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2020-12-22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例如,類比陀螺的轉動和使用彈簧連接的小球振動,分子可以有不同轉動角速度和角度以及振動模式,這些經典的物理量可以通過量子化形成量子狀態。研究發現,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在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在離子阱體系束縛帶電的鈣原子和氫化鈣分子,使用雷射調控制備出它們之間的糾纏態。這項研究工作結合了近年來發展的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利用帶電原子和分子的電相互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不丟失分子的情況下利用原子間接讀出其信息;使用紅外的雷射實現分子轉動態的高精度調控等技術。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初始化原子和分子到某個確定的低能量狀態(基態),並且冷卻他們的運動到接近量子的極限。繼而使用雷射作用在單個分子上,製備出轉動維度高低能量的疊加狀態,再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雷射脈衝序列,產生所需的量子關聯——糾纏態。通過觀察不同情況下原子和分子協同的狀態關聯,可以將所有信息整合成一個範圍在0到1之間的值,超過0.5的閾值即表示糾纏態的出現。實驗中測得的數值在誤差範圍內遠高出這個閾值,表明糾纏態的產生。

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是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副校長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專注於自旋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的實驗研究,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實驗室。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自旋實驗方法技術和實驗裝備,將自旋調控的靈敏度和解析度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基礎物理的前沿交叉研究中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該室從2000年起一直從事自旋相關的量子計算研究,保持著使用量子算法完成最大整數的質因數分解、室溫固態體系最高精度量子邏輯門控制等世界紀錄。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在雷射控制下,被困在電磁場陷阱中的一個分子離子和一個原子離子出現了神奇的糾纏效應。5月20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在分子層面上的量子控制能力。由於分子比特頻率可以在寬範圍內選擇,論文相信,類似機制可以用作混合量子信息系統中的「轉換器」,正如經典計算機需要兼容處理器、光碟、硬碟驅動器等不同屬性的物理載體,以進行信息處理、存儲或傳輸。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20日,33歲的中科大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合作實現了原子和分子的量子糾纏,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這是林教授的第三篇Nature。2005年,林毅恆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先後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NIST學習、研究,在量子信息領域完成了多項有影響力的工作。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這個想法背後的推理過程來自物理學家先前的一些發現,比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笠真生和京都大學的高柳匡在2006年合作發表的論文表明,時空的幾何結構和糾纏存在著關聯。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納和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發現,如果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它們就會產生蟲洞,即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時空中的捷徑。
  • 量子隱形傳輸(一) | 走近量子糾纏
    這就是近年來在這個行業內熱門的話題,叫做「量子隱形傳輸」。美國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不愧是計算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它不僅引領著傳統的經典計算機的研發和製造,在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方面,幾十年來也獨樹一幟,不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驗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上一節中提到過的「可逆計算」 的IBM科學家R.
  • 這可能是生命體第一次實現量子糾纏
    最近,科學家可能已經成功製造出「薛丁格的細菌」,實驗中某些光子會同時結合和逃離綠硫細菌中的光合色素分子——這正是量子糾纏的標誌。實驗結果仍然很有爭議,如果這種解讀成立,這將是科學家第一次讓生命體實現量子糾纏。量子的世界十分神奇。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這是要創建一個 量子糾纏 教嗎?」的質疑言猶在耳,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就於2月3日在一篇報導中就量子糾纏、人類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三者的關係亮明了自己的觀點:「人類大腦裡面的思維機制和量子糾纏、量子疊加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研究發現「奇怪的金屬」中有數十億個量子糾纏電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和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已經觀察到量子臨界材料中「十億億」流動電子之間的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於本周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研究了鐿,銠和矽的「奇怪金屬」化合物的電子和磁性行為,它在兩個精心研究的量子相之間的邊界處接近並通過了一個臨界躍遷。
  • 首張量子糾纏照片近日問世,來看看量子糾纏是什麼樣的
    近日,物理學家組織網稱,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了量子糾纏的照片。小編記得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裡內容包含了量子糾纏的東西,當時還對量子糾纏做了不少的描述,不過居然能拍出照片來,還是不得了的,確實是一個大進步。
  • 脈象與量子糾纏
    在量子物理學中,相互糾纏的量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即使距離隔得很遠,也能影響彼此的行為。作者研究中醫脈象30年後發現:中醫脈象是量子糾纏。
  • 生物大分子存在量子效應,薛丁格細菌或可預期
    (來源:Markus Arndt)該研究的意義在於,這是一項生物大分子的量子特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礎上再進一步,DNA、蛋白酶的量子特性有望被證實,薛丁格細菌或可被實錘敲定。量子效應實證再進一步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波粒二象性,是說微小粒子會表現出既像粒子又像波的特徵。
  • 最新研發:「怪異」而又強大的量子糾纏傳感器
    現在,東京大學先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RCAST)的科學家們研發了一種嶄新的、極度敏感、「怪異」而又強大的傳感器。這一傳感器無論從工作原理還是使用技術,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一傳感器之所以「怪異」,是因為採用了如愛因斯坦所稱的「遠距離怪異作用」的量子糾纏原理。這一重大科技成果刊登在今天的《科學》期刊上。
  •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和量子塌縮
    量子力學苦澀難懂,很多人都避而不談,今天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韙聊一下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及量子塌縮。大家對量子力學最熟悉的可能是愛因斯坦和波爾的一段對話,愛因斯坦說:「上帝是不擲色子的"。波爾又駁道:"別去管上帝能做什麼"。愛因斯坦和波爾是上個世紀的兩位科學巨人,他們爭論的就是量子力學。
  • 「九章」量子計算機糾纏了嗎?
    在「破四唯」的背景下,一篇SCIENCE論文已不足為中國科學的興奮點,能否讓中國科學在某些關鍵方向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難題、真正取得霸權地位才是焦點所在,「九章」真霸了嗎?不同於實物粒子(比如電子),光子是永不停息、沒有靜止質量的能量子,純粹的單光子還具有天生的「不可被測量性」,通常情況它不被人類發現,可一旦有人通過測量等手段發現它,它就「死給你看」(光子能量瞬間被吸收轉換為曝光痕跡)。那麼,團隊是如何確保並確認「九章」每次只「放出」一個光子且能被用於糾纏計算?質疑四:光子的量子糾纏物理機制是什麼?
  • 量子風水的謬論,與陰宅風水作用後人,是因為量子糾纏嗎
    反正一般人搞不清什麼是量子糾纏,受過一定教育的還是弄不清量子力學,只知道這個量子力學比較玄。只有把傳統風水與現代結合,在未來才有市場,才有韭菜可收。按我上面的觀點,先假設這個觀點是對的,然後我們看看這個觀點的合理或矛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