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四肢骨與關節創傷
鎖骨骨折
[Fractures of Clavicle]( S42.0)
【主要診斷依據】
1.受傷局部疼痛、腫脹;
2.傷處畸形、壓痛、骨擦音;
3.幼兒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顯;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骨折移位不穩定者和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
2.非手術治療:
(1)嬰兒鎖骨骨折一般無需固定,注意避免壓迫和活動鎖骨;
(2)骨折無錯位且穩定者可採用「8」字繃帶或「8」字石膏固定。也可用鎖骨固定帶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術後使用三角巾或吊帶保護6周。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局部隆起、畸形;
2.偶可傷及胸膜及肺臟;
3.鎖骨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肩胛骨骨折
[fracture of scapula][ S42.1]
【主要診斷依據】
1.後局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
2.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
3.吸氣可能誘發疼痛加重;
4.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多數以三角巾懸吊患肢,早期局部冰敷;
(2)傷後2~3周可行肩關節功能鍛鍊。
2.手術治療:
(1)涉及關節面,且有明顯移位的骨折;
(2)肩胛頸骨折移位超過9mm或成角740度;
(3)不穩定肩胛骨骨折(肩胛頸骨折合併鎖骨骨折)。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三角巾或吊帶保護。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肋骨骨折;
2.脊柱骨折;
3.胸部臟器損傷;
4.肩關節功能障礙;
5.神經損傷。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肩胛骨骨折、肩胛岡骨折、肩胛頸骨折、肩胛盂骨折、肩峰骨折、喙突骨折。
肩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S43.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局部疼痛、活動受限;
2.方肩畸形;
3.肩峰下空虛;
4.搭肩試驗(Dugas徵)陽性;
5.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頸腕吊帶固定2周;
2.手術治療:少數復位不成功者,或陳舊性脫位超過3周;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肩關節復發性脫位;
2.大結節骨折;
3.腋神經損傷。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盂肱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S43.1]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肩部疼痛,腫脹、壓痛;
2、上肢活動受限;
3、肩鎖關節處隆起、彈性感;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頸腕吊帶固定;
2.手術治療;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殘留肩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畸形;
2.肩鎖關節脫位復發;
3.肩鎖關節炎。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肩鎖關節損傷。
胸鎖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sternoclavicular joint](S43.2)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胸鎖關節部位疼痛,腫脹、壓痛;
2、脫位後胸鎖關節處變平,鎖骨內端不可觸及,或鎖骨內側端局部隆起,患肩寬度變短;
3、X線檢查;
4、斷層攝影、CT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對鎖骨頭向外脫位者,可首選手法復位;
2、手術治療:閉合復位失敗或合併有氣管或縱隔血管壓迫症狀的後脫位者,多採用鎖骨內端復位或切除術;
3、圍手術期治療:防治感染。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 臂叢神經受壓迫;
2. 大血管受壓迫;
3. 胸鎖關節半脫位。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胸鎖關節損傷。
肩袖損傷
[injury of rotator cuff](S46.0)
【主要診斷依據】
1. 外傷後肩前外側疼痛,肩關節被動外旋或過度內收時疼痛加重;
2. 肩關節上舉及外展功能受限,局部壓痛;
3. 肩關節墜落試驗、撞擊試驗、疼痛弧徵陽性;
4. X線檢查;
5. 必要時可行CT、MRI、超聲及關節鏡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 非手術治療:肩袖挫傷:三角巾懸吊、制動3周,物理療法,封閉等;
2. 手術治療:肩袖撕裂及合併存在肩峰下撞擊因素者;
3. 圍手術期治療:
(1) 防治感染;
(2) 物理療法、康復訓練;
(3) 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關節不穩定;
2.肩關節功能障礙。
肱骨近端骨折
[fracture of proximal end of humerus](S42.21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肩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2.主動或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
3.局部壓痛;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輕度移位骨折可制動;
(2)有移位的外科頸骨折可手法復位,外固定;
(3)無移位的大結節骨折可保守治療。
2.手術治療:
(1)肱骨解剖頸骨折,有移位者採用切開復位,內固定;
(2)手法復位失敗的外科頸骨折,或粉碎骨折,手法復位後不穩定者,可切開復位,內固定;
(3)移位大於0.5cm大結節骨折,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4)肱骨近端三部分以上的骨折,應手術治療,老年者,可一期行人工肱骨頭置換術。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切開復位內固定者,可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臂叢神經損傷;
(2)肩關節僵硬;
(3)骨折畸形癒合;
(4)肱骨頭缺血性壞死。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肱骨上端骨折、肱骨頭骨折、肱骨解剖頸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大結節骨折、肱骨小結節骨折。
肱骨幹骨折
[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S42.301)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上臂疼痛、腫脹、畸形;
