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因愛生恨?

2020-12-17 知我心理學

KY作者/縮飛

編輯/KY主創們

在印度泰姬陵附近,有一家名叫「Sheroes」(女英雄)的咖啡館。咖啡館的工作人員都是被硫酸攻擊的倖存者(皆為女性)。她們的容貌已經盡毀,但通過在咖啡館裡工作,重新找回繼續生活的勇氣。

在「買硫酸和買口紅一樣容易」的印度,女性被潑硫酸的事情並不罕見。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追求者或伴侶求愛不成,反生恨意,然後尋求報復。

雖然沒有潑硫酸這麼嚴重,但最近我有一個朋友失戀了,她每天都詛咒前任「長命百歲,孤獨終老」。我能感受到她內心的恨意。原來我們真的可以那麼恨自己愛過的人。

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因愛生恨」。為什麼我們會恨那些自己愛過的人?你恨ta說明什麼問題?

在深入討論「因愛生恨「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愛與恨究竟是什麼。

喜歡或欣賞一個人,不代表著愛ta;而討厭或嫌棄一個人,也不能意味著恨ta。愛與恨都並不是每天都會發生的那種常見的情緒。在心理學上,為了區分愛與恨的獨特存在,Rempel& Burris (2005)將愛與恨都定義為一種「動機」

愛: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保持或增長的動機

恨:則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降低或者被摧毀的動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如果你喜歡一朵花,你會摘下它;如果你愛一朵花,就會為它澆水」 (來自於《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不過需要知道的是,愛與恨動機只是一種主觀動機,並不必然會導致行動(Rempels& Burris, 2005)。

和喜歡、討厭的情感不一樣,動機是更加持久且穩定的。喜歡、討厭的情感往往是被對方身上的某一個特徵即刻觸發的,相較更為短暫和波動。而如果對方給我們帶來的感受足夠強烈或持久,就可能讓我們對對方產生「動機」。(Rempel& Burris, 2005)。

但愛與恨仍然是兩種不同的動機。

我們會因為對方本身的特質就產生愛,比如因為對方美麗、有趣、智慧等。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和我們的關係,比如對方讓我們感覺良好 (Francia& Sharman, 2017)。

但當我們卻不會僅僅因為對方的特質就產生「恨」的動機。我們只有在「主觀認為ta傷害了自己」之後,才會將ta視作一個自己的威脅物而希望ta變弱或者消失 (Francia& Sharman, 2017)。

首先,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本來就更有可能「因愛生恨」。

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兩極性的特點(Moskalenko, 2011)。這被稱作「心理擺」效應。也就是說,人們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狀態轉化。而如鐘擺被高高拎起然後蕩下去一樣,感情的力量越大,這個反向轉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為心理擺效應,我們的確會更容易恨那些曾深愛過的人。尤其是當ta給我們帶來了直接的傷害和痛苦。在親密關係中,這些傷害的常見情況可能包括:

「單方被動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穫」、

「對方允許關係中存在愛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Brogaard, 2016)。

我們在愛中完全敞開了自己,給予了對方能夠傷害自己的可能性。這樣的敞開基於一種信任——相信對方不會濫用這份權力。但在不尊重、不平等的關係中,一方往往就是抓住了對方的這一點,從而實施故意的利用、操縱、欺騙和剝削。

「展開脆弱性卻被他人濫用」,帶來的不單單只有痛苦,還有對自己的羞恥感。比如對於自己「輕信」的自責,或者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傷害後,一方可能會對一開始敞開脆弱性的行為和決定感到羞恥。而心理學家們認為,羞恥感,本身就是指向毀滅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質的起因(Gilligan, 2003)。

1.傷害對方的一方,沒有做好「自我堅定」。自我堅定,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不含敵意的堅決(McKay, 2013)。

