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摩託車遭遇車禍,23歲小夥小邱右前臂骨折同時腋動脈斷裂,面臨被截肢的風險。9月16日,記者從唐都醫院獲悉,該院普通外科血管專業組大膽創新,用一根導絲聯通了斷裂部位,建立起生命軌道,將一枚帶膜人工血管支架沿著軌道放置其中,在不開刀的情況下完成了血管搭橋手術。據醫院進行的科技查新顯示,該手術為國際首例腋動脈完全離斷狀況下的腔內修復手術。
輾轉兩家醫院 均被告知需要截肢
8月中旬,小邱在三環路上騎摩託意外摔倒,當場昏迷。輾轉送至兩家醫院後,醫生都給了他同樣的說法。「骨頭斷了好治,但是動脈斷了就不好治了,要截肢。」小邱說自己當時躺在病床上瀕臨崩潰,他還年輕、未婚,太多美好的生活他還沒有享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小邱連夜轉院到了唐都醫院。
「因為年輕人動脈彈性好,腋動脈斷裂後,斷裂處分別向兩端攣縮,CT顯示斷裂長達7釐米。」到了急診科,醫院骨科醫生王育才仔細分析了小邱的病情,一語道破治療困境。他說,由於斷裂的血管被鎖骨遮蓋,按常規手術方法,必須將鎖骨鋸斷,才能暴露出足夠的腋動脈和鎖骨下動脈,再進行人工血管搭橋修復。這樣一來,創傷特別大,而且手術費力耗時,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同樣因為斷裂,小邱的腋窩部還有一塊巨大血腫。王育才說,這塊血腫就像一個炸彈,如果血腫破裂,也會有失血過多導致休剋死亡的風險。
由於腋動脈斷裂後血液無法輸送至手臂,小邱的右臂已經出現缺血情況,如果不進行緊急手術,就要面臨右臂截肢的風險。情急之下王育才聯繫了醫院普通外科血管專業組。專業組組長張章剛結束一天的手術回家吃飯,接到電話後又趕忙回了醫院。
「我們可以嘗試腔內修復,用導絲從大腿的股動脈向上尋找,到達腋動脈斷裂部位一端,再用抓捕器從右肱動脈向上到達斷裂部位另一端,兩端連接起來,就能讓導絲通過斷裂部位,建立一根從右肱動脈到右股動脈的「生命線」,最後沿著這根軌道把一枚帶膜血管支架放置進去,這樣就相當於不開刀完成血管搭橋手術。」全面分析完小邱的病情,張章大膽設想,避免開刀切斷鎖骨所帶來的巨大創傷,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血流恢復通暢,避免長時間缺血引起肢體壞死,從而挽救小邱的右上肢。
一小時完成手術 難度好比閉著眼睛穿針
「這套救治方案很符合目前患者的現實情況,特殊情況下就是要拋開常規策略,採用特殊對策。」普通外科主任何顯力的肯定給了所有人信心和動力,大家立即展開討論,細化手術方案。普外科、疼痛科、急診科和設備科等科室通力合作,一群人為了保住小邱的右上肢,開始與時間展開賽跑。同時醫院骨科也做好準備,一旦張章的手術不成功,就立刻進行傳統的切斷鎖骨搭橋手術。
穿刺股動脈、穿刺肱動脈、導入導絲導管、尋找斷端血管……手術有條不紊地展開。當把導管順利送到血管斷裂部位時,大家大吃一驚,通過血管造影,醫生們發現小邱的腋動脈不但已經完全離斷,斷端相距大約有10釐米。「由於大量出血導致假性動脈瘤和血管周圍水腫粘連,要想把導絲從近端通過中間的瘤腔及軟組織送到遠端,再進入遠端血管,就好比要閉著眼睛把線穿進針孔裡,難度非常大。」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張章說自己也倒吸一口涼氣,心裡七上八下。
一頭汗水的張章,看著眼前年輕的患者和他期盼的眼神,暗暗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放棄。手術進行不到一個小時,抓捕器終於成功捕獲了從近端來的導絲,將自右大腿進入的導絲從右上臂牽引了出來。「生命線」建立了,這就意味著手術成功了一半!牽引導絲建立好後,張章將覆膜人工血管支架沿著生命線輸送到血管斷裂部位並成功打開。
人工血管輸送成功後,張章再次進行了造影,他發現手術效果竟超過預想,斷裂血管不僅成功接通了,而且嚴絲合縫,血流通暢,一點血都不漏。
這時小邱喊了起來:「我的手好像熱了,我有點感覺了。」原來,張章大膽創新的不開刀腔內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手術過程也只對小邱進行了局麻,斷裂血管剛接通,患者就發現自己的右臂皮膚溫度明顯改善,顏色也逐漸變得紅潤起來。
創新手術為血管戰創傷急救提供新思路
「這次創新手術僅用一個小時、兩個原子筆芯大小的穿刺點就完成了血管內搭橋,成功保住了患者的右上肢。」骨科王育才說,傳統手術一般需要三四個小時,本以為初次創新會耗時很長,沒想到不僅創傷小,還省時了。手術次日,王育才團隊又為小邱實施了切開減壓和骨折復位固定手術,記者見到小邱時,他的右上肢已經完全可以活動,右下肢因為復位,正在進行康復治療。「很快就可以出院了,感覺就像中了彩票一樣。」提起這次的經歷,小邱有一種失而復得的興奮,他說,總以為自己要被截肢了,現在能獲得「新生」,以後一定更加愛護身體,同時也提醒摩託車愛好者注意駕駛安全。
據張章介紹,此次手術贏在敢於嘗試,在平時和戰時,創傷常常伴發嚴重的血管損傷,其中救治難度最大的便是血管完全離斷損傷。此次打破常規的腔內搭橋修復手術,證明了離斷血管近遠端導絲捕獲技術完全可行,且具有快速、高效、微創等優點,特別適用於「軀幹一肢體」交界部位血管戰創傷,為以後血管戰創傷急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寶貴經驗。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