2.局部壓痛、不能抬起;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大多數肱骨骨折可非手術治療;
(2)石膏、夾板或支具固定。
2.手術治療:
(1)出現下列情況時可手術治療:
(2)非手術治療無法達到或維持功能復位的;
(3)合併其它部位損傷,傷肢需要早期活動的;
(4)多段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5)合併有肱動脈、橈神經損傷,需要手術探查的。
3.圍手術期治療:防治感染。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神經損傷;
2.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肱骨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S42.403)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肘部瀰漫性腫脹、畸形;
2.肱骨幹骺端明顯壓痛,可有異常活動;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為首選方法:
(1)手法復位,外固定;
(2)牽引。
2.手術治療:
(1)閉合復位失敗者;
(2)有嚴重移位或復位後不穩定者;
(3)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 防治感染;
(2) 可適當給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 肱動脈損傷;
2. 肘內翻;
3. 肘關節活動障礙;
4. 前臂缺血性肌攣縮;
5. 肘部骨化性肌炎。
【提示】
肱骨髁上骨折為10歲以下兒童常見的肘部損傷。此類損傷的併發症很多,如血管神經損傷、前臂肌肉缺血性攣縮、肘關節畸形或關節功能障礙等。
肱骨遠端全骨骺分離
[fracture of lower epiphysis of humerus](S42.414)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肘部瀰漫性腫脹,或畸形;
2.肱骨幹骺端明顯壓痛,可有異常活動;
3.幼兒肘部骨骺未骨化,骨折線不能通過X線檢查直接顯示,須拍攝健側對比;
4.CT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或牽引;
2.手術治療:閉合復位失敗者或有嚴重移位,復位後不穩定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可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肱動脈損傷;
2.後期繼發肘部畸形;
3.肘關節活動障礙。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肱骨遠端骺損傷
肱骨髁間骨折
[fracture of intercondylar of humerus](S42.413)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肘部瀰漫性腫脹,肘關節活動障礙;
2.肱骨幹骺端明顯壓痛,可有異常活動;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骨折無移位者或骨折粉碎的老年人,可石膏外固定或牽引;
2.手術治療:對有移位的髁間骨折,可切開復位內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可適當給予短期外固定。
積極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肘內翻畸形;
2.肘關節功能障礙。
肱骨內上髁骨折
[fracture of internal epicondyle](S42.408)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肘部內側疼痛、腫脹;
2.明顯壓痛,可有異常活動;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非手術治療:
(1)肱骨內上髁骨折或骨骺分離,移位小,未達關節水平;
(2)採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於曲肘旋前位。手術治療:撕脫的內上髁嵌夾在內側關節間隙者;
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不癒合;
2.遲發性尺神經炎。
肱骨內髁骨折
[fracture of in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S42.415)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肘內側疼痛、腫脹;
2.局部隆起、畸形、壓痛;
3.肱骨內髁異常活動;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骨折無移位者可用石膏固定;
2.手術治療:骨折塊出現移位或明顯旋轉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肘關節功能障礙;
2.尺神經損傷。
肱骨外髁骨折
[fracture of ex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S42.40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肘部外側疼痛、腫脹;
2.局部壓痛;
3.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及異常活動;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可石膏固定;
2.手術治療:側方移位骨折,通過手法復位後出現再次移位,可手術治療;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肱骨外髁骨折手術內固定一般採用克氏針內固定,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肘外翻;
2.骨折不癒合;
3.遲發性尺神經炎。
肱骨小頭骨折
[fracture of the capitellum](S42.404)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肘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2.關節活動受限;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石膏固定;
2.手術治療:有移位的骨折,切開復位;
3.圍手術期治療:(1)防治感染;(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肱骨小頭缺血性壞死;
2.肘關節活動受限。
肘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elbow](S53.1)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肘關節腫脹,尺骨鷹嘴後突畸形,彈性固定,肘後三角變形;
2.肘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壓痛;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絕大部分肘關節脫位可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者可切開復位。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肘關節活動障礙。
尺骨鷹嘴骨折
[fracture of olecranon process of ulna](S52.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局部腫脹、壓痛;
2.肘後方可觸到凹陷部、骨折塊;
3.肘關節功能喪失;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石膏固定;
2.手術治療
(1)尺骨鷹嘴合併冠狀突骨折、側副韌帶損傷;
