年來,在生產上一直起著較大的作用。在今天許多地方還可見到,大約有千年以上歷史。這類器具,正如王楨所說:「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間無不救之四,地上有可興之雨。」反映出中國古代這方面的創造發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實用。

  2、耕翻平整土地農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使用耕畜牽引的耕犁,中國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區普及使用。中國犁又被稱作框形犁,是因為犁體由床、柱、柄、轅等部分構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轅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羅斯對犁、印度犁、馬來犁等,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迴轉周旋,適於在小面積地塊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僅可以更好地碎土,還可起垡作壟,進行條播,利于田間操作和管理。

  3、播種農具

  *重要的創造發明是耬車,為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大力推廣的新農具之一。用耬車播種,一牛牽引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鬥中,耬鬥與空心的耬腳相通,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復土三道工序。*播種三行,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4、除草農具

一類是錢、鏟和銚,構造大同小異,實質是同一種農具。這類農具需運用手腕力量貼地平鏟以除草鬆土,也可用來翻土。另一類是耨、鎛和鋤,就構造說也大同小異,都是向後用力以間苗、除草和鬆土的農具,比錢、鏟、銚要進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著。

  5、收穫農具

  新石器時代已有石制或蚌殼制的割取穀物穗子的銍與鐮。金屬出現後,則有青銅和鐵製的銍和鐮。幾千年來,銍和鐮的形制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焦點

