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語言留傳給後人,告誡後輩少走彎路。如今人們也將這些口口相傳的語言稱之為俗語,俗語作為百千姿態中脫題而出的一種,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也說明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俗語可以說是眾多前輩用血與淚總結下來的經驗,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雖說俗語產生於古老的農村,多數都是一些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創造的,但這其中卻包羅萬象,大有智慧。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句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這句話的前半句表述的是一種現象,後面才是重點,說的是前面現象所引起的後果。
「門前墳,屋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說假如一戶人家的房子在建造選址時,門前是一片墓地,屋後是一片池塘,那麼這一家將來會是家敗人亡,就連子嗣都不會再回來。
這句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咱們接下來分析下,首先說說這個「門前墳」,提到「墳」這個字,大家都會退避三舍,感覺陰森悽涼。
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人的思想認識中有很多受到封建思想的左右,古人認為家門前有座墳地,會風水不好,再加上古人還相信什麼鬼神之類的,所以在古代住房附近有墳地是古人們最忌諱的一點。
雖說「門前墳」這句話,有那麼點不可靠,沒有科學依據,感覺這是迷信。但是如果家門前真的有一座墳,特別是到了晚上,進進出出,你不感覺有點陰森可怕嗎?
「門前墳」,讓人感到陰森。那「屋後水」又有什麼不好的呢?其實在古代,老人們認為屋後有水,這也是一種不吉利的徵兆,比起墳墓來說,屋後的水更有現實意義。
因為古代的房子大多是以木頭為主,如果屋後有積水,長年累月就會造成木頭腐蝕,很容易造成房屋的安全隱患,如果要是在遇到常年下雨的情況,那這屋子就更加不能住人了,所以屋後有水不好。
一旦房子都不能住了,那後代們自然就不會再回來了,都會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說「家敗人亡子不歸」也不是不無道理。
其實在古代關於蓋房子的講究有很多,比如房子要坐南朝北,西面房子不能高於東面,蓋房子講究左青龍右白虎,等等,當然這都是一些封建思想認識。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這些腐朽的思想已經相繼消失,面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大家也都會理性看待。俗語「門前墳」看起來有點迷信,但是「屋後水」卻並不是迷信,不僅是古代的木房子,就算當今的磚瓦房,在長年累月的積水侵蝕下,使用年限也會大打折扣,導致最後的結果也不是誇大其詞,這便是古人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生活經驗。
俗語中的迷信說法,我們自然要摒棄,但是俗語裡面的生活經驗卻是古人親身實踐過的,值得我們去借鑑。所以說,古人留下來的這些俗語,雖然表面上看可能有點不靠譜,裡面摻雜著什麼鬼神風水之說,但扒開俗語表面上的那層外衣,裡面的蘊含的智慧精髓,還是值得後人一看!對此,大家有什麼樣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