(2)有移位的骨折。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3)早期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肘關節活動受限;
2.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橈骨近端骨折
[fracture of proximal end of radius](S52.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肘外側疼痛,腫脹;
2.局部壓痛;
3.前臂旋轉明顯受限,且疼痛加重;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石膏固定。橈骨頸骨折,橈骨頭傾斜30°~60°者,可手法復位;
2.手術治療:
(1)橈骨頭傾斜大於60°的橈骨頸骨折,可切開復位。無需內固定。
(2)成年人的橈骨頭骨折,移位骨塊累及橈骨頭30%以上或粉碎的橈骨頭骨折,可行橈骨頭切除術。
(3)橈骨頭骨折的治療中,若合併有內側副韌帶斷裂或內上髁骨折,肘關節外翻不穩定,可行橈骨頭假體置換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骺早閉;
2.上尺橈關節半脫位。
前臂骨折
[fracture of forearm](S52.2、S52.3、S52.4)
【主要診斷依據】
1.前臂腫脹,疼痛;
2.成角畸形;
3.活動受限;
4.X線檢查明確骨折類型。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移位不明顯或穩定的骨折可以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
(1)閉合復位失敗的,或復位後不能維持者;
(2)開放性骨折;
(3)有血管神經損傷,需要手術探查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給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
2.前臂旋轉功能障礙;
3.感染。
橈骨遠端骨折
[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S52.5)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腕部腫脹、腫脹、壓痛;
2.腕關節、前臂的活動受限;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為橈骨遠端骨折的首選方法。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
2.手術治療:少數骨折復位後不穩定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給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
2.腕關節及前臂旋轉功能受限。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科雷骨折、Colles骨折、史密斯骨折、Smith骨折、反科雷骨折、巴通骨折、Barton骨折、反巴通骨折、橈骨莖突骨折。
下尺橈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distal radioulnar joint](S63.0)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下尺橈關節部腫脹,壓痛;
2.下尺橈關節鬆動,尺骨頭向背側或掌側突出;
3.X線檢查明確是否合併尺骨莖突骨折。
【基本治療原則】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舟骨骨折
[fracture of navicular(scaphoid)bone of hand](S62.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腕部鼻煙窩飽滿,壓痛;
2.腕關節的活動受限;
3.X線檢查;
4.臨床症狀明顯,但是X線檢查未見骨折者,可以通過斷層攝影、CT、MRI等檢查明確診斷,或先按照骨折處理,在傷後2、4周複查X線照片/斷層攝影/CT/MRI。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新鮮骨折多採用閉合復位,石膏管型固定;
2.手術治療:骨折不穩定或出現再次移位,或出現骨折不癒合時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給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不癒合;
2.腕關節功能障礙;
3.舟狀骨缺血性壞死;
4.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月骨骨折
[fracture of lunate(semilunar)](S62.1)
【主要診斷依據】
1.腕關節過度背伸史;
2.月骨背側腫脹、壓痛;
3.腕關節的活動受限;
4.X線檢查、斷層攝影或CT、MRI等檢查;
5.臨床症狀明顯者,可先按照骨折處理,在傷後2、4周複查X線檢查/線斷層攝影或CT或MRI。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掌、背側骨折及無移位的月骨體骨折,多採用石膏管型固定;
2.手術治療:
(1)有移位的月骨體骨折,或出現骨折不癒合者;
(2)手術方式可選擇內固定、植骨、腕關節部分融合術、月骨摘除和肌腱填塞術等。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不癒合;
2.腕關節功能障礙;
3.月骨缺血性壞死;
4.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月骨脫位
[dislocation of lunate(semilunar)](S63.0)
【主要診斷依據】
1.腕關節過度背伸外傷史;
2.腕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3.腕關節的活動受限;
4.X線檢查/斷層攝影或CT、MRI等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如合併有腕舟骨骨折,2周和4周時更換石膏,石膏固定至舟骨骨折癒合為止;
2.手術治療:
復位後腕關節不穩定者,或舟月分離或骨折移位,切開復位、韌帶修復及克氏針內固定術;月骨掌側脫位嚴重,無韌帶附著者可行月骨切除,肌腱填充術。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合併的腕骨骨折不癒合;
2.腕關節功能障礙;
3.腕關節不穩定;
4.月骨缺血性壞死;
5.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月骨周圍背側脫位、月骨掌側脫位。
手軟組織損傷
[injury of soft tissue of hand](S66.909)
【主要診斷依據】
1.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體徵和傷口探查等可確定診斷;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單純的軟組織、韌帶的挫傷或捩傷,可理療,制動及對症治療;
2.手術治療:
(1)無缺損的皮膚裂傷或切割傷:清創縫合;
(2)有缺損的皮膚損傷可游離植皮或皮瓣移植等,術後適當外固定;
(3)合併有韌帶、肌腱、血管、神經損傷的,可進行相應的修復,術後石膏外固定;
(4)手部擠壓傷和爆震傷,可能傷口很小甚至沒有傷口,但深層軟組織,特別是手內在肌損傷嚴重,必要時需要切開減張。某些壞死嚴重的,可能導致截肢的嚴重後果。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3)鄰指皮瓣、魚際皮瓣、交臂皮瓣、胸腹壁皮瓣術後2周斷蒂。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感染;
2.瘢痕攣縮;
3.手功能部分甚至全部喪失。
