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逃跑」的熊孩子讓網友笑噴。安徽一個10歲小男孩樂樂(化名)由於害怕打針從醫院逃走。接到報案後,民警調取監控發現了男孩一路向西,找到他時,他竟跑到了河南!小傢伙說,他打算到姑姑家「避難」。消息一出,廣大網友都被逗樂了。網友A說:「這是國家隊的苗子啊!」網友B說:「有這體格還打什麼針啊!」。
玩笑歸玩笑,樂樂年僅十歲,竟能憑藉瘦小的身體步行50公裡,可見他有多怕打針。如果父母可以注意到孩子的恐懼心理,加以疏導,也就沒有這件事了。
小孩子總有很多懼怕的事情。怕黑、怕疼、怕苦、怕怪物。父母要怎麼樣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 不是所有的恐懼都要克服。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之一,在遠古時期,恐懼可以讓人適時逃走,躲避野獸和天災的侵襲。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恐懼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孩子知道害怕,才懂得保護自己。如果他們無所畏懼,那水、電、火、賊都有可能會傷害到他們。有時候,恐懼甚至可以稱為很好的老師,幫助你「管教」這群淘氣的小傢伙。
2. 預知恐懼,做好心理準備。人類大部分恐懼來自於未知。如果可以提前知道將要發生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小的時候很害怕香油,因為我總覺得吃餃子的時候小孩子是要空口吃的,只有大人才加入作料,而大人的作料在當時我的腦海中都是辣的。所以每次媽媽要給我碗裡滴一點香油,我都拒絕了。直到有一次爸爸強迫我舔一口,我才知道,香油好香啊。什麼辣味那都是我想像出來的。孩子對困難可能有很多放大了的想像,如果可以給他們描述一下事情具體哪裡會有令他們不舒服的地方,也許就不會那麼難以接受了。
3. 同理心,稀釋恐懼。孩子常常會在苦難面前感到孤立無援。這時候如果你可以告訴她,其實你也曾為這件事恐懼過,她會覺得痛苦似乎被你負擔了一部分。告訴她,其實我小的時候也特別害怕打針,一聞見醫院那股氣味我就緊張。這樣說會讓孩子感覺這是所有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是件很平常很普通的事,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4. 給出建議,淡化恐懼。千萬不要批評孩子膽小,哪怕是成年人也會感到害怕。要想想我們的勇氣來自哪裡,能不能把經驗分享給孩子。比如我的孩子很害怕看牙醫,因為牙醫弄疼過她很多次。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告訴她,我們也許可以把痛苦的時間縮短,不能讓痛苦偷走我們的時間。怎麼做呢?那就是不到疼的那一秒絕對不去想這件事。去醫院的路上我們就唱歌,到了醫院我們就小聲做遊戲,直到躺在牙醫的椅子上才開始讓害怕溜進腦子裡。我還會給女兒準備一個小娃娃,讓她疼的時候就捏緊娃娃,娃娃會吸走她的痛苦。這樣做,她真的沒那麼害怕了。
5. 密切陪伴,分擔恐懼。在困難面前,家長應該跟孩子站在一起。不要用激將法,那樣很可能讓他們乾脆放棄。告訴她,我就在你身邊。你打針,我就在後面抱著你。你比賽,我就在看臺。你考試,我會在這個時間為你祈禱一切順利。讓孩子知道,她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一切,有了你的鼓勵和陪伴,什麼困難都不再可怕了。
6. 不要播撒恐懼的種子。妙妙小時候特別害怕狗,即使是再溫順的狗,她也不敢接近。但是她很喜歡貓咪。有一次我問他,同樣是毛茸茸的動物,為什麼怕狗但是不怕貓呢?她說,因為狗會咬掉她的臉蛋。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妙妙吃飯總是弄得哪兒都是,臉上粘的都是飯粒,奶奶就嚇唬她說,當心晚上有大狼狗咬你的臉蛋。原來一句玩笑孩子竟然會如此當真。有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口頭禪:「再不聽話讓醫生給你打針」,也許這樣就播撒下了恐懼的種子。等到將來真的要打針了,孩子死活都不肯去醫院了。
每個孩子都會害怕這樣那樣的事情。幫助他們消除恐懼,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恐懼,對於他們的一生來說都是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