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有糖,你想不想吃啊?」
「跟叔叔走,我還有糖呢!」
一個黑色衣服的男子,拿著糖,走進了某幼兒園小班。片刻之後,「糖誘」計劃成功吸引了一群正在愉快玩耍的孩子,一個小朋友,兩個小朋友,一群小朋友……孩子們一呼百應,排著隊伍跟著「陌生叔叔」,高高興興下樓準備拿糖吃。
「你們都認識這個叔叔嗎?」
看到老師跟出來追問,這群孩子才開始有了不同反應:有的委屈,有的慌張,可還有的仍然淡定地吃著糖說「認識」。
這一幕,來自杭州某幼兒園 「防拐測試」考驗,結果顯示:整整一個班,只有兩個孩子原地未動。
測試結果令人哭笑不得,卻也暴露出大多數孩子的安全意識:在誘惑面前,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容易受騙!
體驗比經驗更深刻
一顆糖果,一張貼紙,一個玩具……面對孩子「一拐就走」的現象,有人分析說:那大多是因為幼兒園熟悉的老師、熟悉的小夥伴,熟悉的環境,給了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孩子才會對陌生人的誘惑不設防。
事實真的如此嗎?
央視曾經播放過一個調查新聞,由江西省的公安部門警方人員扮演成「騙子」,分別在火車站、商場、超市等地進行「拐騙」。測試結果發現,50名3~10歲受測試的孩子中,有42個孩子成功「被拐」。鏡頭記錄下孩子被騙過程,其輕易程度,著實令人費解。
超市中,爺爺背著小孫女在圖書區看書。一位「騙子阿姨」以玩具為誘惑,不到兩分鐘,小女孩完全沒有跟爺爺商量,直接跟著「騙子」走出了超市。
在小公園,小男孩正在畫畫,因為「騙子叔叔」承諾給一個小玩具車,孩子放下畫筆,立馬跟在叔叔身後。
零食、玩具、問路……在拐騙測試過程,成功讓孩子上當,甚至全程不需要一分鐘!
一位受測的孩子媽媽發出感慨:「平時覺得教育得還蠻好,以為孩子不會跟陌生人走,沒想到那麼輕易就被騙走了。」
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被「騙」?
除了幼兒期孩子本身記憶特點問題外,缺少系統性的安全教育才是最大原因。
在生活中,幾乎每一位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可「陌生人」到底長什麼樣?怎麼走才算是「跟陌生人走」?孩子對「陌生人」的形象是模糊的,對父母給出的警告是缺乏界限認識的,正因此,導致了家長對孩子做出的安全教育指令在關鍵時刻會失效。
一句簡單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是有效的安全教育;父母把自己的經驗,變成孩子的體驗,孩子才會有最深刻的認識。而這,或許就是「防拐」演練帶給孩子最大的意義。
熟人比陌生人更可怕
今年3月,福建石獅的一位母親,下班回家後發現9歲的女兒失蹤不見了。母親連夜報警,警方立即行動,一天一夜後,終於找回了她的女兒。
拐走孩子的不是別人,卻是經常來家串門,教孩子畫畫,給孩子買零食買衣服,與孩子關係親密的老熟人——父親的老鄉李某。
歸案後,李某交代作案動機:因為自己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想到孩子平時與自己相處也融洽,他就想著要孩子帶回老家,給自己養老送終。
「孩子跟著我 ,她會幸福一生的。」
這樣的理由令人意外,然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孩子面對被 「拐騙」經歷的平靜。警方人員問她:「你為什麼喜歡他?」
「因為他會教我畫畫,他對我好。」
如果不是母親報警,如果不是警察追查,外人根本就不會知道,孩子身邊站的是一個「披著羊皮的狼」。而這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或許真的沉浸在李某編織的「幸福網兜」裡。
這,就是熟人作案的可怕!
很多時候,家長常常對孩子強調要小心「陌生人」,卻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熟人。
廣州市中院在2016年公布的一份《關於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的調研報告》顯示,兒童被拐,大多是熟人作案。
通過熟識關係,利用信任拐騙孩子,孩子的安全問題,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可孩子對於人性的不設防,卻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單純。
《不可思議的媽媽》節目裡,何潔曾經帶著兒子七寶參與了「防拐」測試,由工作人員假扮陌生人敲門,考驗孩子對陌生人的「戒心」到底強不強?
一開始,何潔對兒子抱有信心,因為臨出門前,她反覆跟孩子強調:誰來敲門都不要開。
然而,隨著一聲「七寶」,孩子麻利起身,毫不猶豫地打開了門,熱情地將「陌生人」迎進門,並大方接收下來自「陌生人」的禮物。
中途,七寶也想起了媽媽的囑咐「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但一句 「我是媽媽的朋友」,所有顧慮被打消。
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家長千叮嚀萬囑咐的「不要」,在陌生人戴上「熟人」面具後,孩子統統拋在腦後。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孩子對人性的預判遠無法達到父母告知的那麼有偵查力,或者只因為對方叫得出自己的小名,或者因為對方知道家裡的地址,又或者她聲稱是父母的同事、朋友……騙式五花八門,心思單純的孩子被各種「假象」迷惑,那些孩子點頭 「聽懂了」、「記住了」的承諾,其實根本不堪一擊。
而這個殘酷的現實也在告訴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千萬不能有一絲大意!不能把孩子交給外人看護,更不能讓外人單獨帶孩子出門玩耍。杜絕孩子與外人一切相處機會,孩子才多一分安全保障。
安全教育意識,落實在生活點滴裡
如何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讓孩子真正學會保護自己?這不僅是對家長的考驗,也是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1)給經驗不如給體驗
孩子生性單純,常常對身邊事充滿好奇,這就為不法分子創造可乘之機。雖說家長教給孩子的經驗都是真理,但對孩子來說,沒有體驗過的經驗往往存在接受度差距。
給孩子場景化的安全教育,用行動力培養孩子的警惕意識,把可能遇到的危險狀況通過場景化進行演繹。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有更具象的認知,未來遇到情況時,孩子就會懂得如何靈活處理。
家長說了100句的道理,也許都抵不過一次印象深刻的體驗。
2)否定世界不如給處事原則
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是單純清澈的的,父母如果為了保護孩子避免受到傷害,過度強調社會的陰暗面,強化「陌生人」與「危險」之間的聯繫,反而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孩子一旦對世界失去信任,那麼也就無法讓孩子建立自信。
與其否定這個世界,不如告訴孩子與之相處的原則,讓孩子明白:如果一個成年人需要幫助,他會找另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向一個孩子尋求幫助。
客觀接納現實,既能保護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美好認識,也能讓孩子用理性避開危機。
3)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家長的視線
全國人大代表張寶豔,曾經在接受《人物周刊》時提到了一個案例:她身邊有一個工作人員的孩子,對糖完全沒有免疫力,演習三次,被騙三次。每一次演習完,家長打一頓,教育一頓,可等到下一次演習,孩子依舊被騙。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有些孩子,無法做到自我保護,這就要求家長要保護好孩子。
無數孩子「被拐」的案件也在告訴我們,危險常常發生在孩子離開家長視線之際。因此,家長除了平日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意識,自己更要謹記: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線。
還記得電影《失孤》有一段開場對白:
「你找不到的,你的小孩都17歲了。」「你們兩個在馬路上碰到也不認識,你找不到的。」
每個孩子的成長路,都夾雜各種意外和風險,作為父母的我們,雖說無法幫助孩子清掃掉全部隱患,但儘可能幫助孩子規避風險,把安全教育落實在生活點滴裡,也許關鍵時刻,它會成為孩子保護自己最好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