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運行了112年的鐵製老機器,24時小時不停地轉動,現在突然壞了要換個零件,可能已經難以找到匹配的零件了。那麼,一名112歲的老人,摔斷了腿,還能不能治好,讓她重新站起來呢?
近日,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與關節科就完成了對112歲高齡患者的微創手術治療,開創了中國西南地區年齡最大的髖部骨折微創治療的先河,並為此類手術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科研經驗。經過醫護人員4天的精心治療,至5月14日,患者已經可以獨自散步了。
112歲「高山婆」摔倒
在醫院躺了半個月也不見好轉
112歲,這是宜賓市興文縣共樂鎮鶴盤山村村民周正芬身份證上記錄的年齡。被當地人稱為「高山婆」的周正芬是宜賓最長壽的老人之一,身份證顯示其出生於1906年。當地村幹部告訴記者,周正芬實際年齡應該超過了120歲。
周正芬是童養媳,大約100年前就「嫁」到了鶴盤山村。60多年前,周正芬的老公去世,她本人又不識字,從此誰也說不清她的來歷。周正芬沒有子女,是村裡的五保戶,其山上的房子垮掉後,村裡安排她住進了公房。
30年前,當地村民洪天珍的老公當上小組長,洪天珍就主動照顧住在家旁邊的周正芬,管她吃飯穿衣,孝順老人幾十年。洪天珍也因此多次受到興文縣、宜賓市和四川省文明辦表彰,還多次被評為「最美家庭」。而周正芬,則儼然成了洪天珍家的「編外人員」。
4月底,周正芬在自家院壩裡不慎摔倒,爬不起來。洪天珍報告村委,鶴盤山村婦女主任石明芳等村幹部趕來,將老人送到興文縣城治療。經檢查,周正芬右股骨粗隆間骨折,因為老人年紀太大了,醫院條件有限,不敢手術,只好保守治療。
「我要回家,要回家。」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更何況是112歲的老人摔斷了腿。在醫院保守治療半個月後,周正芬傷情並未明顯好轉,但她天天吵著要回家,任憑石明芳等村幹部如何勸說,老人都不願再留在醫院。
「骨傷沒好,就不能下地,回家的話傷情可能惡化。」經過商量並報興文縣、共樂鎮同意,村委決定把周正芬送到瀘州,找西南醫科大學的骨傷專家。
30分鐘微創手術
百歲老人重新站起來
5月9日上午,石明芳等村幹部帶著周正芬,來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與關節科。「112歲老人骨折,這對病人和醫院都是考驗。」在骨與關節科科主任魯曉波的安排下,老年創傷組卓乃強教授團隊接收了周正芬。「我們全面系統檢查了病人,診斷其右股骨粗隆間骨折,經充分評估,為降低死亡風險,解除痛苦,決定對其手術治療。」卓乃強告訴記者。
5月10日上午,卓乃強聯合麻醉科張瀅瀅等醫生為周正芬進行了手術。「手術採用神經阻滯麻醉,手術過程中,老人完全清醒,呼吸、身體循環等未受影響。」卓乃強團隊在周正芬右腿患部打了直徑2釐米左右的3個小孔,將20釐米的『髓內釘』打入骨折部位,將其復位固定。手術在30分鐘內快速完成。
手術非常順利,術後周正芬老人可以坐起來,一天後可以下地走路。四天後,周正芬已經可以扶著牆自己散步了,很快可以出院回家。
據卓乃強介紹,老年人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通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如果發生這種骨折,保守治療死亡率高達30%以上,手術治療可將死亡率降低到30%以下。「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發生股骨粗隆骨折的老人,應根據情況及時手術,提高其生存率。」
卓乃強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對周正芬老人的成功手術治療,開創了西南地區年齡最大的髖部骨折微創治療的先河,並為此類手術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科研經驗。
市民趕到醫院看望她希望沾「福氣」
還向她請教長壽秘訣
石明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在鶴盤山村,村民們都喜歡周正芬,「村裡每個人珍惜、呵護、重視『高山婆』,把她當成了自己家裡的老人。」石明芳說,在外面打工回來的,給她買被子、衣服;趕場回來,給她買糕點、水果;走親訪友回來,給她遞幾口熱茶,捎幾句問候,帶幾聲關切。
同時,興文縣、共樂鎮黨委政府,也非常關心周正芬老人的健康。
做完手術發現自己可以下地,周正芬顯得很意外。她高興得合不攏嘴,拉著醫生們的手,不停地表達感謝。「我開始很擔心她經不起這次『折騰』,現在看來完全沒問題,很快就可以出院了。」洪天珍告訴記者。為了照顧住院的周正芬,鶴盤山村委專門請了護工,24小時守著老人。
112歲的「高山婆」成了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病房裡的「明星」。聽說醫院來了百歲老人,很多瀘州市民前來沾「福氣」,有人專程來看望,也有人來求教長壽秘訣。市民給周正芬老人送來了蒸蛋、白糕,把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放在「高山婆」的床頭柜上。
據醫生介紹,周正芬老人術後康復情況良好,預計下周內就可以出院。
成都商報客戶端首席記者 羅敏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