沒有做好自我堅定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夠堅定,比如給出一些若即若離、前後矛盾的態度,時常給予對方虛假的希望。另一種是誤解了堅定的含義,直接消失、不給解釋——其實這反而會造成對方更難釋懷,因為ta會反覆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麼,也很想繼續尋找答案。

自我堅定,需要我們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真實需要,但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McKay, 2013)。也就是說,在我們表達自己「不」的意願的時候,也需要讓他人有機會了解這些決定背後的原因。通過開放的溝通,我們尊重了他人知情的需求。

2. 一段毫不「互惠」的關係

有些人覺得,別人對我好,是ta的自由選擇,與我無關。這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過度簡化。因為只要在互動中——哪怕只是接受,就都會給對方傳遞信號,是一種關係的開展。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不局限於愛情)的基石,就包括了「雙方是互惠的」這個基本條件(Nicholson,2011)。

如果接受付出的一方,單單享受他人的付出,卻從來不置可否。那麼這種行為,可能只是在利用曖昧來獲得他人的付出。這可能是一種不公平的、掠奪的關係。

不互惠的關係,維繫的同時就是一種傷害。這種關係被認為很容易使處於弱勢的一方最終產生「恨」的動機。

3.被傷害的一方:錯誤認知造成的「遺棄暴怒」。

也有時,恨的發生是由被傷害者本人造成的。比如他們可能對愛本身存在誤解:最後沒有和ta在一起,就是我失去了我應得的 ,或者是我失敗了。

當人們將自己的愛慕對象或者戀人視作自己的佔有物時,在失去的時候會感到被剝奪了理所應得的東西,從而感到一種「遺棄暴怒」 (abandonment rage) (Gerstel, 2013)。而愛並不是佔有另一個人。就像一開始所說,愛應當是「希望ta更好」的動機。

還有一些人,會把他人的愛視作是一種自己價值的肯定和成功。因此一旦在自己的心意不被回應或認可的時候,便將其引申為一種生活對於自己的敵意——因而想要與之對抗。

不管是將愛視為佔有,還是自我價值指標,這些想法都可能被歸因於「自戀」 的人格特徵(Gerstel, 2013)。自戀的人,並不是真的喜歡自己,而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會不斷的向外界尋求關注和肯定,來讓自己感覺良好。他們將自己的需求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把他人視作「因為滿足自己需要」而存在的。

自戀者容易因愛生恨,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所在的對象,拒絕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這是一件他們無法接受的事情。

很多時候,並不是人們主動選擇了去恨,而是無法自抑地因愛生恨。而且「恨」也絕不是一種愉悅的體驗。那麼為什麼我們依然會恨呢?也許人們沒有意識到是,「恨」有它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功能 (Ben-Zeev, 2008)。

1. 保持聯結是恨最重要的功能。

很多人說「當你還恨的時候,你還沒有放下這段感情」——這也許是真的。

和愛一樣,恨是一種動機,指向著和對方緊密的聯繫。在「愛」不再可得的時候,「恨」是唯一一種能夠和愛人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結的途徑。當正面的緊密聯結不可得的時候,人們選擇了「恨」作為一種折中和妥協(Francia& Sharman, 2017)。

2. 自我保護

對一個人想愛而不能愛的體驗,會導致強烈的情緒失調 (Ben-Zeev, 2008)。為了調和這樣的情緒失調,人們會否認自己愛著對方,選擇一個恨的立場。這種反向作用的心理抵禦機制,將人們不能接受的事實壓抑到潛意識裡去——不用意識到它們,從而減少自己的痛苦感。

3. 力量重建

在被傷害的時候,恨反而會讓人們感到自己有力量,因為這是一種抗爭 (fight)反應。恨把被動的、由外而內的「對自己的無望、無力和恥辱感」轉化為一種主動的、由內而外的對他人的攻擊和對抗(Gerstel, 2013)。

