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曾經在廣東生活了兩年,廣東人十分看重節日,再遠都要回鄉,所以每逢節假日,高速必堵。其實,他們看重的節日除了會放假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外,還有一個節日就是冬至節,廣東很多企業是會提前一個小時下班,給員工一個過冬至節的時間,真正的詮釋了什麼是「冬至大如年」。過冬至節的習慣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實,有一個節日在古代和冬至節一樣重要,那便是夏至節。
夏至的起源與冬至一樣,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在先秦時代,古人們對神明的祭祀是在季節變換的時候進行,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間,自然會被古人注意到,成為祭祀神明的一個重要日子。
到了春秋時期,已經有夏至時間的明確記載,《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了古人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夏至的準確時間,按照我們現在的曆法通常就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又過了大概上百年時間,夏至的叫法也有了明確的記載,《春秋左傳》魯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必書雲物(雲物,氣色災變也。),為備故也。(恐有災變兇札,早為之備。)」
既然,夏至的起源這麼早,並且再後來又被人們確定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夏至節,在古代又叫「朝節」,甚至有的地方不喜歡過端午節,而偏愛夏至節),那麼古人們在夏至節這一天會進行哪些重要的活動呢?
夏至節起源於祭祀,那麼在這一天,古人肯定會進行祭祀活動的,一般說來是:皇帝祭地百姓祭祖。皇帝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他的祭祀都是為了使自己統治的地方沒有災害,正所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夏至日,祭地祇(大地之神),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祭祀的等級也是比較高的,要用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要通過跳專門的祭祀舞蹈來顯示對大地之神的尊重。老百姓們則要在這一天分被在家中堂屋(或家族祠堂)和田間地頭祭祀祖先,感謝祖先保佑大家有糧食吃。
在中國,過節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吃,畢竟民以食為天。由於夏至緊靠著端午節,所以夏至在一開始的飲食風俗是和端午節一樣吃粽子,後來到了唐朝,經濟繁盛,被人們在夏至這一天擺上桌的沒事就多了起來,有烤鵝、醪糟煮酒、餛飩、麵條等等。
到了現在,古代的風俗在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得到了不同的保留。
在紹興,人們祭祀祖先;在無錫,人們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在成都,夏至節則和立夏差不多,也要秤人,據說在這一天給小孩子稱體重可以遠離疾病(看來我成都平原的人對建康不是一般的重視);在廣東,民國時期有在夏至日這一天吃狗肉的習俗,「夏至烹狗,以扶陽氣」,據說這個習俗來源於先秦(先秦時期,廣東廣西屬於百越之地,後來秦始皇平百越設郡縣,兩廣之地才被正式納入秦朝的版圖),小佛倒是在四川聽說過冬至節要吃狗肉的說法,反正狗狗那麼乖,我才不吃。
不知道除了小佛所列舉的一些習俗保留到今天外,還有哪些地方保留了哪些習俗,不妨大家留言給小佛開開眼。
參考資料:江玉祥、牛會娟,《夏至陰生景漸催--夏至與伏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