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2021-01-06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卓鵬偉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收錄於話題#中醫文獻17個

本文發表於《中醫文獻雜誌》2020年第2期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 蔣立衛,顧博丁,梁尚華

編輯推薦語

中醫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和養生保健智慧。該文從中醫學「形神一體觀」的角度分析孫思邈《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從調身、調息、調心三方面介紹《千金方》的導引實踐方法,闡明「形神一體觀」在祛邪防病和養生保健中的意義,值得借鑑。

以下為正文

孫思邈以前「形神合一」理論探析

中醫的形神理論起源於上古時期宗教觀和萬物有靈論。

有關形神理論的探討始於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先秦諸子認為在生命起源問題上,氣構成「形」和「神」,神居於心,形神相合而為人。形神理論的探索在《黃帝內經》中初具雛形。

南北朝社會動蕩,關於形神理論的探索,佛道兩家雖都堅持「形神合一」,但均未擺脫上古宗教觀的影響,道家追求通過養氣來養神和練形以達到「神形不離」而長生;佛家注重修養心神,超脫肉身;思想界範縝認為生命存在時「形神一體,形質神用」,「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結束了「形神不滅」的討論;醫學界已脫離上古的宗教觀,將「神」聚焦於人體的精神和思維。

從「形神合一」談孫思邈導引養生思想

孫思邈整合了隋唐前的形神理論,把「神」歸為人體「精神、神志、思維」,認為人之形體需通過神與氣來榮養,身體是精神的「窟宅」。

孫思邈亦為導引養生的推崇者,《千金方》中對導引進行了全面論述,強調按摩導引在祛除病邪和防病養生方面的意義,即使沒有疾病也要用導引養生之法來預防疾病。通過導引這種以肢體運動和按摩為主並配合呼吸吐納的方法,從調身、調息、調心等方面進行修煉和調攝以「養性練形」,達到形體與精神協調平衡,實現祛病除邪和防病養生的目的。

(1)以調身為主的導引。

孫氏的導引法主要是《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國按摩十八勢,集中體現了隋唐時期導引養生法的精華。

老子按摩法中介紹了摸、振、擦、拍打、摩、按等手法;天竺國按摩十八勢是《千金方》收錄的西域按摩養生方法,系古印度的一種自我按摩養生方法,使人的手、臂、頭、項、胸、背、腰、腿、腳都能得到全面運動。

孫思邈還編創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導引養生術,如「踏脊背」,即當今之「踩背按摩法」,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此外,還有簡便易行的叩齒生津法。足見孫思邈除研核方書、搜求養生之道外,亦注重導引養生術的普及與推廣,普救眾生,讓人民群眾掌握防病治病的本領。

(2)以調息為主的導引。

孫思邈在《存神鍊氣銘》中闡明鍊氣對養神的重要意義。《攝養枕中方》中記載胎息法與晉代葛洪的胎息法相似。從「形與神俱」的觀點來看,調息可以斂神,積聚精氣以內養臟腑,進一步為神識支配、協調臟腑提供物質基礎。

《備急千金要方》中的調氣治病法即「六字其言」,可視為「六字訣」的早期形態。該法依「呼、吹、噓、呵、唏、呬」文字行功之法,可療五臟病痛。

(3)以調心為主的導引。

孫思邈對於心神的調養之道在於「心無妄念」,無妄以養神,「恬淡虛無」是進行調心導引操作的原則。

《備急千金要方•調氣法》中詳細記載了調心的過程。通過調心過程對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鍊與調節,有利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達到強身和防病作用。

結語

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障。《千金方》的導引養生思想主張形神兼備、形神俱養,形神一體、形神互動,堅持適度、適地、適時的原則,強調調身、調息、調心的作用。

孫思邈用按摩導引和運動效勞來鍛鍊形體,用調息靜養和一些意念活動來調攝精神,使得形體健康,精神健旺,有利於人體整體功能的優化。可以說孫思邈導引養生的特點動靜結合、身心兼修,恰合我國古代「形神合一」的養生思想,對指導當代人養生防病、延年益壽意義非凡。

