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側韌帶損傷是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損傷。而急性損傷又可分為完全性斷裂和部分斷裂。針刀治療的適應症是慢性損傷,療效頗佳。
相關解剖
膝關節內側稍突出,上、下方膨大部分為股骨內側踝和脛骨內側踝。股骨內側踝最突出部分為內上踝,內上踝上方還可以摸到收肌結點。膝關節內側結構可分為三層,但它們互相緊密結合,難以分離。外層是大腿深筋膜的延續,形成髕內側支持帶,中層為脛側副韌帶淺層;深層為關節囊本身。進入膝關節內側必須經過此三層結構。
內側副韌帶又稱為脛側副韌帶。呈扁寬三角形,基底向前,為關節囊纖維層的加厚部分。脛側副韌帶分淺、深兩層,兩層緊密結合,無間隙。深層起於股骨內上踝,止於脛骨幹內側面和關節邊緣,內面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相連,構成關節囊的一部分,亦稱內側關節囊韌帶;淺層較長,起於股骨內上踝頂部的收肌結點附近,止於脛骨上端的內面,距脛骨關節面約為2-100px。此韌帶又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前部纖維縱行向下,也稱為前縱部。長約250px,止於鵝足下50px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有滑液囊,關節活動時,有利於韌帶的滑動。該部纖維,無論膝關節處於什麼位置都呈緊張狀態。而後三分之一纖維稱後斜韌帶,在屈膝時鬆弛。膝內側副韌帶具有防止膝外翻和限制外旋的作用。
病因病理
該病多由於膝關節輕度屈曲時,膝或腿部外側受到暴力打擊或重物壓迫,迫使膝關節作過渡的外翻動作時,使膝內側間隙拉寬,內側副韌帶發生拉傷,引起部分撕裂。輕度內出血、腫脹等急性症狀,沒有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年深日久形成慢性損傷。韌帶損傷後,在復修過程中,韌帶和股骨內側踝或脛骨內側踝處結疤、粘連,使人地啊局部彈性降低,不能自由滑動而影響膝部功能。當勉強走路或者做膝部勉強活動時,結疤的韌帶再受到牽拉,可引起新的損傷而症狀加重,並遺留下頑固性疼痛。
臨床表現與診斷
1、多發生於體力勞動中及體育運動時,多見於小腿外翻扭傷。
2、病程較長,時輕時重,行走及上下樓時疼痛加重。重時走路跛行。下蹲困難。
3、在股骨內側至脛骨內踝部的區域內,可找到明顯的壓痛感或皮下結點。
4、內側副韌帶分離試驗陽性
針刀治療
1、體位:仰臥位,膝部屈曲70-80°,足平穩放在治療床上。
2、體表標誌:
①膝關節內側間隙。屈曲膝關節可捫及關節間隙。
②股骨內側踝。為股骨內側下段的最高隆起處,約平髕骨中段平面。
③脛骨粗隆。脛骨脊上端的隆起部,它的內側為內側副韌帶的附著部。
3、定點
內側副韌帶的起止點及其分布區的壓痛點,或有條索和結點的部位,可定1-3點。
4、皮膚常規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行針刀術。
5、針刀操作:刀口線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走行方向平行,針刀體與骨面垂直刺入。針刀刺入皮膚,通過皮下脂肪組織、膝內側副韌帶達骨面。在韌帶附著點處用縱行疏通法,不在附著點處則用橫行鏟剝法,將韌帶從骨面上鏟起。各點均如此操作。
術畢,無菌敷料覆蓋針刀口,固定。
6、手法操作
①病人仰臥位,伸直膝關節。醫生站在患肢側床旁,一手握住踝上小腿處,另一隻手由膝外側面向內側方向退彈1-3下,進一步松解攣縮的膝內側副韌帶,也可以矯正翻畸形。
②助手在頭部,雙手宛住病人腋下,醫生雙手握住患肢小腿部,行對抗牽引1-3次。
注意事項
1、在膝內側副韌帶的附著點進行針刀治療時,不可做橫行剝離,只能做縱行疏通法。
2、在非附著點部分的針刀治療時,除鏟剝外,對硬結,條索可行縱行切開一、二刀。
武漢針刀治療頸椎病專修班
一、報到時間及地點:
★2015年9月20日全天報到,
9月21開課,9月21日—9月28日學習
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省新華醫院)
二、培訓特點:
全程權威專家授課,根據針刀醫學的特點,採取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的培訓方法,以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實戰教學為主
三、培訓內容
此班由全國頂級的針刀醫學專家全程授課,適合已經在做針刀的學員,系統精通針刀治療脊柱(頸椎、胸椎、腰椎)疾病
四、培訓專家
李力 司同 盧勝春
五、相關費用
費用:
3880元/人(資料費用、學習費用、辦證費用等)
諮詢電話:400-6666-810 / 010-5257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