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出手規範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不得低價傾銷價格串通
據新華社電 22日下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要求依法加強社區團購價格行為和反不正當競爭監管,規範社區團購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確保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會議充分肯定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嚴肅指出當前社區團購存在的低價傾銷及由此引起的擠壓就業等突出問題,希望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在增創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科技創新、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體現更多作為、更多擔當。
會議強調,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要嚴格規範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嚴格遵守「九個不得」:一是不得通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外,嚴禁以排擠競爭對手或獨佔市場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二是不得違法達成、實施固定價格、限制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分割市場等任何形式的壟斷協議。三是不得實施沒有正當理由的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搭售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四是不得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排除、限制競爭。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申報標準的,應當事先申報,未申報的一律不得實施集中。五是不得實施商業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危害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嚴禁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進行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欺騙、誤導消費者。六是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七是不得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妨礙其他市場主體正常經營。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八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九是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危害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家門口的菜攤會不會被社區團購「玩」壞?
最近一周,輿論對社區團購的關注持續火熱。以「社區團購」為關鍵詞的相關話題頻頻衝上微博熱搜,其中「社區團購會奪走賣菜商販生計嗎」閱讀量超過2.47億。
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蛋殼」?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勢必壟斷的立論是否站得住腳?社區團購爭議背後還透露了哪些現實焦慮?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新老菜市場、買菜居民、行業人士,開展多維度解析,試圖揭開紛爭背後的社區團購真面目。
「90後」愛團購 老年人很淡定
「90後」李萌是一位年輕媽媽,每天加班到七點,出了地鐵,還得往返2公裡去菜市場買菜。現在有了社區團購,她只需要從「團長」那裡下單,在小區門口的便利店中把自己訂好的菜帶回家就可以了。
「我省下了2公裡的往返體力與時間。」李萌說,社區團購的菜品相對固定,但她實在不想為多吃一兩個菜,每天多走2公裡。
在李萌看來,社區團購很方便,而豐富性是一家菜市場最打動她的地方。「我會在周末去菜市場採購一番。」
邁皋橋老街集貿是南京城北的一家老菜市場,臨近歲末年關,這裡的肉鋪生意異常火爆。每天清早,各家鋪子前擠滿了前來灌臘腸的居民,一眼望去,幾乎都是老年人,仿佛正在掀起的社區團購浪潮與他們無關。
記者隨機走訪了這家菜市場多個鋪位,他們表示生意暫未受到社區團購的衝擊。「該買還得買啊,這段時間菜價也沒有啥波動。」張萌的蔬菜鋪子在菜市場入口,據她觀察,菜市場裡不乏年輕人身影。「主要看時段,白天年輕人要上班,沒空逛菜市場,傍晚下班後來這裡買菜的年輕人不少。」張萌告訴記者。
「社區團購是人家幫你挑菜,肯定沒自己親手挑的好。」記者採訪間隙,一名穿著黃色美團外賣工作服的配送員過來挑菜。記者起初以為他是為客戶送菜,交談後才知道,他竟然是這家攤位的老主顧,每周要來買兩三次。
「民以食為天,最重要的還是食材新鮮。社區團購不見得會取代線下菜市場,因為消費群體不一樣。」鄭世強說,團購群體以年輕人居多,一些上班族晚上回家想炒個菜,一打開冰箱發現是空的,就會用手機下單買菜。老年人團購需求並不緊迫,沒事逛逛菜市場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休閒娛樂方式。
蔬果商販感到團購帶來的陣陣涼意
「我們這裡不少攤主也會搞搞社區團購,賣自己鋪子裡的菜。」好鄰裡惠民中心的負責人吳殿昌說,為了吸引並留住客戶,有的攤主會自己「貼錢」為客戶代購。
在青島市市北區平安一路農貿市場,記者走訪得知,銷量已縮減近30%。「在平臺上團購的確很便宜,一分錢的也有,一塊錢的也有,所以現在去菜市場買的也少了。」市民邵女士說。
「平臺上很多菜的售價比我在批發市場的進價還要低,我是確實找不到這麼便宜的進貨來源。」在杭州某菜市場擺了二十餘年攤位的王阿姨說,這幾年線下菜場的生意主要靠熟客和給餐館供貨來支撐。
王阿姨說,自己和丈夫住在批發市場附近,每天兩點半起床去進貨,「挑挑揀揀到菜場開門也要五六點鐘,我想品質是我唯一的堅持了。」
資本江湖中的「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併不是一個新事物,其萌芽源於社區電商。社區團購在2018年前後短暫「火」了一陣。但由於訂單密度不夠高,平臺接連出現倒閉潮。疫情以來,不少用戶開始接受預售制的社區團購。訂單密度的激增,讓幾大網際網路巨頭重新看到了社區團購的價值和前景,紛紛加速布局,燒錢補貼隨之而來。
來自企查查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公開融資事件達19起,稍遜於2018年;但公開披露融資金額高達171.7億元,同比增長356.3%,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背靠網際網路巨頭的同程生活、十薈團、興盛優選、愛鮮蜂的融資次數最多。
通覽2020年社區團購賽道的投資方,阿里、騰訊、同程、滴滴、京東,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身影頻頻出沒,一個潛力巨大、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當前社區團購市場區域特徵明顯,但尚無全國性龍頭。社區團購對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極具吸引力,巨頭紛紛布局爭奪下沉市場流量入口。」中信建投研報中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達5.1萬億元,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2796.2億元,滲透率僅5.48%。
疫情刺激下,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90億元以上,在生鮮電商中佔比達到21.9%,疫情培養了用戶社區團購的習慣,有望推動社區團購市場的高速增長。
不能「一棒子打死」 也不能「放任不管」
社區團購大戰被看作是繼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後,網際網路巨頭們最激烈的一次混戰。憑藉低價模式,網際網路巨頭對社區小菜販們造成碾壓。一些小菜販或關門歇業,或淪為網際網路巨頭的線下員工,以至於輿論開始擔心,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現在的社區團購大戰,從全國看還是初級階段,但在長沙等地已經進入激烈競爭階段。巨頭們為什麼砸那麼多錢參與,因為大家都看到了,這個是未來電商模式的雛形,不單單是千億級市場的事情。」同程生活高級合伙人肖志龍說。
「對於社區團購模式本身的價值不能完全否定,該肯定的要肯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助理教授雷瑩說,社區團購在某些方面滿足了消費者需求,資本看到了這部分商業潛力。這條路能否走得通,不妨多給這一網際網路新業態一些成長空間。
「菜籃子關乎基本民生,要避免人為造成劇烈的市場波動,這是基本底線。同時,對社區團購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不管』。」江蘇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伯平說。
(綜合新華社等)
來源: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