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起源於祭祀,是古代一個重要節日,都有哪些習俗流傳至今?

2020-12-16 小佛說史

小佛曾經在廣東生活了兩年,廣東人十分看重節日,再遠都要回鄉,所以每逢節假日,高速必堵。其實,他們看重的節日除了會放假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外,還有一個節日就是冬至節,廣東很多企業是會提前一個小時下班,給員工一個過冬至節的時間,真正的詮釋了什麼是「冬至大如年」。過冬至節的習慣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實,有一個節日在古代和冬至節一樣重要,那便是夏至節。

夏至的起源與冬至一樣,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在先秦時代,古人們對神明的祭祀是在季節變換的時候進行,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間,自然會被古人注意到,成為祭祀神明的一個重要日子。

到了春秋時期,已經有夏至時間的明確記載,《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了古人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夏至的準確時間,按照我們現在的曆法通常就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又過了大概上百年時間,夏至的叫法也有了明確的記載,《春秋左傳》魯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必書雲物(雲物,氣色災變也。),為備故也。(恐有災變兇札,早為之備。)」

既然,夏至的起源這麼早,並且再後來又被人們確定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夏至節,在古代又叫「朝節」,甚至有的地方不喜歡過端午節,而偏愛夏至節),那麼古人們在夏至節這一天會進行哪些重要的活動呢?

夏至節起源於祭祀,那麼在這一天,古人肯定會進行祭祀活動的,一般說來是:皇帝祭地百姓祭祖。皇帝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他的祭祀都是為了使自己統治的地方沒有災害,正所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夏至日,祭地祇(大地之神),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祭祀的等級也是比較高的,要用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要通過跳專門的祭祀舞蹈來顯示對大地之神的尊重。老百姓們則要在這一天分被在家中堂屋(或家族祠堂)和田間地頭祭祀祖先,感謝祖先保佑大家有糧食吃。

在中國,過節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吃,畢竟民以食為天。由於夏至緊靠著端午節,所以夏至在一開始的飲食風俗是和端午節一樣吃粽子,後來到了唐朝,經濟繁盛,被人們在夏至這一天擺上桌的沒事就多了起來,有烤鵝、醪糟煮酒、餛飩、麵條等等。

到了現在,古代的風俗在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得到了不同的保留。

在紹興,人們祭祀祖先;在無錫,人們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在成都,夏至節則和立夏差不多,也要秤人,據說在這一天給小孩子稱體重可以遠離疾病(看來我成都平原的人對建康不是一般的重視);在廣東,民國時期有在夏至日這一天吃狗肉的習俗,「夏至烹狗,以扶陽氣」,據說這個習俗來源於先秦(先秦時期,廣東廣西屬於百越之地,後來秦始皇平百越設郡縣,兩廣之地才被正式納入秦朝的版圖),小佛倒是在四川聽說過冬至節要吃狗肉的說法,反正狗狗那麼乖,我才不吃。

