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上腹部飽脹不食來到醫院就診,在做B超和CT後,根據檢查結果我們分析是肝血管瘤,並且是肝尾狀葉約10.0cm×9.0 ×8.0cm巨大血管瘤。」濱州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夏修良說。近日,濱州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為44歲女性患者尚某成功實施了肝尾狀葉巨大血管瘤切除手術,這也是全市首例肝尾狀葉巨大血管瘤切除手術。
圍手術期,科室採用了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由胡麗霞護士長帶領組成的護理團隊從患者快速康復出發,通過縮短術前禁食時間、術前合理評估、術後規範化鎮痛等措施,明顯減少了手術創傷應激,促進了患者快速康復。患者術後第一天即可進流食並下床活動,術後恢復順利,傷口癒合良好,11天後康復出院。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趙巖 記者 郗運紅
「肝臟外科的最後禁區」發現「拳頭」大腫瘤
「患者因上腹部飽脹不食來到醫院就診,在做B超和CT後,根據檢查結果我們分析是肝血管瘤,並且是肝尾狀葉約10.0cm×9.0 ×8.0cm巨大血管瘤。」濱州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夏修良說。
夏修良介紹,肝尾狀葉位於三個肝門之間,因其位置較深,周圍解剖結構功能非常重要,該部位與出入肝的主要管道關係極為密切,術中稍有不慎,即可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氣栓,手術死亡率極高、風險極大。肝尾狀葉被稱為「肝臟外科的最後禁區」。
肝臟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由於胚胎發育中血管發育異常所致,人群發病率約為0.5%—7%,女性多於男性。多數血管瘤生長緩慢,根據其在肝臟生長位置不同,可產生輕微症狀或無症狀。肝臟血管瘤彩超檢查一般都能發現,瘤體體積小,對身體影響不大,一般不用治療,但應定期複查。對於巨大、有明顯不適症狀或生長迅速的血管瘤,需積極採用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是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尤其對於腫瘤直徑大於5cm、位於肝臟邊緣的患者,若能完整切除腫瘤,手術可一次性徹底解決患者病痛。
夏修良介紹,患者尚某,血管瘤位於肝尾狀葉,大小約10.0cm×9.0 ×8.0cm,腫瘤壓迫第一肝門、第二肝門,同時壓迫下腔靜脈,急需手術,但由於其腫瘤位置的特殊性,手術難度極大,風險極高,給科室醫護人員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肝尾狀葉血管如此多的地方手術,需要對解剖了如指掌,同樣也需要有在「刀尖上舞蹈」的勇氣。
3小時完成巨大血管瘤徹底切除,術中出血僅300ml
「這位病人我們術前做了充分的準備,B超、CT、磁共振、掃描、3D影像重建技術……」夏修良說。在以精準醫學作為支撐的基礎上,藉助3D影像重建技術,幫助實現實戰模擬,進一步明確了腫瘤的解剖特點,對於腫瘤與第一肝門、下腔靜脈、周圍組織器官的毗鄰關係有了更立體、精確的了解。對剩餘殘肝體積進行測算,考慮附加左半肝切除手術,既可以確保術後剩餘肝臟的代償功能,又降低了術後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的發生率。
肝膽外科團隊進行了認真的術前討論,制定了周密治療方案,擬採取肝尾狀葉血管瘤切除(左側入路)的手術方式。由夏修良主任、薛棟副主任、宋德坤醫師、韓建一醫師組成手術團隊與住院三部手術室團隊密切配合,為患者施行肝巨大尾狀葉血管瘤切除。
由於術前精確評估了腫瘤與周圍重要臟器的解剖特點,嚴格掌握損傷控制性手術理念,為防止在解剖過程中發生意外大出血,在肝十二指腸韌帶、肝上與肝下下腔靜脈預置阻斷帶,將主要血管控制,明顯減少了術中出血。模擬手術及精確手術方案的制定使手術進行地十分順利,僅用時3小時就將肝尾狀葉巨大血管瘤徹底切除,術中出血僅300ml,為患者成功並完整保留了左半肝。術後病理診斷為肝海綿狀血管瘤。
圍手術期,科室採用了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由胡麗霞護士長帶領組成的護理團隊從患者快速康復出發,通過縮短術前禁食時間、術前合理評估、術後規範化鎮痛等措施,明顯減少了手術創傷應激,促進了患者快速康復。患者術後第一天即可進流食並下床活動,術後恢復順利,傷口癒合良好,11天後康復出院。
此次高難度手術需複雜的肝段解剖、強大的團隊配合,以精準肝切除及血管吻合技術作支撐。突破「肝臟外科的最後禁區」,本例手術的成功實施標誌著醫院肝膽外科手術技術邁上了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