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現代保健報訊 (記者 劉穎豔) 上周做完股骨頭壞死髖關節人工置換術,馬上就要出院的張阿姨開心地說,「術後第二天就能自己下床上衛生間了,再不用臥床一個月了。這手術做得太值得!太感謝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外科骨壞死和關節重建中心郝陽泉主任!」
66歲的張阿姨去年5月突然發現走路時兩側髖部疼痛,吃藥緩解,後來漸漸發展到疼得無法走路,需要拄拐杖。坐下去後就很難站起來,站著就很難自己坐下去,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到醫院診斷為股骨頭壞死。這如晴天霹靂,以往坐飛機、高鐵,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玩的張阿姨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曾經幸福美滿的生活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老伴也急得耳朵都快聽不見了。家人四處打聽,終於得知西安市紅會醫院郝陽泉主任醫術精湛,慕名前往。
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外科骨壞死和關節重建中心郝陽泉主任接診後,細心檢查設計手術方案,根據患者病情,5月初,為其右腿做了傳統的後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效果很好,如今右腿已經完全不疼了。但是術後臥床躺在床上一個月不能活動,無法上廁所的經歷,還是一直讓張阿姨心有餘悸。9月10日,為張阿姨的左腿採用最新的直接前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自己去上衛生間,蹲馬桶,翻身時不用腿部之間夾枕頭,5天就出院——恢復之快,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簡直難以置信!兩次手術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讓她深刻體會到新技術的先進,她說自己是明顯的受益者,之前還擔心術後需找人陪護,現在發現擔心是完全多餘的。「做這個手術值得!」馬上又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了,又能飛到廈門的新家去住了,張阿姨興奮不已。
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外科骨壞死和關節重建中心郝陽泉主任介紹,傳統的後外側入路髖關節置換手術,優點是暴露視野廣泛,可以對髖臼和股骨側都做到充分的暴露,方便做高難的髖關節置換。是所有關節外科醫生最熟悉的手術入路,手術時間短,切皮到縫合只需一個小時。缺點是切斷髖關節的外神肌群,術後癒合需要一個半月左右。患者得住院1~2周,術後護理複雜,要求患者完全臥床,患者雙下肢不能隨意活動,平躺時需要將U型枕夾在兩腿中間防止內收,穿丁字鞋防止外旋,不能坐直,不能坐低凳子,不能坐馬桶,否則就容易出現髖關節脫位。
採用的最新的直接前外側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優點是不破壞肌肉的整體性,未損傷肌肉,從肌間隙進入,不切斷一根肌肉,創傷面小,是真正的微創手術。術後恢復快,基本沒有運動受限的動作,可以防止人工關節置換在術後脫位的概率,甚至可以做到不脫位,有效地避免了術後最高發的併發症:脫位的風險。術後康複比常規關節置換手術更早、更快,減少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也大大減少家屬的陪護工作量。在術後恢復中,病人的姿勢不受限制,術後第二天可以下床,坐直,坐低凳子,可以蹲馬桶坐便,護理簡單方便。老年痴呆,癲癇等依從性很差的患者,一旦發病可以導致脫位,因此髖關節置換DAA入路也非常適合有精神異常、老年痴呆、肌肉力量較差等不能好好配合手術的病人。
直接前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最早是在國外開展,近年來,在國內漸漸興起。關節置換術這種類似珠穆朗瑪峰高度的頂尖難度技術,難度大,對關節外科醫生的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用專業醫生的話來說「學習曲線比較長」,因此只有少數醫生才可以做到手術的成熟完美。目前,我國僅有1%的關節外科醫生在嘗試進行直接前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郝陽泉主任勇於挑戰新技術新高度,通過刻苦學習,大量的模擬操作實踐,在陝西省內率先開展直接前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均取得滿意效果。西安市紅會醫院每年三千餘例全髖關節置換術,80%的患者都可以採用這種新型術式。目前成功採用微創前路術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年齡最大是85歲。一分善行義舉,往往引發漣漪般的效應。郝陽泉主任曾經為一位全科醫生應用前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後僅僅一個月後,全科醫生就恢復正常可以上班了,醫生很感激郝主任。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全科醫生的老年患者們也紛紛說,「感謝郝主任及時把我們的家庭醫生送回來……」這是醫生最欣慰、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患者減輕痛苦的同時,護理陪護量大大減輕, 陪護難度小,和傳統術式的醫療費用一樣,但家屬的陪護費用開支大大減少,能夠帶來醫生、護士、患者、家屬多方面多贏的效果,就是值得大力推廣的技術。深耕臨床,更引領學術前沿的郝陽泉主任在繁忙的門診、手術之餘,近期計劃開展學習培訓班,大力推廣直接前入路(DAA)全髖關節置換術,手把手培訓基層醫生規範操作,讓優質醫療下沉,讓更多患者受益。
據了解,股骨頭壞死發病人數並不少見,大量飲酒、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應用激素,可以導致股骨頭壞死。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期,臨床多採用階梯型針對性治療,如藥物保守治療,保髖治療,微創髓心減壓術,減壓移植,對晚期嚴重影響生活的終末期關節病變適用關節置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退變性髖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終末期病變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術之一。它是用人工髖關節置換部分或全部髖關節骨組織以重建關節結構和運動功能的一種修復重建手術,其目的是消除關節疼痛,矯正肢體畸形,重建一個穩定、靈活和無痛的髖關節,恢復和改善關節形態結構和運動功能。
伴隨著老齡、功能退化而來的髖部疾病越來越多。2018年,我國全髖關節置換術約38萬臺,2019年將接近44萬臺。歌星劉歡就曾做過股骨頭置換手術。面對如此大量的髖關節置換術,創新、優化、改進手術方式,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是關節外科醫生不斷的追求目標。
原標題:《西安市紅會醫院開展直接前入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 讓股骨頭壞死患者走上快速康復之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