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陽曆還是陰曆 很多人搞不清

2020-12-22 大豫網

河南商報記者 陳朋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還會背嗎?

對耕種的人來說,「穀雨」「小滿」「芒種」是豐收的希望;對吃貨來說,「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對文青來說,吟上一句「驚蟄」「白露」「霜降」,無疑逼格滿滿。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這也意味著,「節氣」這一古老的事物又徵服了國際友人。

但兩千多年過去了,節氣還那麼準嗎?

【科普】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產生的?

11月30日下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過這不是它第一次徵服國際友人,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一直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對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對於它是怎麼產生的、有多少含義,卻未必清楚。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者李汀介紹,春秋時期,人們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在一年中有一天白晝最長、黑夜最短,有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其他時候晝夜長短交替,周而復始……於是, 夏至和冬至首先被確立;戰國後期進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於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節氣;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最終確立,稱謂也沿用至今。

這些劃分方法,至今讓人嘆為觀止!李汀說:「儘管古人還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卻能敏銳地提出『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這與我們現代的科學認識,太陽夏至時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時直射南回歸線,思路上已經大為接近。」

【釋疑】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對應一年中的 12 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月首叫「節」,月中叫「氣」。

對於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孟憲明介紹,「除了天文上的角度劃分外,還包含了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等氣象信息,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等物候信息,體現的是我們這個農業大國古人的智慧。」

常常有人問,二十四節氣是陰曆嗎,為什麼它的一些時間卻又同陽曆相一致?以今年為例,立冬從11月7日7時47分開始,為陽曆時刻,小雪從11月22日5時22分開始,同樣為陽曆時刻。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張勃說,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按陰曆制定的。「大家提起陽曆會把它跟公曆畫等號,但實際上它是指根據太陽變化制定的『太陽曆』,我們現在通用的公曆也是陽曆的一種,兩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至於節氣的時間點為何如此精確,張勃解釋說:「這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變化和規律計算出來的。」

【神奇】

過了兩千多年現在依然準確

兩千多年過去了,二十四節氣還適用於今天嗎?

李汀說:「二十四節氣原產於黃河流域,但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嚴格來說並不能完全套用。即使只在黃河流域,每年的氣候變化同節氣也未必完全吻合。」

但李汀說,二十四節氣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氣候或者物象作為名字或代號,不是指定具體日期。不過節氣的劃分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進行的,只要太陽系不出現什麼奇怪的歷史進程,它就不會有太大偏差。

最近的例子為今年11月22日,當天為小雪節氣,鄭州也「準時」地下了今冬第一場雪。

而且,結合二十四節氣包含的天文學、氣象學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在我國黃河流域,絕大多數時候還是相當準確的。你一定聽過很多諺語,比如「春不種,秋無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些至今仍然是農耕的重要「風向標」。

【回溯】

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有多熱鬧

由於清明祭祀、冬至吃餃子,被頻頻提及的節氣還沒有被淡忘,但現代人很難想像,古代時節氣有多熱鬧。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舉例說,「冬至在古時又被稱為『冬節』,是傳統節日。當時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從漢代以後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熱鬧程度一點不亞於過年。」

同樣,被稱為「夏節」的夏至,也是民間重要的節日,全國放假一到三天。此外,南方的古人還在這一天稱體重以驗肥瘦。高巍形象地說,「民間歷來有『苦夏』掉肉的說法,夏至當天的這個儀式上,古人正式記錄體重,提醒自己和家人在秋天后是否要進補。」這個場景同現在是不是剛好相反?

餛飩、豆粥、湯圓、餈粑、年糕、臘肉、餃子……圍繞著節氣的一串串小吃更是讓人饞得流口水,二十四節氣成了大江南北人們共同的紀念。

連結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咱河南也起了作用

12月1日來自省文化廳的消息稱,在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非遺項目過程中,河南積極參與了申報工作,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作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成員,建立並依託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結合富有地域特色的儀式實踐和民俗生活,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使這一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存續。