拇指腕掌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carpometacarpal joint of thumb](S63.0)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拇指腕掌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一般手法復位後經皮穿針固定,同時石膏外固定6周,拇指腕掌關節脫位合併拇指基底部骨折;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拇指腕掌關節半脫位;
2.創傷性關節炎。
拇指掌骨骨折
[fracture of first metacarpal bone](S62.2)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壓痛;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第一掌骨骨折多數復位容易,但是維持位置比較困難,須定期攝片複查;
2.手術治療:骨折復位後不穩定者,經皮穿針內固定或切開復位內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
2.拇指腕掌關節半脫位;
3.拇指腕掌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提示】
其他診斷名稱:第一掌骨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合併拇指腕掌關節半脫位(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
拇指掌指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of thumb](S63.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拇指掌指關節部位疼痛、腫脹、壓痛;
2.單純韌帶損傷時無明顯畸形,應力試驗陽性;
X3。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單純韌帶不完全損傷者和簡單脫位者,可給予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
(1)韌帶完全斷裂者,需手術修復。合併骨折者須內固定;
(2)拇指掌指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失敗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拇指掌指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2.拇指掌指關節鬆弛。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第Ⅰ掌指關節脫位。
腕掌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carpometacarpal joint](S63.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腕關節疼痛、腫脹、壓痛,常由於嚴重腫脹掩蓋畸形;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單純脫位,可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軟組織腫脹嚴重,無法維持位置者,可以內固定。若合併有肌腱斷裂,或骨折者可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3)石膏外固定6周。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血管、神經、肌腱損傷;
2.腕掌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掌骨骨折
[fracture of metacarpal bone](S62.3)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壓痛,畸形有時不明顯;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復位後無法維持位置及開放性骨折,可手術治療;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畸形癒合;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掌骨頭骨折、掌骨頸骨折、掌骨幹骨折、掌骨基底骨折
掌指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S63.1)
【主要診斷依據】
1.掌指關節受到過伸暴力;
2.外傷後掌指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簡單脫位,可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的脫位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功能鍛鍊。
指間關節脫位
[dislocation of interphalangeal(joint),hand](S63.1)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指間關節腫脹,畸形,功能障礙;
2.某些脫位在就診前已經復位,通過麻醉下被動活動檢查,多數可以明確診斷;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簡單脫位可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對於手法復位失敗或合併有骨折的脫位,可切開復位;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掌板攣縮;
2.鈕孔畸形;
3.側副韌帶損傷;
4.指間關節功能障礙。
指骨骨折
[fracture of finger](S62.6)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壓痛、畸形;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
2.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細小骨折可行骨塊切除;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掌指關節或指間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2.骨折畸形癒合;
3.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骨盆骨折
[fracture of pelvis](S32.2-S32.5)
【主要診斷依據】
1.高能量外力致傷史;
2.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壓痛;
3.其它體徵包括:恥骨聯合或恥骨支壓痛;骨盆前後、側方擠壓、分離試驗陽性;雙下肢不等長或旋轉畸形(下肢無損傷)、雙側恥骨結節間隙增大、有上下或前後移位;單側骶髂關節,其外形與對側不對稱;骨盆變形;
4.X線檢查;
5.CT檢查和CT影像三維重建,能夠使臨床醫生了解骨盆損傷後的整體情況,為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特別是手術方案提供幫助。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採取以搶救生命為首要目的的系列治療;
(2)骨盆骨折本身的非手術治療:臥床、手法復位、下肢骨牽引和骨盆懸吊牽引。
2.手術治療:
(1)外固定器固定:有明顯移位的不穩定骨折以及旋轉不穩定骨折或開放性骨折者;
(2)切開復位內固定;
(3)細小骨折可行骨塊切除。
3.圍手術期治療:
(1)抗休克;
(2)防治併發症:包括預防褥瘡(應用氣墊床)、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者定期膀胱衝洗)、深靜脈血栓等;
(3)防治感染;
(4)下肢骨牽引或皮牽引。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休克;
