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女孩橈骨頭半脫位 竟是媽媽經常牽手惹的禍

2020-11-17 騰訊大渝網

很多家長帶孩子出門時,喜歡牽著他們,一是為了安全,此外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當握著孩子柔軟的小手時,也潛藏著一種危險。專家表示,兒童的橈骨頭髮育尚不完全,如果家長經常牽著,很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

最近,張女士2歲的女兒因為橈骨頭半脫位被送進了醫院,病因竟然是她經常和女兒「牽手」所致。據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骨科蔡文全醫生介紹,臨床上孩子被家人「牽手」導致橈骨頭半脫位的病例很常見。肘關節是由尺骨和橈骨的上端和肱骨的下端構成的,橈骨頭被周圍的滑膜和環狀韌帶包裹固定,防止橈骨頭脫離它應該在的位置。由於兒童的橈骨頭髮育尚不完全,環狀韌帶薄弱,因而很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尤以5歲以下兒童最為常見。

蔡醫生表示,寶寶的手或上肢突然受到牽拉時,手臂上的橈骨頭就會被拉離它原本的位置,這時周圍組織就會很容易「跑」進去擠佔橈骨頭的地方,妨礙它回到原位,這樣就發生了橈骨頭半脫位。一般而言,以下這些動作都有可能引發橈骨頭半脫位:抓住寶寶的手以避免他摔倒;抓住寶寶的手或手腕試圖拉起寶寶;抓住寶寶的手,讓寶寶把手套進上衣的袖子裡;拉著寶寶的手或手腕來回擺動(「人肉鞦韆」或「人肉鐘擺」);猛拉一下寶寶的胳膊,使他走得更快等。

那麼,家長們要怎麼發現寶寶可能出現了「橈骨頭半脫位」呢?蔡醫生總結出以下表現:

寶寶大哭呼痛: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寶寶會在瞬間大哭,大一點的孩子會告訴家長「整隻手臂」都痛。

拒絕觸碰:為了緩解疼痛,寶寶會儘可能不動受傷的那隻手,也會拒絕其他人觸碰。

彎曲患肢:寶寶會讓受傷的胳膊呈半屈狀態。一般不會出現腫脹。

當寶寶出現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時候該怎麼辦?

蔡醫生建議,應該就近求助骨科醫生。一般而言,橈骨頭半脫位的診斷並不困難,有明確的牽拉損傷史,孩子手肘部位疼痛、哭鬧、受傷的一側無法抬舉或取物、橈骨頭處有壓痛等即可診斷。一般情況下橈骨頭半脫位無需手術,只需手法復位即可。復位成功數分鐘後,孩子疼痛就會得到緩解,停止哭鬧,患側也可以做抬手、摸耳朵、舉高等動作。家長需注意,復位手法簡單但也很專業,不建議家長自行為孩子復位,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或延誤病情。復位後一般不需固定。但是,要告誡家長不可再暴力牽拉,以免再次發生橈骨頭脫位。