不知道除了小佛所列舉的一些習俗保留到今天外,還有哪些地方保留了哪些習俗,不妨大家留言給小佛開開眼。

參考資料:江玉祥、牛會娟,《夏至陰生景漸催--夏至與伏日的習俗》

相關焦點

  • 古代「夏至節」 洛陽有不少流傳下來的習俗(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些民間俗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古老的節日之一,古代有「夏至節」。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先賢周公通過「土圭測景」,找到了「天下之中」洛陽,同時還確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 中秋節的寓意是什麼 節日起源於我國古代習俗
    說起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受中國人民重視的節日,而且一直流傳至今,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很多小夥伴都會選擇在這一天回家一家團圓。但是大家只知道過節,關於中秋節的來,你是否也了解呢?    傳聞中秋節起源於古代人民對天象的崇拜,會有敬月的習俗。而後出現了各種「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故事流傳。其中最為廣傳的是「月餅起義」:   除了月圓,這一天大家還會吃月餅來慶祝中秋節。起源在元代末年,朱元璋謀士劉伯溫在反抗元人侵襲時。用大家在中秋節互送圓餅的時候,夾入「八月十五夜殺韃子」(韃子在當時指元兵)的字條。
  • 「立夏」起源於古代祭禮,你知道與立夏有關的這些習俗嗎?
    根據民俗專家們的說法,立夏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同時專家們指出古代很多節日和其習俗都是來源於祭禮,當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據一些資料顯示,「立夏」出現最早也是源自於古代的祭禮,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對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時刻進行,而是將祭祀的時間變為季節變換的時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夏至」習俗:古時是節日放假一天 南北吃麵
    6月21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民俗專家表示,夏至是農曆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麵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並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 夏至是什麼時候 夏至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現在正值夏季,夏季有一個節氣叫做夏至。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但仍然有部分朋友不太了解夏至,不太清楚每年的夏至是在什麼時候,都有哪些習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夏至。夏至是什麼時候一年二十四節氣,夏至這個節氣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在公元前七世紀,就有我們的先人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
  •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上古祭祀活動?
    今日看到有人在網絡提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民間節日嗎?六甲番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奇怪,有誤導的嫌疑,傳統節日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這是要給傳統節日貼上什麼標籤嗎?
  • 清明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上古祭祀活動?
    今日看到有人在網絡提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民間節日嗎?六甲番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奇怪,有誤導的嫌疑,傳統節日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這是要給傳統節日貼上什麼標籤嗎?
  • 端午為何成為四大節日,習俗蘊含有哪些智慧,對今人又有哪些啟發
    我們知道端午節起初只是時令節日,跟其他的節日諸如二月二春龍節(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一樣,端午節也是跟夏至的時節有關。而中國關於氣節的節日曾經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現在都已經成了農曆上的一個標籤,不再有節日的象徵,甚至有些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入夏後,一個不是節日的節日六月六,都有哪些習俗?曬衣服
    入夏後,一個不是節日的節日六月六,都有哪些習俗六月六,就是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的代稱,在我國的習俗中,這一天也非常重要,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或者在一些地方,也特意將這一天作為節日,更是一個傳統佳節。六月六,這個節日,在我們漢族中,有洗曬節、洗象日、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天貺節、禾苗節、半年節、鬼挑瓜節等等。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六月六也是特別的節日, 布依族稱六月六為「小年」。苗族「六月六」 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同時也是「六月六山歌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
  • 元宵節你知道哪些傳統習俗?在古代元宵節還有著情人節的作用!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上元節、燈節等。自古以來,元宵節在中國就是一個喜慶熱鬧的節日,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如: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走百病等。不僅如此,元宵節還產生了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你知道嗎,中秋節日習俗活動又有哪些?
    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古代帝王祭月、拜月,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漸傳到民間的百姓中。一說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農業秋收的季節,農民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之情,就把這一天定為慶祝的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2019夏至是哪天幾月幾日幾點 夏至時間什麼時候習俗禁忌
    2019夏至是哪天幾月幾日幾點 夏至時間什麼時候習俗禁忌  2019年夏至是幾月幾日幾時幾秒?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2019年夏至節氣是6月21日,夏至這一天白晝最長,夏至過後氣候會有哪些變化?夏至是非常重要的節氣之一,關於夏至節氣有哪些農事諺語習俗?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
  • 端午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嗎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端午節、重五節、地臘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午日節、龍日節、夏節、五月節、詩人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民俗大節,起源於百越地區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
  • 上元節:鮮為人知的古代節日,不為人知的古代習俗
    也許當我們提及上元節時大家很少會有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節日,可是當我提到元宵節時,大家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嗎!其實上元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只不過上元節更加古老一些罷了,那麼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呢?
  • 清明節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來看看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
  • 清明節簡史:如何從節氣「進階」為重要節日?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5日電(記者 上官雲)清明節,中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按照習俗,人們要祭祀祖先,還要踏青郊遊、放風箏。但你知道嗎?早先的「清明」,其實不是現在的模樣。資料圖:圖為小朋友在老師指導下包餡做青糰子。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