2.盆腔出血尿道損傷;
3.膀胱損傷;
4.直腸損傷;
5.神經損傷;
6.女性骨盆骨折可能合併會陰及陰道撕裂傷;
7.感染;
8.骨折畸形癒合;
9.女性骨盆骨折畸形癒合,可能導致產道狹窄;
10.腹膜後血腫。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髂骨骨折、坐骨骨折、恥骨骨折、恥骨聯合分離、骶髂關節分離。
髖臼骨折
[fracture of acetabulum](S32.4)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髖部疼痛、腫脹、髖關節主動及被動活動明顯受限;
2.合併有髖關節脫位者,下肢有髖關節後脫位或前脫位的典型表現;
3.大部分髖臼骨折依賴X線檢查;
4.CT檢查和CT影像三維重建,能夠使臨床醫生了解髖臼骨折後的整體情況,為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特別是手術方案提供幫助。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或移位很少的髖臼骨折,患側股骨髁上牽引,功能鍛鍊;
2.手術治療:有移位的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抗休克;
(2)防止臥床併發症:包括預防褥瘡(應用氣墊床)、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者定期膀胱衝洗)、深靜脈血栓等;
(3)防治感染;
(4)下肢骨牽引或皮牽引;
(5)根據情況可以使用CPM治療,防止髖關節功能障礙。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神經損傷;
2.感染;
3.骨折畸形癒合;
4.髖關節周圍骨化性肌炎;
5.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錯位型股骨頸骨折
[fracture of neck of femur](S72.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髖部疼痛,活動時明顯;
2.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3.傷肢呈外旋短縮畸形;
4.髖前方壓痛、有軸向叩擊痛;
5.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內固定;
2.人工關節置換;
3.防治感染。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2.骨折延遲癒合和不癒合。
無錯位型股骨頸骨折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髖部稍痛;
2.下肢活動無明顯受限,甚至可以站立或行走;
3.傷肢無畸形;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首選非手術治療:臥床、下肢牽引、防止旋轉;如果發生錯位,可行手術治療。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見錯位型股骨頸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72.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髖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
2.髖外側腫脹、壓痛;
3.下肢外旋和短縮畸形明顯,活動受限,有軸向叩擊痛;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者;
2.手術治療:不穩定骨折及不宜長期臥床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必要時輸血;
(3)防治臥床併發症(特別是老年人):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4)下肢骨牽引或皮牽引。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髖內翻畸形,患肢內收、短縮畸形。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股骨粗隆間骨折。
髖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合併股骨頭骨折
[dislocation of hip](S73.0)
【主要診斷依據】
1.多由強大的間接外力引起;
2.髖部疼痛,不能活動。患肢縮短;
3.按股骨頭脫位後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和中心脫位:
(1)後脫位: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觸及脫出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明顯;
(2)前脫位: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溝處腫脹,可以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大腿上段外側可有血腫,患肢可有縮短。
4.X線檢查;
5.有時需要CT檢查,了解髖臼骨折情況。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麻醉下手法復位成功後下肢皮牽引或骨牽引;
2.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失敗者和合併神經損傷者均應手術切開復位;有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者,若復位後骨折復位不良,可切開復位內固定;
(2)合併有股骨頭骨折者,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下肢骨牽引或皮牽引。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坐骨神經損傷;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3.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提示】
髖關節脫位復位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暴力,復位後應照片複查,證實復位情況,同時注意有無碎骨折片。
股骨轉子下骨折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72.2)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局部明顯疼痛、不能站立;
2.傷肢內收、短縮畸形;
3.局部腫脹、壓痛;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絕大部分股骨轉子下骨折者;
2.非手術治療:無錯位的長斜形骨折、嚴重粉碎骨折或無條件手術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如果出血較多,可補液、輸血等抗休克治療;
(3)治臥床併發症(特別是老年人):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
2.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幹骨折
[fracture of shaft of femur](S72.3)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大腿腫脹、疼痛,髖及膝關節活動障礙;
2.局部出現成角、縮短、旋轉等畸形;
3.大腿局部壓痛,反常活動;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為成人股骨幹骨折的首選方法;
2.非手術治療適用於比較穩定的股骨幹骨折和兒童股骨幹骨折等,可牽引或用石膏、支具外固定等;