上遊新聞記者 黎靜 實習生 王堂婷

相關焦點

  •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簡單了解一下
    每次骨科門診或值班,總有機會碰到小孩子父母慌慌張張地跑來向醫生求助,說就輕輕拉了下小孩子的手,就又哭又鬧的,手也不敢動了,是不是出什麼大事情了,情緒異常焦慮;碰到這事情不要緊張,如果患兒不敢用患肢拿東西,不願意舉起或者活動患肢,有可能發生了橈骨頭半脫位,找專業骨科醫生幫忙就對了。什麼是橈骨頭半脫位?
  • 8歲女孩來月經 竟是性早熟惹的禍
    8歲女孩來月經 竟是性早熟惹的禍 2020-12-04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牽拉寶寶胳膊要小心,避免橈骨頭半脫位
    經骨科醫生詢問、檢查,診斷為「橈骨頭半脫位」。醫生在小寶貝的胳膊上做了一個簡單的復位動作,很快就恢復了正常活動,所以拉小兒胳膊一定要小心。橈骨頭半脫位,又稱「橈骨小頭半脫位」,俗稱「牽拉肘」。該病多因突然過度牽拉小兒手臂所致。自覺肘彎的外側部疼痛,有時疼痛可放射至腕部。
  • 學術探討 | 1例少見的成人橈骨頭半脫位
    橈骨頭半脫位多見於1~4歲兒童,多由牽拉傷所致,又稱「牽拉肘」「保姆肘」。成人橈骨頭半脫位臨床較為少見,屬於中醫學「骨錯縫」範疇。
  • 父母為寶寶穿衣不注意 致其橈骨頭半脫位哭鬧不止
    三歲寶寶白天玩得好好的,可到了夜間為啥哭鬧不止?情急之下,父母只好將寶寶緊急抱至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橈骨頭半脫位。追其原因,罪魁禍首竟然是大人——家長猛然拽拉或給寶寶穿衣服時不注意所致。上周日晚上10點多,一對夫婦抱著小男孩急匆匆走進市三院急診科。
  •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的診斷與治療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的診斷與治療
  • 橈骨小頭半脫位的診斷及治療!
    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見。常見幼兒翻身時上臂被壓在軀幹下導致受傷或大人領小兒上臺階牽拉胳膊時出現。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
  • 當寶寶發生橈骨頭半脫位,看我如何冷靜面對
    晚上睡覺,寶寶老是忘了胳膊疼,一翻身就是半天哼唧,這樣也不舒服,那樣也不舒服,我抱著他半宿,儘量不碰到他胳膊,心裡想著早上還是不好就不去淮安,帶寶寶去醫院看看,另一邊不停的用手機查資料。差不多到凌晨1點左右,我終於看到一個感覺跟寶寶差不多情況的病例了――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然後我就根據資料摸寶寶的胳膊,看到底是哪裡疼,果然在摸到手肘的時候,寶寶不停的往後縮,可一用勁就疼又哭,到這裡的時候,我就差不多確定了。
  • 家長注意了,別因為你的粗心,讓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
    其實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指橈骨頭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蹺關節內,成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
  • 5歲女孩賞花後視力下降?竟是花粉惹的禍
    15日,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從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一名5歲女孩在油菜花裡玩耍,回家後出現眼睛不舒服症狀,視力竟然降到0.4。隨後,父母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原來,竟是花粉惹的禍!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一科副主任醫師沈沛陽博士介紹,小女孩的眼睛患上「花粉症」,表現為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是眼科最常見疾病之一,特別好發於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它是結膜黏膜組織接觸到過敏原後出現的眼結膜炎症。除了花粉,空氣中的塵蟎、動物毛髮都可能引起過敏性結膜炎。
  • 寶媽給孩子穿棉衣後哭鬧不止,檢查竟是橈骨小頭半脫位
    急診科主任黃敏檢查後發現,孩子的左臂下垂、疼痛、不能彎曲和上抬,詢問病情後,初步判斷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稱為「牽拉肘」。隨後,黃主任對孩子進行了手法復位,短短數秒鐘,寶寶的手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橈骨小頭半脫位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0-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
  • 8歲女孩胸部發育來例假,竟是媽媽一片好心惹的禍
    作者:寶寶知道 銘熙麻麻近日,重慶市的一位媽媽顧女士坐不住了,因為她年僅8歲的女孩童童胸部竟然開始發育,甚至來了例假……前幾天,她將女兒童童帶到醫院內分泌科就診,醫生的說法令她後悔不已:都是亂補惹的禍!顧女士說,一年前,聽說蜂膠是高級補品,長期服用可以提升身體素質,還長個兒,她就買了很多給女兒服用。
  • 牽拉肘、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你知道嗎?
    經過這件事,我感覺有必要普及一下關於橈骨頭半脫位的知識,因為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處理,遇到之後就不慌了。  橈骨小頭半脫位稱呼比較多,通常叫牽拉肘,也稱保姆肘等,我們老家稱活胳膊,意思是一拉胳膊就脫位了。該病5歲以下最常見,1至3歲是發病高峰。
  • 2歲女孩胸部發育,檢查是「性早熟」,醫生:都是這個食物惹的禍
    導讀:2歲女孩胸部發育,檢查發現「性早熟」,醫生說:都是這個食物惹的禍涵涵今年2歲,最近媽媽發現涵涵的胸部已經發育了,擔心孩子「性早熟」,於是就帶涵涵去醫院檢查。醫生檢查後發現,涵涵胸部確實發育了,又看了一下化驗結果,孩子發育的有些快,檢查確定是「性早熟」。
  • 5歲女孩要跳樓竟是腦炎惹的禍 昏迷23天奇蹟甦醒
    5歲女孩要跳樓竟是腦炎惹的禍 昏迷23天奇蹟甦醒 2017-02-17 15:33:00來源:央廣網
  • 亭亭玉立的15歲姑娘出現了斑禿!竟是這個惹的禍……
    15歲的女孩蘭蘭(化名)出落得亭亭玉立,最近卻一直因為一件影響顏值的事情而煩惱 媽媽王女士用了各種土辦法,就是不見好轉。記者從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皮膚科了解到,青少年脫髮的現象並不在少數,可能與情緒、生活作息有關。 女兒的頭髮比爸爸還少 這個暑假對於蘭蘭一家來說,非常糟心。
  • 孕期腰酸背痛 竟是姿勢惹的禍
    >孕期腰酸背痛 竟是姿勢惹的禍2016-12-01 11:00: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孕期腰酸背痛竟是姿勢惹的禍。  孕期腰酸背痛,聽說很正常?  @西西媽:你們有這樣嗎?寶媽們你們也經常腰酸背痛嗎?╮(╯▽╰)╭甚是難受啊。是不是以後會越來越厲害呢?可有人說聽說很正常,是這樣嗎?
  • 橈骨小頭半脫位解剖上有疑義,可能是環狀韌帶嵌入肱橈骨關節間隙
    15天初生嬰兒,但以1-4歲兒童佔絕大多數,偶見於少年及成人橈骨小頭半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年齡:兒童肘部最常見損傷為橈骨頭半脫位,佔兒童肘部損傷45.4%,發病高峰期1-3歲,偶見於學齡前兒童,多見於5歲以下的小兒,由於橈骨頭未發育好,橈骨頸部的環狀韌帶只是一片薄弱的纖維膜。一旦小兒的前臂被提拉,橈骨頭即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橈關節內,通常稱為牽拉肘,也有稱之為牽拉性橈骨頭半脫位、上尺橈關節環狀韌帶半脫位等。
  • 淺談「達拉肘」、「節日肘」——橈骨小頭半脫位
    這與脫位的損傷機制、損傷原因有關。一、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損傷機制。橈骨小頭髮育不完全,橈骨頭、頸一樣粗細,受外力時環狀韌帶易從橈骨頸脫出,嵌於橈骨小頭處,妨礙其復位。故主要發生於1至4歲的橈骨小頭沒發育好的小兒,5歲後很少見,幾乎沒有。二、橈骨小頭半脫位常見損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