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0日電作為百度百科年終最重要的大型盤點,「史記.2015」今年的線下活動格外不同,主題「開放生態知贏未來——史記·2015暨百度百科開放論壇」就已經暴露秘密,此次活動的主角不只是盤點,還有開放論壇的無縫對接。
作為當前中文網際網路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坐擁超過1300萬個詞條、每天4億以上用戶檢索,百度百科早已承載了中國人最廣泛知識需求,現在為何再次強調開放?
先從「知識在哪裡」這個問題說起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芝諾在教育學生時所說的話。
今天網際網路早已打破了傳統閉塞的信息環境,信息的觸點越來越多,每一次公共事件、每一個新鮮趣聞,都會帶來知識傳播的社會浪潮。同時對於個人而言,更加頻繁的網際網路社交、更高強度的生活節奏,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對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產生疑問。
網際網路知識產品的前景非常美妙,但網民也在對平臺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更全面的要求,人類數千年文明中的知識浩如煙海,即便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最大的圖書館也無法囊括全人類智慧。再者是更快速的需求,人們更希望一站式獲取有效信息,而不是全網海淘。於是,我們就面臨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知識到底在哪兒?
知識來源應有三條通道,不應把企業排除在「知識圈」之外
傳統認知中,知識的來源無外乎兩個,一個是權威機構,另一個則是「民間高人」。與一些知識平臺過於沉溺於某個單項內容來源不同,百度百科一直在努力保持內容來源的多樣化,從而讓平臺始終保持在客觀、平衡的狀態之中。
早在2006年網際網路還是以「網站編輯」主導的時候,百度百科就建立起了完善的UGC模式,藉助於民間智慧實現了知識內容的極大豐富。為了保證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百度百科在嚴格的審核制度之外,還與權威機構加強合作。隨著PGC內容來源的強化,「UGC+PGC」雙通道的平衡使用,讓百度百科的內容建設進入到新的階段:聚攏了眾多權威機構成為內容貢獻者,同時又反饋給這些機構需要的影響力、技術回報。
不過實際上,除了權威機構和民間高人之外,還有一批知識的擁有者一直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企業。很多人提起知識便想起公益,一說起企業卻只知道商業,這其實是一種狹義上的認知,要知道在當今社會中、尤其是在與人們生活最為緊密的實用學科中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企業所創造的。
只有一個更開放的百度百科,才能滿足三個內容來源同時開啟的要求。在商業內容與知識平臺中找到嫁接平衡點,不僅不會帶來用戶體驗的下降,反而會解決人們想要得到更全面知識的難題。
百度百科開放戰略,將網際網路知識平臺帶入新的層次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網民閱讀習慣變化,傳統的圖文形式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的求知需求。雖然百度百科掌握著當前中文網際網路領域最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但在優質內容資源方面仍需要合作夥伴的支持。百度百科的開放戰略是真正意義上的「敞開懷抱」,只要有優質權威內容的機構,便可以與百度百科合作。
在一些景點詞條中,我們能夠看到全景、航拍、天氣和擁擠度數據。在明星詞條中,新聞、微博等版塊被加入其中。在電影詞條中,百度百科不僅可看預告片,還可直接購票。在醫院詞條中,除了介紹之外還可在線預約……從豐富內容到連接人與服務,百度百科打造出了一站式的知識平臺。伊利、Roobo機器人等企業,也藉助百度百科實現了新的玩法,提升了用戶體驗。
百度百科開放自己平臺和技術,機構、企業等提供內容,將科普、用戶需求、商業開發更好的結合到了一起,一站式滿足用戶所有知識需求。企業和權威機構獲得影響力提升的機會,平臺得以持續成長,在共贏的基礎上,人人樂享其成。相比以往人們通過網際網路知識平臺只能實現「閱讀」不同,百度百科的開放戰略讓平臺得以再度進化,已經不再僅是一個平臺,而是搭建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生態圈」。
新的「知識生態圈」進入良性運轉,隨著更多具有多樣性和時效性的知識傳播,我們可以預見到百度百科在攜手更多合作夥伴之後,對全民知識水平、社會文明進步所能帶來的推動力。從這個角度看,百度百科開放戰略不僅是平臺的運營進化,還是百度百科社會責任的體現,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裡,百度百科的知識,或許真的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