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其中,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例如,類比陀螺的轉動和使用彈簧連接的小球振動,分子可以有不同轉動角速度和角度以及振動模式,這些經典的物理量可以通過量子化形成量子狀態。因此分子可以處於能量跨度相當大的不同量子狀態,狀態之間能量差別所對應的頻率可以從接近零一直到達數百THz(每秒百萬億次)的光學頻率,因此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另外,極性分子之間可以產生長程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實現新型的量子信息處理平臺;極性分子對電場非常敏感,可以與微波光子系統、懸臂梁振子等體系相互作用。為了連接單個分子到其他量子載體以傳遞量子信息,演示量子糾纏是重要的一步。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便不再能單獨描述每個粒子的狀態,兩個粒子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這樣的關聯屬性在量子計算和一些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

  最近國內外對於分子的研究有長足發展,在信息處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對分子的束縛和冷卻、分子的量子信息高質量讀出、大量分子之間量子糾纏的探索,以及高精度的分子測譜等。真空中束縛的單個分子尺度的研究也急速發展,有從兩個束縛原子生成單個分子、單分子與單原子相互作用等進展。

  在這項工作中,通過在離子阱體系束縛帶電的鈣原子和氫化鈣分子,使用雷射調控制備出他們之間的糾纏態。這樣的狀態非常奇特:簡單來說,當鈣離子的電子軌道狀態處於基態,分子的轉動也在低轉動能量狀態(由轉動量子數描述)的一種整體狀態;同時可以「疊加」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整體態——前者處於軌道的激發態,對應分子處於高轉動能量的狀態。相反的激發配對也可以製備。這裡基態和激發態可以存儲量子信息,類似二進位的「0」和「1」,也稱為量子比特。為了展示分子狀態的頻率跨度,實驗中選取了轉動能量靠近的一對轉動態作為比特,頻率間隔分別為13.4 kHz(約每秒一萬次)以及間隔為855 GHz(每秒近萬億次),分別使用雷射脈衝定量演示與原子產生糾纏。

  這裡使用的雷射調控技術包含多個波長(顏色)的雷射,包括紫外和多個紅外波段,用於匹配相應的原子和分子譜線,以實現離子的冷卻、探測以及量子態調控等過程。這裡結合了近年來發展的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利用帶電原子和分子的電相互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不丟失分子的情況下利用原子間接讀出其信息;使用紅外的雷射實現分子轉動態的高精度調控等技術。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初始化原子和分子到某個確定的低能量狀態(基態),並且冷卻他們的運動到接近量子的極限。繼而使用雷射製備出單個分子轉動維度,轉動高低能量(可以姑且理解為高低轉速)狀態的疊加,再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雷射脈衝序列,使得譬如高轉動能量的分子的成分引發原子受激發到高能量狀態(激發態),產生所需的量子關聯——糾纏態。最後,通過觀察不同情況下原子和分子協同的狀態關聯,可以整合所有信息成一個範圍在0到1之間的值,超過0.5的閾值即表示糾纏態的出現。實驗中測得的數值在誤差範圍內遠高出這個閾值,表明糾纏態的產生。

  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大教授林毅恆。論文合作者為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科學家David Leibrandt, Dietrich Leibfried和Chin-wen Chou。這項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安徽省的資助。

  論文連結

這項工作使用的原子和分子,以及存儲和處理信息的能級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在高維量子通信中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在高維量子通信中取得重要進展 餘予 發表於 2020-12-21 13:44:22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圖為高維軌道角動量糾纏分發實驗裝置圖。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3月1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與合作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中國科大在治療肝纖維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採用這種策略,他們與廉哲雄課題組緊密合作,發現前體藥物1-Dex-P較游離地塞米松在體內外實驗中均展現出了更強的抗肝臟纖維化效應。體外酶切和細胞實驗證明,1-Dex-P首先被鹼性磷酸酶(ALP)去磷酸化而轉變成成膠因子1-Dex,並自組裝形成納米纖維1-Dex(Nanofiber 1-Dex)。該纖維隨後能被酯酶水解,在緩慢釋放出地塞米松的同時,轉變成一種新的納米纖維1(Nanofiber 1)。
  • 中國科大等在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喬振華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教授繆峰、王伯根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研究成果於9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喬振華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王科為共同第一作者。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在雷射控制下,被困在電磁場陷阱中的一個分子離子和一個原子離子出現了神奇的糾纏效應。5月20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在分子層面上的量子控制能力。由於分子比特頻率可以在寬範圍內選擇,論文相信,類似機制可以用作混合量子信息系統中的「轉換器」,正如經典計算機需要兼容處理器、光碟、硬碟驅動器等不同屬性的物理載體,以進行信息處理、存儲或傳輸。
  • 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進展
    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集在免疫學領域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實踐相結合,迅速反應,將實驗室前移,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 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重要進展
    新安晚報、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號消息,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重要進展:認識「炎症風暴」產生機制,發現有效阻斷的藥物。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集在免疫學領域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實踐相結合,迅速反應,將實驗室前移,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如何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關鍵技術?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20日,33歲的中科大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合作實現了原子和分子的量子糾纏,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這是林教授的第三篇Nature。2005年,林毅恆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先後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NIST學習、研究,在量子信息領域完成了多項有影響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