3.圍手術期治療:出血量大,常需在術前、術中輸血,以防休克。加強防治感染。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及不癒合;
2.膝關節功能障礙。
股骨髁上骨折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S72.4)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局部腫脹,疼痛,皮膚瘀斑;
2.局部壓痛,畸形,反常活動;
3.如累及膕動脈可有小腿肢體缺血的表現;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股骨髁上骨折可手術內固定;
2.非手術治療:可牽引配合夾板或石膏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如果出血較多,可行補液、輸血等抗休克治療;
(3)防止臥床併發症(特別是老年人):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4)可用CPM,防止膝關節粘連。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
3.血管、神經損傷;
4.畸形癒合或不癒合;
5.膝關節功能障礙。
半月板損傷
[tear of meniscus](S83.2)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史。膝關節突然疼痛,繼而腫脹。急性期症狀消退後,反覆間歇性膝關節疼痛交鎖、彈響、打軟腿等症狀;
2.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間隙壓痛,Mc Murray徵陽性、旋轉擠壓或過伸試驗陽性;
3.常用輔助檢查:膝關節造影、MRI可輔助診斷;
4.X線檢查可除外其它疾病。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急性期可相對制動,物理治療等,如果出現交鎖,可採用手法解鎖,必要時皮牽引解鎖;
2.手術治療;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可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2.膝關節積血;
3.感染;
4.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
膝關節韌帶損傷
[sprain of ligaments of knee](S83.5、S83.6)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史,膝關節突然疼痛,繼而腫脹;
2.側副韌帶損傷者可有損傷側壓痛;
3.不同韌帶損傷可分別出現側方擠壓分離試驗、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軸移試驗等特殊檢查陽性;
4.常用輔助檢查:X線檢或膝關節造影、MRI。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側副韌帶損傷,急性期可制動、物理、治療;
2.手術治療:可採用直視或關節鏡下韌帶修補、重建、移植、撕脫骨折內固定等;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2.膝關節不穩定;
3.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4.膝關節積血。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前交叉韌帶損傷、前十字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損傷、後十字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外側副韌帶損傷、脛骨髁間棘骨折。
股骨髁骨折
[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S72.4)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膝部明顯腫脹;
2.可有膝關節畸形;觸痛,可感到骨擦音;浮髕試驗陽性;
3.如合併周圍神經血管損傷,可出現遠端肢體的相應體徵;
4.X線檢查明確骨折類型。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對於無移位骨折,可採用石膏外固定方式治療。如張力大,可抽出膝關節積血;
2.手術治療:股骨髁骨折治療的關鍵是重建膝關節結構,對有移位的骨折常需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可用CPM,防止膝關節粘連。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脂肪栓塞;
2.血管、神經損傷;
3.畸形癒合或不癒合;
4.膝關節功能障礙。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股骨髁間骨折。
髕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patella](S82.0)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髕前腫脹,壓痛,有時可觸及髕骨分離;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無移位骨折,可石膏外固定有移位骨折能夠手法復位者,可以外固定器固定;
2.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無法維持解剖復位者,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於粉碎骨折,無法內固定者,可行髕骨部分或全部切除術;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畸形癒合;
2.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髕骨脫位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S83.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膝關節疼痛、無力、活動障礙;
2.髕骨內側明顯腫脹、壓痛,有瘀斑;
3.膝關節穿刺可抽出血性積液;
4.麻醉下屈膝時髕骨向外側移位;
5.X線檢查明確髕骨位置並協助發現髕骨內側緣撕脫骨折。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後,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可手術修復撕裂的膝內側結構;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止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復發性髕骨脫位;
2.膝關節內游離體。
脛骨平臺骨折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82.108)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膝關節腫脹,壓痛,膝關節活動受限;
2.受傷局部可見皮下淤血;
3.骨折嚴重時可出現膝關節畸形;
4.X線檢查明確骨折類型;
5.CT或MRI可以幫助醫生詳細了解骨折移位情況,確定治療方案。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適用於單純劈裂骨折而無明顯移位者。休息、抬高患肢、石膏固定等對症治療;
(2)有移位骨折能夠手法復位並能夠維持位置者。
2.手術治療:骨折有移位並影響關節面完整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必要時輸血;
(3)可早期功能鍛鍊或應用CPM,防止膝關節功能障礙。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膝關節不穩;
2.膝關節僵硬,活動受限;
3.骨筋膜間室症候群;
