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市兒童醫院接診了不少皮膚潰爛的孩童,有部分孩童甚至還差點毀了容。這些孩童究竟遭遇了什麼,竟然會遭受這樣的折磨?原來,這些孩童都患上了「隱翅蟲皮炎」,即接觸了隱翅蟲的毒液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專家提醒,如果發現隱翅蟲停留在皮膚上,千萬不要「一巴掌拍死」,可以輕輕吹走,或用其他東西把蟲子輕輕撥掉。
兒童醫院皮膚科門診近日接診了好幾例皮膚潰爛的寶寶,其中4歲半的洋洋(化名)患處在臉上,差點就毀容了。經醫生查看,他們所患的是「隱翅蟲皮炎」,這是一種接觸隱翅蟲毒液後引發的急性皮炎。
皮膚科主治醫生楊瀟介紹,隱翅蟲是一種具有細長身體,黑色蚊形的甲蟲,每年夏季7、8月份活動最為頻繁,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常常出現在潮溼草地、菜園、木石陰暗處。雖然它的體型非常細小,但它在叮咬皮膚或受壓時會釋放強酸性毒汁,對皮膚有強烈刺激,直接灼傷皮膚,突發條狀水泡,周圍紅斑,讓寶寶覺得灼痛瘙癢。
因此,發現隱翅蟲停留在皮膚上是,千萬不能「一巴掌拍死」,應該輕輕吹走,或用其他東西把蟲子輕輕撥掉。如果孩子被咬,應儘快用肥皂水(鹼性)衝洗患處皮膚,外用爐甘石洗劑,並儘快前往皮膚科就診。
除了「隱翅蟲」外,現在正是蚊蟲活躍的夏季,家長還應警惕其他蚊蟲。兒童醫院急診科前幾天接診了一對疑似因毒蟲叮咬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姐弟。兩人在當地醫院就診未發現病因,治療後情況也未有好轉,遂轉入兒童醫院急診科。
「兩個孩子均有高熱、粒細胞減少,起初懷疑是普通感染所致,但姐姐的血小板一直在減少,從入院前的80*109/L、60*109/L降到後來40*109/L、29*109/L,這就肯定有其他原因」,接診的急診科郝晶主治醫師介紹。經驗更為豐富的急診科主任醫師李軍查房時了解了兩個孩子的病情,懷疑可能是被蚊蟲叮咬後引起的病毒感染,便詢問家長,孩子近期是否曾在野外活動。此時家長才想起,姐弟倆發燒前兩天曾在家附近的小山坡上採過蘑菇。「趕緊將兩人的血液、大小便樣本送至江蘇省疾控中心檢驗,確定是不是新型布尼亞病毒。」李軍隨即安排進一步檢查。
經過病原學檢查確診,姐弟兩所患的均為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據介紹,其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傳播途徑廣泛,可通過蜱蟲、蚊子、塵蟎等傳播。「感染了這種病毒後,大部分患者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徵,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若不及時治療或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可危及生命。」李軍介紹。
除了以上這些,
家長還應警惕蜱蟲、毒蜂、蜈蚣等毒蟲,
戶外活動時做好孩子的防護,
一旦發現孩子被咬,
需及時就近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