  • 耒·中國最古老的農具
    《辭海》「耒」條說:「耒是古代翻土農具。」「耒耜」條說:「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 的農具。耜是直接作用於土壤的鏟狀部件,也有用骨、石製作的,耒是扶持耜的把柄。」 (見《辭海》2010 年版)這樣解釋有兩個問題:一、耒是一種農具,還是一件農具的部 件?二、耒如果是翻土的農具,形狀是什麼樣子的?
  • 農業機具的進步:農具變革 水利建設
    圖1就古代社會而言,農具演進、水利建設、土地墾闢、耕作技術和耕作制度、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人口增長以及由上述因素決定的土地和勞動生產率,是構成並反映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圖2南北作物的大範圍、大規模交流一導致作物品種穩態結構逐步形成,增強了抗災能力。兩宋之際稻麥連作和雙季稻的推廣促使耕作制度發生革命性變革,延續數千年的單作制向一年兩熟制過渡。
  • 兩宋耕作發展的原因:發展耕作技術 變革耕作制度
    圖1首先開始說的是我國耕作技術與耕作制度的革命。這從前述農具、灌溉機具的改進和江南水利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中,已可略見端倪。若從耕作技術這個角度看問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兩宋時期是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的成熟定型期。
  • 走進古代農業的發展史,農具的更新進化!
    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家畜飼養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以種植業為主家備飼養業為輔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中國古代農民飼養的家畜主要有豬、馬、牛、羊、雞、狗等六種,即古代常與五穀相提並論的六畜。中國古人用動物與農曆紀年相配,以一種動物作為當年出生者的生肖屬相,12年為一輪迴。生肖中的動物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除了龍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農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動物。
  • 古人何時開始利用農具?農具對農業生產作用有多大?看完就知道了
    今天,止茶君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古代農具發明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看看農具到底是如何幫助農民改造世界的?一、我國古代農具的四大特點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藉助農用工具。
  •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處於以男耕女織為代表的農耕經濟階段,農耕經濟以農為本,強調農業的發展能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 夫農,天下之本也。——《漢書》 而農具的革新,便是促進農耕文明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上古社會,先民尚未學會種植業的時候,只能依靠狩獵維持生活。
  • 古人的智慧——扒一扒中國古代農具演變歷史
    原標題:古人的智慧——扒一扒中國古代農具演變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而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在華夏五千年文明中,農具的不斷演變對古代農業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 古代農業的農具和機械(圖)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以來,農業對中國社會向前推動是不可小覷的,而農業機械、農具的不斷發展進步對農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間接的說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在戰國時期鐵農具的發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出現了牛耕,這種牛耕已經有了翻土碎土的裝置,這一發明比歐洲早了一千年左右。
  • 2017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和經濟重心轉移歷程
    2017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和經濟重心轉移歷程由北京公安招警網提供:更多關於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經濟重心轉移歷程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安招警網/招警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安招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發布:禁止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破壞耕作層...
    《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發布:禁止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破壞耕作層行為
  • 兩宋農具變革:鐵犁牛耕的改進 新式農具的創新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發展作為第一生產力。但要發展農業,必然離不開農具。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兩宋農具的變革成就,它主要是體現在耕犁的改進和新式農具的創製上。現在就開始講了哈!(一)曲轅犁曲轅犁創製於唐代,主要使用於黃河流域。入宋以後,不僅在江南地區得到推廣,而且形制、大小得到改進,呈現多樣化趨勢。
  • 這種農田雜草危害極強,走到哪長到哪,卻能治病、作飼料!
    雜草較多的農田,其除草的用工量消耗多,同時由於大量用工,增加了生產成本。但是這種雜草也不是不能治理的,最常用的是利用地膜覆蓋,提高地膜和土表溫度,燙死雜草幼苗,或抑制雜草生長。還有就是利用犁、耙、中耕機等農具,在不同時間和季節進行耕作,對雜草有殺除作用。
  • 哪個更適用於農田耕作
    正轉:拖拉機的工作負荷比反轉輕,作業速度相對於反轉更快,農田效率更高,但是農田土壤粉碎效果不如反轉的; 一般的5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配套反轉的農機具,農田作業就比較吃力的,對於拖拉機的損耗也比較大。
  • 基本農田今年全部上圖入庫
    為嚴格保護耕地,今年我省將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將基本農田全部上圖入庫,建立全省基本農田資料庫,實行永久保護。  與此同時,我省將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一批新的土地整治項目,重點向貧困縣傾斜;做好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涉農資金的整合工作,推動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用於土地整理;探索生態型土地整治和「以獎代補、以補促建」土地整治新機制。探索耕地保護激勵新機制,認真總結南昌市建設佔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試點工作,並向全省逐步推廣。
  • 這農具專打菜籽,古代用於殺敵,您叫出名字嗎
    揮動手中的木質農具,隨著「啪啪啪」的聲音,菜籽的子粒掉下來了……夏收季節,農民正在打菜籽。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這位60多歲的大媽,家裡種了1畝田的菜籽,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農具連枷,也叫槤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大媽說,今年收穫有400多斤菜籽,全部送到村裡的油坊加工,家裡的菜油品質好,還作為禮品送朋友。連枷是中國傳統的農具,簡易好用,受到農民的喜愛,已有上千的歷史。據了解,古代它經過加重改造,用於軍事,殺傷敵人,主要用於守城,後又用於馬上騎兵,今天使用的雙截棍,就是連枷的改良品。
  • 讓歷史告訴未來之農具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農具,這些在今天看似笨拙古樸的農具,每一件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件都是鮮活的歷史,每一件都是抹不去的記憶。 犁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農具。犁,下面是牛字,顧名思義,牛拉著犁,將僵硬的土壤翻一遍,鬆軟潮溼的土地煥發出泥土的芬芳,播種緊隨其後,才能苗全苗壯。
  • 蘇聯時代的集體農莊,小姑娘手拿農具,幹勁滿滿
    圖為1929年,蘇聯一個農村的樣子,幾棟房屋前面,一些農民聚集在一起嘮嗑。一位農婦手持叉子,正在清理村莊內的乾草。在1929年的時候,蘇聯集體農莊開始大量出現。圖中這位蘇聯姑娘,個頭還沒有農具高,就活躍在了田地裡。作為與以前很不相同的農業模式,集體農莊裡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大型農具屬於集體所有,農民個人可以保留一定的園地和小農具。
  • 他小學畢業 耗時6年手工製作15件農具模型 流水會轉生靈活現
    他看到許多傳統農具很多人已經不認識了,更別說使用它們。為了傳承文化,只上過小學的他從零開始,耗時6年製作出15件木製農具模型,通過水流驅動,重現了昔日農耕文明。這組模型由15種古代農具組成,照實物按比例縮小十幾或幾十倍,組合在一起佔地也就幾平方米。
  • 耕作有「利器」 豐產有底氣——黑土地上興起保護性耕作
    新華社長春6月10日電 題:耕作有「利器」 豐產有底氣——黑土地上興起保護性耕作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眼下在東北黑土地上,不少農田開始泛綠,玉米苗破土而出。在東北鄉村,很多農家院子裡停放著免耕播種機。
  • 農民自製神奇農具專做這種農活,機器代替不了,能頂幾個人幹活
    2017年10月16日,山東成武,農田裡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一個人或二個人在田裡拉著一塊很大的破布來來回回走動,破布的大小顏色不一,這是在做什麼農活。筆者了解到,原來是農田裡前些天種植的大蒜開始發芽了,種植大蒜需要覆蓋地膜,可以保溫保溼利於大蒜生長,可大蒜髮出的新芽很難刺破薄膜露出來,需要人工幹預一下讓蒜苗刺破地膜。蒜農們便用編織袋、麻袋或破舊的毯子製作成一種便宜而且實用的農具,在地膜上拉著走一趟,尖銳的蒜苗就會刺破地膜露出來。蒜農告訴筆者,這種農活機器代替不了,全部要靠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