4. 對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對方的福祉減少或者摧毀」的願望,其實也是希望自己受過的痛苦,能夠被對方經歷和承受。這是一種對於公平感 (fairness)的嚮往。比如說,很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輪迴」 (karma is a bitch),都反映了人們對於這種公平感的追求。

我們的社會文化將「恨」構造為一種負面、甚至不道德的存在,但正如Ben-Zeev (2008) 所說,恨有其正面的存在意義。不過,「由愛生恨」也的確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

恨過的人都知道,「恨」是一種恨難受、辛苦的體驗。過於長久的恨,會延長事件本身帶來的負面情緒 (Curtin, 2018)。而且人們往往在恨意中反芻過去發生過的事情,這些反芻佔用和消耗了自己的認知資源,進而影響正常生活(Francia& Sharman, 2017)。此外,恨意最終可能會增加人們實施復仇的可能性,這其中就包括暴力的攻擊性行為 (Brogaard, 2016)。

比起刻意地壓制自己的恨,或是任由自己去恨;人們更需要的是在「因愛生恨」正面和負面的體驗中尋得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採取的建議(Matas, 2018):

1.允許自己的恨,但將其視作暫時的非常時期

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產生的恨而自責,認為自己小家子氣、不合道德甚至惡毒。但其實「恨」更像是一種受到傷害的保護機制。在「恨」中,人們慢慢癒合-找回力量-最終不再需要來自「恨」的「保護」。

2. 在獨處的時光中,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要過度反芻過去的事情

在失去了一個能夠釋放「愛」的對象的時期,人們需要將愛的能量重新投注在自己身上。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和自己身上,而不是過去和他人身上。

3. 在原諒和放下中獲得掌控的力量

如果最終如果能夠放下和原諒,人們能夠獲得一種比「恨」更強大的力量。這份力量意味著你已不再束縛於兩人的關係當中,而是站在比對方更高的層面上賦予了對方「被原諒」的機會。

4. 從其他社交關係中獲得愛和安全感,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當人們完全地陷入到一段兩人關係當中時,可能會忽視其他人與自己的感情聯結。事實上,家人朋友甚至新的人際關係,都能夠為我們帶來需要的愛和安全感。當然,心理諮詢師也能夠為我們提供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幫助。

References:

Ben-Zeev, A.(2008). Hating the one you love-「I hate youbut I love you」. Psychology Today.

Brogaard, B.(2016). When love becomes Infiltrated by hate. Psychology Today.

Curtin, M.(2018). Ever hated someone you used to madly love? Neuronscience says you arenormal. Inc.

Francia, L.& Sharman, R. (2017). Fairytale no more: When love turns to hatefully everafter. The Conversation.

Gerstel, J.(2013). How does true love turn into hate. Zoomer.

Gilligan, J.(2003). Shame, guilt and violence. Social Research, 70(4), 1149-1180.

Matas, A.(2018). Is there a thin line between love and hate for everyone. Better Help.

McKay, B.(2018). Quit being a pushover: How to be assertive. Art of Manliness.

McLaren, K.(2013). The twisted love inside hatred. Karla McLaren.

Moskalenko,S. (2011). The swinging pendulum of psychological wisdom. Psychology Today.

Nicholson, J.(2011). Do you believe in conditional love. Psychology Today.

Rempels, J.& Burris, C. (2005). Let me count the ways: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oveand hat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2),297-313.