原標題:《【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千金方》對符咒的運用及其心理學內涵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才導致孫思邈更改其早年撰寫《備急千金要方·序》時「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的觀點,改之為「不可推而曉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符咒治療疾病的機理與「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思想有著密切聯繫。「心主神明」出自《內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是人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要內臟。如《靈樞·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中醫源遠流長 3600年前即以「方」治病
    商代的彭祖創造了用導引、養生的方法防治疾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以應之,這種養生的傳統,由來以久。根據《史記》的記載,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00年)的扁鵲秦越人善於診脈和針灸,倉公淳于意善於辨證施治。  這些世代傳承積累的醫藥知識,到了西漢時期(約公元前150年)已蔚為大觀,成為專門之學。
  • 《千金方》談養生
    《千金方》是《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書的合稱。作者孫思邈(581~682年),是隋唐時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和中國傳統老年醫學的奠基人之一。        《千金方》把養生稱為「養性」,是指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求「內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長人的壽命。
  • 中醫《千金方》裡的養生
    捭闔集團《千金方》是《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書的合稱。
  • 元代全真教與中醫養生思想
    其「全真而仙」、氣功養生中蘊含著我國古代醫學養生思想,對中醫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丘處機四時養生論丘處機是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作為金元之際有重要影響的全真教第五任掌教,全真教在其帶領下迎來了初興。追求長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古老傳統。
  • 導引 養生源自神仙信仰 中國古人的養生體操
    成書於戰國後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醫學典籍之一,在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提出了「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養生保健思想,並從「天人合一」思想出發,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養生思想體系。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館長郝勤教授介紹,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願望開始與宗教信仰相結合,由此產生了神仙信仰。
  • 從先秦兩漢中醫出土文獻談文化自信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出土文獻不斷被發掘與保護,據統計,出土或收藏次數有35次之多。中醫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為例,截至2019年底,資助中醫出土文獻類課題32項,覆蓋所有基金類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通過對中醫出土文獻的系統研究,不僅可以理清我國早期中醫藥思想文化的面貌,更有利于堅定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
  • 藥王著作《千金方》
    2內容簡介編輯本書是中國傳統醫療與保健系 千金要方列叢書之一,是《千金方》的白話精選本。《千金方》是人稱「 藥王」的唐代孫思邈所作的綜合性臨床醫著,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
  • 何為中醫養生?揭秘中醫養生遵循的理論
    中醫養生學以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
  • 傳統養生:孫思邈《千金方》裡的養生要訣
  • 中醫養生「治未病」(中華醫藥)
    這正契合了中醫養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當作一回事。特別是對於亞健康人群,更要走出這個灰色的階段,重視養生,防病於未然。本期刊發一篇專家文章,願讀者從源遠流長的中醫養生文化中汲取營養,保持健康。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
  • 冬季來了,大家堅持練導引,因為導引是很好的養生方式
    :「導引術作為一種極好的養生治療方式,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太極拳,站樁,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都是導引功法。導引治哪些症狀呢?《內經》中總結導引療法的適應症有「痿、厥、寒、熱」和「息積」。為什麼說導引是極好的養生治療方式呢?這個說來話就長了。首要的是先改變觀念。
  • 上工治病,導引為先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傳統導引功法八段錦作為中醫治療的「組合拳」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八段錦不僅被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和湖北新聞發布會上被點名表揚,還得到了人民網、央視等各大媒體的廣泛宣傳。武漢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帶領患者練習五禽戲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說明中醫傳統導引術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喜愛,再一次掀起對傳統中醫導引術在臨床運用價值的研究熱潮。
  • 太極拳的養生思想及其技術運用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太極拳技術體系、養生理論思想及實踐價值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研究發現:在養生文化中所體現出的養氣、養神、養性等傳統養生思想,為太極拳養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太極拳與傳統養生中的氣血、髒象、經絡、主動、主靜等養生思想的融合則豐富了太極拳的養生文化,太極拳與養生文化融會貫通,兩者相輔相成。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臨床專業方向為中醫兒童保健學,主要病種為兒童營養性疾病、多動症、抽動症、複雜性高熱驚厥、哮喘、易感兒等。《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以下簡稱「素養」)中的中醫養生四大基石,就是源於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所主張的情志,飲食,起居,運動等養生法則,下面就聊聊運動養生。
  • 天人合一:中醫養生之道獨特的核心理論
    中醫養生學更是理論聯繫實際的生命工程科學,是源於實踐的科學,是經驗總結的科學,是最注重養生護生效果的生命健康科學。兵法注重「養精兵千日圖用兵取勝一時」,養生注重「養正氣一生謀祛病延年一世」。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儒、道、醫、易、武等養生文化為主體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有著東方文化獨具的特點:心物一元(天人合一)、身心一元(形神合一)的理論體系無論是以中華民族古時候的道學,還是以現代物理學的微觀分析理論來看,天地萬物,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地水火風,中至人的精氣神,在最最微觀的維度上都是由相同的東西組成的,
  • 【中醫文獻】劉蔚楚溫病醫案賞析(文摘)
    【中醫文獻】劉蔚楚溫病醫案賞析(文摘) 2020-10-30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養生不讀《千金方》,可惜了
    想要一本靠譜的養生百科全書,小編推薦流傳千年並一直影響到至今的《千金方》,凝結了「藥王」孫思邈的畢生之研。——唐孫思邈《千金方》自序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
  • 流傳千年的導引養生文化之旅_赴一場身心復元的假期
    有一種養生法稱為導引術,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早在5000年前出土的陶罐上,就發現了這種養生術的雛型,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正式把它定義為中醫六大治法。導引術還備受扁鵲、華佗、孫思邈等醫學名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