4.創傷性骨關節炎。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脛骨髁骨折
脛腓骨骨折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S82.2)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小腿疼痛、腫脹,壓痛。骨折嚴重時可出現小腿畸形和異常活動;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對於無移位骨折,可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骨折能夠手法復位並維持位置者,可復位後石膏外固定;
(3)其它情況也可牽引和外固定。
2.手術治療:
(1)內固定:內固定器材有鋼板、螺絲釘、(帶鎖)髓內針、Ender髓內釘、矩形髓內釘、Lottes髓內釘等;
(2)外固定:合併有嚴重軟組織損傷者或不願接受2次手術取出內固定裝置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功能鍛鍊或應用CPM,防止關節功能障礙。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腓總神經損傷;
2.開放骨折合併感染;
3.畸形癒合;
4.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5.關節功能障礙和創傷性關節炎;
6.爪狀趾畸形;
7.骨筋膜間室症候群。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脛骨骨折、腓骨骨折、脛腓骨骨折。
跟腱斷裂
[Achilles tendon rupture](S86.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跟腱局部疼痛、腫脹、小腿無力,行走困難;
2.患側踝關節蹠屈活動減少或完全消失;
3.提踵試驗:患足不能提踵或較健側力弱;
4.X線檢查顯示跟腱陰影不連續或陰影模糊。跟腱上脂肪墊三角形陰影邊緣模糊,有時可見跟腱鈣化或跟骨撕脫骨折片。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閉合性部分跟腱斷裂在踝關節懸垂鬆弛位用石膏靴固定後功能鍛鍊;
2.手術治療:開放性跟腱斷裂和完全性跟腱斷裂需手術修復跟腱;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術後石膏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腓腸肌萎縮、短縮或無力。
踝關節韌帶損傷
[sprain of ligaments at ankle](S93.4)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踝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2.踝關節活動受限;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可外固定;
2.手術治療:韌帶完全損傷者可手術修補;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踝關節功能障礙和創傷性關節炎;
2.踝關節不穩定。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踝關節扭傷、外踝韌帶損傷、前距腓韌帶損傷、跟腓韌帶損傷、後距腓韌帶損傷、三角韌帶損傷。
踝關節骨折
[fracture of ankle](S82.8)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踝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2.骨折嚴重或合併踝關節脫位時可出現踝部畸形和異常活動;
3.踝關節活動受限;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對於無移位的骨折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骨折能夠手法復位並維持位置者,可以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閉合復位失敗、垂直壓縮型骨折、踝部骨折伴韌帶損傷和開放性骨折脫位;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可早期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開放骨折合併感染;
2.畸形癒合;
3.踝關節功能障礙和創傷性關節炎。
【提示】
其它診斷名稱:外踝骨折、內踝骨折、後踝骨折、雙踝骨折、三踝骨折。
距骨骨折
[fracture of talus](S92.1)
【主要診斷依據】
1.外傷後踝部疼痛、腫脹,壓痛。如果有距骨脫位,則可見明顯畸形;
2.X線或CT檢查可明確骨折和脫位的情況;
3.CT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距骨骨折的詳細情況。
【基本治療原則】
1.無移位的距骨骨折,可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的距骨頭骨折,如果骨折塊小,無關節不穩定時,可以切除骨塊;如果影響關節穩定,需要內固定;如果無法復位固定,可行距舟關節融合術;
3.距骨頸骨折無移位或合併半脫位時,可以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4.合併脫位的距骨頸骨折,往往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必要時植骨;
5.距骨體骨折,小塊骨折可外固定或手術切除,大塊骨折則需要內固定。粉碎骨折可能需要切除距骨體,行關節融合術;
6.距骨脫位可手法復位,外固定;如果閉合復位失敗,則需要切開復位;
7.有學者主張開放性完全距骨脫位,需要行脛跟融合;
8.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傷口皮膚壞死、感染;
2.血管、神經損傷;
3.肌腱損傷;
4.距骨缺血性壞死;
5.距骨周圍創傷性關節炎;
6.距骨骨髓炎;
7.骨折畸形癒合。
跟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m](S92.0)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跟部疼痛、腫脹,壓痛;
2.X線或CT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功能療法:適用於骨折無移位或移位很小的骨折,或高齡、功能要求低及由於併發症不宜手術治療的病人;
2.閉合復位:包括手法復位和撬撥復位,石膏外固定;
3.切開復位:使用鋼板螺絲釘內固定;
4.關節融合術:對於粉碎骨折,難於復位固定且對功能要求較高的病人,可以使用距下關節融合。
5.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3)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傷口皮膚壞死、感染;
2.神經炎、神經瘤;
3.腓骨肌腱脫位、肌腱炎;
4.距下關節和跟骰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5.跟痛;
6.骨折畸形癒合。
中跗關節損傷
[dislocation of tarsal joints](S93.303)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患足疼痛、腫脹;
2.足負重後疼痛加重;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6周;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或開放性損傷,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創傷性關節炎;
2.中跗關節僵硬。
蹠跗關節脫位及骨折脫位
[dislocation of tarsometatarsal joint](S93.304)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患足疼痛、腫脹;