相關焦點

  • 一男子因愛生恨 洩私憤縱火獲刑
    一男子因愛生恨 洩私憤縱火獲刑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情不只愛與恨,因愛生恨更要不得!
    愛的反面不是恨有時我們對一個人恨意滿滿恰恰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依然想藉助這份恨意和對方連接感情不只愛與恨>因愛生恨更要不得恨意難平下的草率當我們產生恨意時,理性思維很可能就會被感性思維所控制,就會導致在判斷某些事情時被恨意蒙蔽了雙眼,做出單純報復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其實對別人可能根本沒有影響,影響最深的只有自己。
  • 如何化解「由愛生恨」?
    許許多多的恨是「由愛生恨」。我的老師賽斯說過,愛永遠牽涉到自由。很多人以為愛就是控制、掌握,放在眼皮底下,愛到怕失去,因而衍生許多的「不放心」。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放手」,無論你多愛這世間的任何東西,最後離開時都還是要放手。
  • 《延禧攻略》裡的順嬪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於她而言,家人已死,她也不想苟活於世,身為一個普通女子,她只想夫君在側,兒子相伴度此一生,不曾想愛的人都因她而死,她也成了這世上的一個可憐人。她恨她的族人,要是不送她進宮,她的家人就不會死;她更恨皇上,要是不貪戀美色,她也不會被強搶送進宮門;恨傅恆,要是不多管閒事,她早就隨家人而去,死了也好做個伴。
  • 由愛生恨的情感,才是最真實的!
    很多人都很虛偽,明明被人在愛情中拋棄,也會表現出一幅,不怨恨對方,還一副衷心祝福的樣子,實際上內心深處,早就恨死對方了。由愛生恨是很自然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被人玩弄感情的人,當初有多麼愛,最後肯定就有多麼的恨意,這樣才是一個正常人一個出現的情緒。因為恨而直接將對方當仇人,一輩子不會再跟對方有任何聯繫。
  • 由愛生恨的心理邏輯:對他人依賴得不到滿足,會產生相反行為
    可能是愛,也可能是歸屬感。但是如果個體的依賴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滿足感時,就會感到失望,進而產生諸如攻擊、謾罵、詆毀等行為。那些原生家庭中的家暴行為,就很好的證實了這一觀點。無論是丈夫妻子間的暴力行為,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暴力行為,都是如此。戀人之間的由愛生恨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戀人之間的關係,通常是從愛開始,到恨為止。
  • 由愛生恨,為何如此極端的愛一個人?
    1 當愛變質後,恨就悄然生根李某和王二姐相識於大學校園,也相愛於大學校園。校園愛情都是純粹的,好比未熟的梅子,青青的、澀澀的,甚至沒有一點果實的味道。就像瓊瑤姐姐說的那樣——月朦朧來鳥朦朧。任何人戀愛的時候都是幸福的,都有一種甜蜜美妙的感覺,都想著時時刻刻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 呂雉將戚夫人變成「人彘」,到底是因為恃寵而驕,還是因愛生恨?
    「人彘」就是剁掉雙手雙腳、挖掉雙眼、燻聾耳朵、灌啞藥、剃光頭髮,然後把人裝進廁所裡,行為殘忍,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最出名的就是在漢朝時候的戚夫人了,這就是呂雉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一種刑罰,那麼,戚夫人變成「人彘」,到底是因為恃寵而驕,還是因愛生恨?
  • 男友移情別戀 女子因愛生恨連刺50刀將其殺死
    男友移情別戀 女子因愛生恨連刺50刀將其殺死 2015-08-27 14:15:52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嫌疑人指認現場引群眾圍觀(圖片來源:靖州縣公安局)   因愛生恨連刺情人
  • 因愛生恨 對簿公堂!LVMH就退出收購交易對Tiffany提起反訴
    因愛生恨 對簿公堂LVMH周一在德拉瓦州衡平法院提起訴訟,就Tiffany本月對LVMH提起的訴訟進行反訴。此前,LVMH這家擁有路易威登、迪奧(Dior)等數十個奢侈品牌的法國企業集團表示,將退出對珠寶商Tiffany價值1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34億元)的收購。
