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2歲的章潔明奶奶穿戴整齊,完全不用家人攙扶,自己一步一步走出病房,正式出院。你完全想不到,章奶奶此前因右股骨頸骨折而緊急入院治療。92歲的她,為自己做了一個「任性」的決定——換掉髖關節。旁邊病人和家屬,都對章奶奶豎起大拇指:「這麼大年紀,真難得。」
這也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接診的又一例高齡換關節老人。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當下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追求高質量晚年生活,換關節的高齡老人逐年增多。
摔了一跤 92歲老人股骨斷了
章潔明奶奶,杭州人,今年92歲,平時生活在餘杭某護理院。比起同年齡老人,章奶奶身體還蠻好的。最關鍵是,老人家心態很好,空閒時,在社區老年大學教詩詞欣賞,「我媽是復旦大學畢業的,最喜歡寫書法,畫國畫,思想蠻開明的。」章奶奶的小兒子章洪告訴記者。
章奶奶幾個孩子都很孝順,一周總來看幾次。沒想到,半個月前,意外發生了。
「當時我們接到電話,說我媽媽摔倒在房間,就立刻趕了過去,心裡都七上八下。」章洪說。摔倒,對於年輕人來說,拍拍屁股就站起來的事情,但對於一個92歲高齡的老人來說,這一摔可麻煩。章奶奶當時就站不起來了,直接坐在地上。
老人家被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檢查顯示:章奶奶右股骨頸骨折,右橈骨遠端骨折伴右尺骨莖突撕脫性骨折。
老人堅定說:我要手術
「我們都明白骨折,對於一個高齡老人意味著什麼。」章洪說。章洪的一位老領導,就因為骨折而臥病在床,不到一年,就出現了各種併發症,後續治療非常麻煩。
此刻怎麼辦?章洪找到了邵逸夫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劍。「常規來說,骨折病人有兩套治療方案,一種是牽引治療,癒合緩慢,病人可能一直臥床,容易引發併發症;另一種方案,則是做手術,置換髖關節。」陳劍醫生說。
「開始我們還很猶豫,這麼大一把年紀,手術換關節,真的可以嗎?」章洪說。最後是章奶奶自己拍板:我一定要動手術,一定要自己站起來。
不過,不是所有摔傷的老人,都適合做手術。陳劍醫生當即為章奶奶開闢了綠色通道,緊急入院,聯合心內科、麻醉科的醫生,給章奶奶的心臟、肺等身體各項指標做了全面評估,條件符合手術。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陳劍在章奶奶股骨位置開了一個10釐米不到的口子,替換了髖關節。一個小時不到,手術結束。手術後40個小時,章奶奶由家人扶著,邁出了術後第一步。「剛開始需要我們扶著,後來自己就可以走,每天來回走將近200米,老太太自己也很有信心,沒過多久,她又可以重返講臺,畫畫寫字了。」章洪說。
像章奶奶這種情況,置換了髖關節,是不是就一勞永逸?陳劍醫生說:「其實章奶奶的功能康復訓練,在手術後就開始了。術後每一天都有詳細的功能康復訓練,而不是手術後一直在床上躺著,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一些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有效提高了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高齡老人骨折 換關節人數每年在增多
事實上,章奶奶並非邵逸夫醫院骨科接診的第一位高齡老人。「這幾年,我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高齡老人換關節逐年增多。」陳劍醫生說。此前,邵逸夫醫院骨科曾成功替百歲老人置換過髖關節,愈後不錯。
「老年人普遍患有骨質疏鬆,變脆的骨稍稍給予衝擊,就可能發生骨折。像章奶奶這樣,因為摔倒而引起的骨折,更是常見。」陳劍醫生說。「老年人最常見的三大骨折,包括脊柱骨折,橈骨遠端骨折和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在三大骨折中最應警惕的是股骨近端骨折,如果不進行積極治療,癒合過程很慢,老人長期臥床,容易引發褥瘡肺炎等併發症,任何一個併發症,都會導致病人死亡。」
所以,高齡老人更需要注意自身骨保健。陳劍醫生建議,上60歲的老年人不妨做骨密度測試,由醫生判定一下骨質疏鬆情況,一般來說,骨密度評分-2.5以下,屬於骨質疏鬆;骨密度評分-3.5以下,則是重度骨質疏鬆;而章奶奶當時骨密度評分只有-5.6,骨質疏鬆是大問題。如果存在重度骨質疏鬆,則需要藥物治療。
其次,陳劍醫生認為老年人需要補充鈣劑,尤其是老年女性,新陳代謝逐漸變緩,消化功能減弱,鈣的需要量也相對增加,在醫生專業建議下,必須進行適當補鈣。最後,每天必需的運動與陽光照射,也必不可少。骨骼健康,才能有效避免身體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