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同時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習慣把節氣和曆法配合使用,並且利用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節氣文化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不斷衍生出來一些相關的知識為了更好地讓人們了解節氣的發展變化。
立秋有三候的說法是古人規定每五日為一候,每個節氣被分為三個候,並且人們為各候都終結出來對應的自然現象,這樣可以更好地讓人了解節氣的變化規律。
立秋初候涼風至,之所以有這樣的侯應,是因為在立秋後的五天裡,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方,溫暖的偏南風暖溼空氣逐漸減少,所以北風會給各地帶來溫度上的降低,所以說涼風來了,民間常有的說法是「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也正是這個道理。
立秋二候白露降:立秋以後,雖然在秋老虎的作用下,中午的天氣依然會炎熱,但是早晚卻因為颳風的緣故,導致氣溫降低,由於早晚溫差比較大,夜間的溼氣接近了地面,所以空氣中含有的水蒸氣在清晨的時候就會凝結成白霧。特別是在一些海邊區域,由於白露的現象,經常會出現大霧瀰漫的現象。
立秋三候寒蟬鳴:寒蟬,蟬的一種。又稱寒螿、 寒蜩。這種蟬比普通蟬體型較小,最善於在秋初的季節鳴叫,人們一聽到這種蟬的叫聲,就知道了現在已經進入立秋的時節了,馬上就要進入真正的秋季,天氣開始逐漸變涼了。
我國地域遼闊,每個不同的地區在進入節氣之後的溫度變化也各不相同,比如立秋之後,東北西北等大部分地區溫度會立即降下來,但是在南方地區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所以各地進入秋天的時間也不同,而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是我國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所以每個節氣對應的侯應也適合黃河流域的自然現象變化。其它地區會略有變化及出入。
農村老人說,立秋有三候,三候分別指的是什麼?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