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當地時間14日,巴西生物醫學科研機構——克魯茲基金會——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6種今年2月至4月間在巴西傳播的新冠病毒毒株,證明早在巴西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前一個月,新冠病毒已經在巴西流行。
克魯茲基金會的科學家在對巴西境內9個州的新冠肺炎患者處收集的95個完整的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了序列數據研究,發現了新冠病毒A2、B1、B1.1、B1.2、B2.2和B6等6種毒株。科學家認為,受一種「類型」毒株感染的患者不一定會受到其他毒株的再次傳染。這可能為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提供參考。專家稱,病毒在傳染過程中會發生變異,但本質上來說,不同病毒毒株各自維持其主要特徵。
巴西科學家認為,目前巴西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屬於「歐洲版本」,而且在今年2月2日以前已經從歐洲被帶到了巴西。這比巴西2月26日確診第1例新冠肺炎病例提前了近一個月。
克魯茲基金會的這一研究成果目前還有待其他國家相關機構的檢測印證。
此前,巴西聖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專家組宣布,他們在對巴西聖卡塔琳娜州首府弗洛裡亞諾波利斯市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期間的下水道水樣分析中發現,去年11月份的下水道水樣中存在新冠病毒。這比巴西政府宣布的今年2月底出現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早了三個月。(總臺記者 湯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