  • 農村田裡的「獨腳金」,農民是又愛又恨
    大家都知道中國很大,所以有非常多的奇怪之物,而這其中農村則是更典型的代表,這裡有著很多野生植物,似乎是每個地方都有,隨處可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長在田裡的野草,農民見到它是又愛又恨,為什麼這麼說呢?
  • 讓人又愛又恨的既美味又營養的野核桃
    野生核桃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呢?愛是因為喜歡吃核桃,野核桃肉特別的香脆,恨是因為核桃肉被一層堅硬的外殼包裹著,想要吃裡面的肉,必須把外殼敲開。對於那種紙皮核桃來說倒是容易,只要手輕輕一捏,核就裂開了,就可以吃到裡面的肉的。
  • 錢盆網:P2P網貸平臺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這就形成兩個幫派的人,這就是為什麼說P2P網貸平臺讓人又愛又恨?  其實,真正痛恨網貸的人群,一部分是不了解網貸平臺,胡亂入市而踩雷的出借人,覺得網貸平臺就是詐騙;另一部分則是故意逃廢債致逾期產生的借款人,承受著較高的罰息,認為平臺就是問題平臺,視網貸如社會毒瘤,要打倒它。
  • 小小野花鬼針草,真是讓人對它又愛又恨!
    Small is beautiful,小即是美,小的是美好的,因小而美。或者大家對於這個小花「鬼針草」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在農村野外,有人對它是又愛又恨!為什麼會這麼說了?這裡面的故事小植就要慢慢的道來了。
  • 相戀3年炒作30年,為愛痴狂的喻可欣,為什麼會對劉德華恨之入骨
    愛情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因愛生恨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在娛樂圈當中就有這麼一個因愛生恨,甚至女方苦苦糾纏,炒作了30年,至今仍然單身的一個故事。就在今年4月8日這一天,劉德華全球的影迷會發布了一條微博,讚揚「桀驁不馴,重情重義的華弟」。
  • 本是人上人有著無限的才智 卻因愛生恨 最終誤入歧途
    她們都是強者中的強者,但都在人生的旅途中做出了一些可笑的事情,到底是什麼讓她們變得那麼的不清醒…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電視劇中的人物都是有著自己身份和故事的大人物這雖然是一部有著39集長的電視劇,可整部電視劇無非也就是圍繞著這麼幾個人,
  • 你會恨最愛你的親人嗎?
    我長大了,卻沒能汲取他全部的愛甚至很多都當作垃圾丟在了回憶之外,因為我不需要,我寧可缺乏一方的親情也不想什麼都缺,他這樣看似爹媽全能的樣子實則都沒做成,是我不孝了。每個人不是生來就受苦的,與其如此不如從未來過。
  • 《呼嘯山莊》:恨的源頭是愛
    講的是一個因愛生恨的故事。吉普賽男孩希斯克利夫,被人收養,來到呼嘯山莊。他和養父的女兒凱西青梅竹馬兩情相悅,凱西愛的是他,卻又嫌棄他不夠高貴的身份,最後嫁給了有錢的林頓。希斯克利夫含恨離去,幾年後暴富歸來,買下了呼嘯山莊,並娶了林頓的妹妹 ,將她折磨致死。凱西也因悲傷過度而早亡。而這恨太深,並沒有在這一代人身上結束。
  • 愛一個人會「全心全意」恨一個人會「心狠手辣」的3大生肖
    愛一個人會「全心全意」恨一個人會「心狠手辣」的3大生肖每個人對待感情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對待感情是特別隨意的,是特別隨緣的,只要能夠盡心盡力的愛下去,終將會有結果的那一天,而有些人對待感情是比較急功近利的,恨不得第一天認識第二天的結婚,
  • 讓人又愛又恨的「岡媽」,為什麼一提起就會胃痛
    相信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大部分人追番都是很看重劇情的。在現代,動漫對於一些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重要,因此大家對於動漫製作也越發關心起來。一部二次元作品要想同時獲得高人氣和好口碑,劇情是非常重要的一環。01讓人又愛又恨的「岡媽」,為什麼一提起就會胃痛喜歡日漫的人大多都知道,岡田磨裡在人們的口中一直被稱為「岡媽」,而大家對她一直是又愛又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