(河南商報)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還是陰曆
    【科普】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產生的?    11月30日下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過這不是它第一次徵服國際友人,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一直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對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對於它是怎麼產生的、有多少含義,卻未必清楚。
  •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制定的。陽曆又叫太陽曆,是參照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的,歷史上很多種陽曆,如漢族的幹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古埃及曆、羅馬曆(演變為現行公曆)、瑪雅歷等。公曆只是陽曆的一種。現行的陽曆又一般只有公曆。
  • 您知道陰曆、農曆、陽曆怎麼來的?二十四節氣與其三者的關係?
    中國是文化大國,中國的曆法有陰曆、農曆、陽曆。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三者是怎麼來的?還有多數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這個是不全面的。為什麼呢?陽曆就叫公曆,這種曆法與主要是通過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而來,與月亮無關。很多人以為二十四節氣和陰曆有關。其實二十四節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
  • 節氣是陰曆的,還是陽曆的?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由實踐中創造了一種與農業生產有密切聯繫的24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氣候變化的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制定的?可老祖宗過的明明是陰曆啊!
    小學把二十四節氣歌背得滾瓜爛熟,可上了高中地理是這麼說:每年的夏至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晝最長,夜最短,此後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歸線,晝最短,夜最長……每年?!可是老祖宗發明二十四節氣的時候,過得不是陰曆麼??為什麼節氣跟公曆的日子每年都能對上呢?
  • 農曆是陰曆嗎?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夏至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正確的提法應修改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陰曆相關而和陽曆相關呢?但是365天與實際地球繞日天數還是有大約四分之一日的誤差,於是後來陽曆又通過設置閏年來解決,閏年為366天。3、公曆和陽曆有區別嗎?公曆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公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曆或西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也是陽曆的一種。
  •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是什麼 陰曆和陽曆是什麼意思陰曆和陽曆是怎麼來的
    不知道朋友們對一個節日的兩種不同表示時間能分得清楚嗎?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公裡和農曆的區別在哪裡?接下來為你講述。公厲和農曆是什麼意思公曆稱為「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 陰曆、陽曆、陰陽曆
    作者:張崇琛   來源:讀者雜誌社常聽人說中國傳統的曆法是陰曆,並稱春節為陰曆年。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夠準確的。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陽曆
    物理學家冼鼎昌院士的藝術修養與美學觀念,更是叫人欽敬有加。      但文中談到杜牧《清明》詩時,王蒙先生說,「實際是按照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相互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這卻是個疏忽。      中國自古以來有兩種曆法並行:一為根據月亮與地球關係確定的陰曆,今通稱農曆;一為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係確定的二十四節氣,即是中國的太陽曆,卻並無「陽曆」之名,所以常常被人誤以為也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之稱,由來甚古,《易》漢學中早有「卦氣說」,是把《易》卦與氣候結合起來佔驗的學問,相傳為西漢的孟喜所總結,用的就是二十四節氣。
  • 給孩子過生日,到底該按陰曆還是陽曆?很多人不懂,裡面大有門道
    給孩子過生日,到底該按陰曆還是陽曆?現在我們一般都習慣用陽曆來計時,只有在年關將近的時候,才會說:「臘月二十八了!」平常我們很少說農曆的月份。不少老一輩都習慣用陰曆來計時,尤其是在孩子出生這件事上,謀求吉時、算命等等,所用的都是陰曆。用陰曆來給孩子算生日、過生日,確實有一些好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壞處,很多人不懂,這其中大有門道呢。
  • 小科普:農事二十四節氣為何是以陽曆計算?
    今天是小雪,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二十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1月22日到23日來臨,《群芳譜》:「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在小雪節氣,由於地寒未甚,雪量並不太大,從小雪節氣開始,降水逐漸由「水」變「雪」,華北地區將會開始下雪,降雪地區的氣溫逐漸下降到零度以下。唐朝詩人元稹的《小雪十月中》十分精闢的解釋了在小雪節氣當中出現的情景。
  • 二十四節氣遵從公曆還是農曆——和農業生產無關的農曆
    以立春日為例,基本上是以陽曆的2月4日為中心,上下浮動不超過1天!其它的節氣日呢?一樣!這二十四節氣都有各自對應的陽曆日期,而且上下浮動絕不超過1天!其實,知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對天氣、季節等的變化格外重視。二十四節氣,自然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影響極大。不過,令人困惑的是,不知何時我國搞出一個名義上是為了農業為計的「農曆」。
  • 孩子過生日,你家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如何選擇很有講究
    文|秘籍君 不知道你給孩子過生日,按的是陰曆還是陽曆? 我發現,如今父母給孩子過生日,很多時候都比較困惑,不知道到底按哪個日期來給孩子過生日。也有的是過陰曆陽曆雙重生日,還有的則想起來哪個就按哪個過。
  • 過生日到底是過陽曆還是過陰曆?很多人不懂,裡面大有講究!
    由於我國的日曆很特殊,分為陽曆和陰曆。陰曆也是中國古代使用的一種曆法。許多細節和禁忌與陰曆有關。陽曆也成為公曆,這是民國以後引入的一種通用日曆。由於我國有陽曆和陰曆之分,所以很多人都糾結自己的生日,到底是過陽曆生日好呢,還是陰曆生日好呢?原來大講究!很多人都過錯了。
  • 過生日到底是過陽曆還是過陰曆?竟有大講究!很多人都錯了
    前兩天跟同事聊天,才發現,原來大家過生日都是過的陽曆生日,只有我自己是過陰曆生日。一直過生日是要按照陰曆生日過的,畢竟從小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可是同事卻告訴我說,陰曆生日根本就不準,必須得按照陽曆的生日來。
  • 樊志民:因為農業,西方選擇了陽曆,東方選擇了陰曆。
    《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淮南子·氾論訓》「因時變而制宜適也」。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基本指導原則,《齊民要術》中表述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2、陽曆與陰曆農業的自然再生產特點,決定了它與天地日月的密切關係。但東西方走了不同路徑,西方選擇了陽曆,東方選擇了陰曆。
  • 小時候經常聽到別人說,陰曆陽曆什麼的,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是這樣
    小時候經常聽到別人說:「今天是幾月初,幾月幾日,什麼時候是立春,陰曆陽曆什麼的。」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是這樣。除了陰曆陽曆這兩種關於日期的陳述外,我們經常聽到「農曆」的日期,這三種陳述有什麼區別?所謂陽曆,就是我們常用的日曆。我國自古就有陰陽的思想,陰陽就是日與月。那麼,以前的古人用的日曆是陰曆還是陽曆?其實用的就是農曆,二十四節氣那個。中國自古以來,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陰曆」。
  • 清明節為何按陽曆而不按陰曆?和寒食節、上巳節有區別嗎?
    今天是2018年4月4日,明天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很多朋友疑惑:為何春節、中秋、端午等其它傳統節日都按陰曆,清明卻按陽曆?一、陰曆、陽曆、農曆的區別: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介紹一下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先說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是說,陰曆只考慮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變化,所以月圓總是在陰曆十五十六日。
  • 陽曆?陰曆?我國通常用的是陰陽曆法
    自從引進太陽曆後,「元旦」就變成陽曆的元月一日。「陽曆」又是什麼呢?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一年,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一年大約365天。
  • 陰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陰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文/成長新視點 陰曆,也叫農曆;陽曆,也叫公曆。陰曆是中國古代紀年曆法,陽曆是西方紀年曆法。陰曆和陽曆的區別,主要有歷史起源、計算規則、時間天數和適用意義四個方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