2.足負重後疼痛加重;
3.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或開放性損傷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畸形癒合;
2.感染;
3.蹠跗關節疼痛;
4.足弓消失。
【提示】
蹠跗關節位於前、中足交界處,又稱為Lisfranc關節,該部位的損傷又稱為Lisfranc損傷,多數為重物砸傷或車輪碾壓導致。
蹠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metatarsal](S92.301)
【主要診斷依據】
1.多數由於直接暴力,特別是重物砸壓及車輪碾壓導致;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蹠骨骨折: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的蹠骨骨折: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或閉合穿針內固定;
2.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失敗或開放性骨折者;
3.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
(2)石膏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不癒合或延遲癒合;
2.足背皮膚壞死;
3.血管、神經、肌腱損傷;
4.感染。
趾骨骨折
[fracture of toe](S92.5)
【主要診斷依據】
1.多數由於直接暴力,特別是重物砸壓及車輪碾壓導致;
2.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趾骨骨折手法復位後與鄰趾固定即可;
2.末節趾骨骨折可清除甲下血腫,必要時拔甲;
3.嚴重的開放性趾骨骨折,不必過分追求保留足趾;
4.圍手術期治療:
(1)防治感染;
(2)適當外固定。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骨折不癒合或延遲癒合;
2.截趾;
3.感染。
創傷性肢(指)體離斷
[traumatic amputation]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肢(指)體離斷或僅有少量軟組織連接;
2.肢(指)體嚴重的碾壓傷或壓砸傷等,導致肢(指)體皮膚、肌肉、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嚴重損傷,骨骼粉碎或缺損;
3.肢(指)體遠端血運及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4.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可截肢或斷肢(斷指)再植手術;
2.某些難以判斷的外傷,可一期進行斷肢再植,觀察數日後決定是否行截肢(指)手術;
3.必要時行血管、神經移植術;
4.斷肢(斷指)移植術中,必須首先進行骨折內固定;
5.圍手術期治療:
(1)嚴重損傷可能導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有時需要輸血、補液等抗休克治療;
(2)防治感染;
(3)斷肢(斷指)再植或血管移植術後,給予擴血管、抗凝、肢體保溫等治療;
(4)可高壓氧治療;
(5)適當外固定;
(6)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傷口感染;
2.肢(指)體壞死;
3.肢(指)體功能障礙;
4.神經損傷後導致肢(指)體遠端功能喪失、皮膚潰瘍等;
5.截肢(指)後殘端感染、潰瘍、幻肢(指)痛。
肌腱及肌肉損傷
[injury to muscles and tendons]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壓痛;
2.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3.如果是開放性損傷,可出現出血,傷口內可見損傷的肌肉或肌腱;
4.嚴重損傷往往需要探查傷口之後方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閉合性肌肉或肌腱不完全損傷,如挫傷等,可以採用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活血化瘀藥物、理療等,必要時可給予外固定、牽引等;
2.手術治療:可以採用肌肉縫合,肌腱吻合、血腫清除等手術;
3.傷口汙染嚴重,或其它條件不適宜一期修復者,肌腱損傷可進行二期修復;
4.肌肉或肌腱缺損嚴重者,必要時一期或二期行肌肉移位或肌腱移植手術;
5.圍手術期治療:
(1)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可能導致患者失血性休克,須輸血、補液等抗休克治療;
(2)防治感染;
(3)適當外固定;
(4)功能鍛鍊。
【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1.傷口感染;
2.血管、神經損傷;
3.肌肉、肌腱粘連。
【提示】
診斷名稱應包括解剖部位及肌肉肌腱名稱的描述,如:示指屈指深肌腱斷裂。
周圍血管損傷
【主要診斷依據】
1.局部大出血或搏動性血腫;
2.出血遠端肢體缺血表現: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蒼白和肢冷、運動和感覺障礙等;
3.低血壓及休克;
4.動脈損傷的常見部位:
(1)上臂——肱動、靜脈損傷;
(2)前臂——橈和尺動、靜損傷;
(3)手部——掌深弓和掌淺弓動、靜損傷;
(4)大腿——股動、靜損傷;
(5)膕部——膕動、靜損傷;
(6)小腿——脛後或脛前動、靜損傷;
(7)足部——足背或足底弓動、靜損傷。
可行血管造影。
【基本治療原則】
1.急症處理:緊急止血、輸血補液、抗休克;傷部固定、制動;
2.保守治療:僅限於閉合傷疑有血管痙攣者。應用神經節阻滯,血管解痙劑等;
3.手術治療 :探查術及修復術,有時需截肢。
【常見合併症和後遺症】
1.受傷肢體腫脹,甚至壞死;
2.筋膜間隙症候群:
(1)前臂骨筋膜室症候群(Volkmenn氏症候群、Volkmenn肌攣縮):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後,骨折近端壓迫或刺破弓動脈,加之局部組織嚴重腫脹影響遠端肢體(前臂)肢體血液循環,可影響前臂和手的功能;
(2)小腿骨筋膜室症候群:脛骨上1/3骨折可傷及脛後動脈,導致下肢嚴重循環障礙甚至壞死。
3.假性動脈瘤;
4.動靜脈瘻。
周圍神經損傷
【主要診斷依據】
1.受損神經相應部位的神經功能障礙:
(1)臂叢神經損傷:肩外展和屈肘功能障礙;或手指不能伸屈甚至整個上肢呈軟癱狀態;
(2)正中神經損傷:拇指對掌功能障礙和手部撓側半感覺障礙,及示、中指遠節感覺消失。或前臂肌麻痺及拇、示、中指屈曲功能障礙;
(3)尺神經損傷:環、小指爪形手畸形、手指內收、外展障礙、Froment氏徵及手部尺側半和尺側一個手指半手指感覺障礙,其中小指感覺消失。另有伴環、小指末節屈曲功能障礙;
(4)撓神經損傷:垂腕。伸腕、伸拇、伸指、及前臂旋後功能障礙和撓側三個半手指背麵皮膚特別是虎口部皮膚麻木;
(5)股神經損傷:膝關節伸直障礙。股前及小腿內側感覺障礙;
(6)坐骨神經損傷:膝關節不能屈曲、踝關節和足趾不能運動,足下垂;小腿後外側及足部感覺消失;
(7)神經損傷:足蹠屈、內收、內翻、足趾蹠屈、外展和內收障礙;小腿後側、足背和足跟外側及足底感覺障礙;
(8)腓總神經損傷:足呈內翻下垂畸形。不能伸趾和伸坶;小腿前外側和足背前側及內側感覺障礙。
2.除常規檢查外,需反覆神經電生理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病人和觀察期間病人,常規使用神經營養藥物、抗感染藥物等。功能鍛鍊。觀察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
2.多需手術治療。如減壓、松解、縫合或吻合等手術。有時需行神經移位術、肌腱轉位術等。
本文內容來自網際網路,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