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洗完澡後,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拿棉花棒掏耳屎,但又擔心會傷害耳道或耳膜,到底該不該掏耳朵呢?
耳垢若不清理,會自動出來嗎?
耳垢是耳道內的分泌物,內含油脂與防菌的酵素,能保護耳道的皮膚。耳垢的分泌腺集中在耳道入口附近,因此耳垢通常積聚於耳道外圍 。
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潔,因為外耳道有神奇的自動清潔的功能,耳垢自清功能有點類似輸送帶理論,耳朵為了避免在有限的空間內,堆積過多的碎屑,影響聽力功能,於是便發展出一套自清功能,讓耳垢可以朝單方向,往外慢慢輸送出去。
那麼耳垢是如何被輸送出去的?死去的老舊角質層被新生的角質細胞取代,於是死去的角質便逐漸被推出來;加上人在咀嚼食物時,下顎關節運動時,也會在外耳道形成一股往外擠推的力量,兩種力量雙管齊下,讓耳垢慢慢被推出去。
由此可見,外耳道已有一套精密的自清作用,一般人實在不需要多此一舉幹擾耳垢自有的旅程,否則可能會因為清潔不當,妨礙耳道自清功能,造成耳道感染或耳膜的傷害。
方法正確,偶爾掏耳朵無大礙
不管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想自行清耳垢,耳垢有自清的功能,一般不需要特別清理,但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話,專家建議儘量使用柔軟的器具清除;此外,不建議自己動手清,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並要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而且要避免與別人共用器具。
另外,以不碰觸到外耳道皮膚為主,也就是說,清耳垢時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傷及耳道皮膚,最好是用夾子夾出來。
此外,若耳垢已經變硬,不好清潔時,則可以適時地使用礦物油、嬰兒油、耳滴劑等,有助耳垢的軟化,方便使用器具移除耳垢。
經常挖耳垢有什麼危害?
1.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耳垢是耳朵的自然屏障層,有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若經常將耳垢清乾淨,會讓耳道經常暴露在潮溼、細菌、黴菌的環境下,容易引起耳道的感染。
2.耳道受傷感染:使用工具刮除耳垢時,若力道過於用力,或者不小心因外力碰撞,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道受傷或耳膜受損的狀況。
3.將耳垢推向更深處:若使用錯誤方式挖除耳垢(如:棉花棒、手指頭等),都可能將耳垢推向耳道深部,導致耳垢堆積,反而更不易排出。
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清耳垢?
當耳垢到達耳道口時,通常會變幹、變薄並掉出來,且通常不會被人類注意到。這個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比如,長期戴耳塞式耳機、助聽器或耳塞都可能影響耳垢的規律性排出。耳垢太多、太幹或太黏都會導致耳垢堆積。
當多餘的耳垢變硬或被擠回耳道下方時,可能會導致耳塞。耳垢堆積的症狀包括感到耳塞、耳癢、眩暈、耳疼、耳鳴(耳內持續鳴響)或咳嗽。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的數據,兒童的耳塞發病率約為10%,健康成人的耳塞發病率約為5%,而養老院中的老人耳塞發病率高達57%。
日常生活中,有兩類人需要及時清除耳垢:
1、一些先天油耳體質的人,會分泌一種不容易排出、蓄積在耳朵裡的油性耳垢,比較會造成耳道阻塞發癢,影響聽力,需找及時清除。
2、有些耳垢栓塞時間過久,耳垢已然相當硬,一般醫師會使用軟化耳垢的溶劑,如:嬰兒油、礦物油、耳滴劑等,使耳垢軟化後,再予以清除。
小結:耳垢可以自行排出,不需要經常清理,如果耳垢過多,偶爾清理無大礙,但手法要輕柔。對於,少數容易發生耳垢填塞的人,請定期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服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