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
結果: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特徵性X線表現是:椎旁韌帶鈣化骨化呈竹節樣改變。
早期X線表現為骶髂關節炎,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中下部開始,為兩側性。開始多侵犯髂骨側,進而侵犯骶骨側。可見斑點狀或塊狀骨側明顯。繼而可侵犯整個關節,邊緣呈鋸齒狀,軟骨下有骨硬化,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最後關節間隙消失,發生骨性強直。
1 病理:
強直性脊柱炎可能與細菌、病毒感染、內分泌失調、潮溼、受累、營養不良有關。病理學改變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似,是以非特異性滑膜炎及纖維素沉積為主。早期滑膜充血、水腫、軟組織腫脹。繼而,滑膜肉芽組織增生,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發生侵蝕破壞。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比,其滲出較輕而增生性改變顯著。開始於骶髂關節,早期破壞、間隙狹窄及軟骨下骨質硬化,向上侵及腰椎、胸椎,頸椎極少,韌帶包括前縱韌帶 、黃韌帶 、關節及肌腱易發生鈣化和骨化。本病可伴發胸、肋、鎖骨肥厚症,亦可與類風溼關節炎伴發,與某些腸炎亦有相關。
2 臨床:
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於30歲以下男性,女性較少,男女比為5:1。發病隱匿,起初多為臀部、骶髂關節或大腿後側隱痛,難以定位。下腰痛、不適為本病最常見症狀,晨起加重(晨僵),活動後緩解。脊柱受累使其活動受限,肋椎關節受累使胸廓活動受限。活動期,骶髂關節,恥骨聯合,棘突,髂嵴,大轉子,坐骨結節及跟骨等疼痛及壓痛。半數以上可出現外周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侵犯髖關節和肩關節。年齡在14歲以下稱之為幼年性強直性脊柱炎,更易侵犯外周關節,且可首發為外周關節。1/4發生虹膜炎。少數侵及心血管、肺、腎等。
3 實驗室檢查:
關節滑膜一般病理學檢查為非特異性炎症。免疫組織化學分析,強直性急性期,部分可有C-反應蛋白升高,ESR加快,90%HLA—B27(+),(正常人群中有4%-8%為陽性),風溼因子多為陰性,脊柱炎漿細胞浸潤以IgG、IgA為主(類風溼性關節炎以IgM為主)。
影像表現:
(一)X線檢查
⒈早期表現:為普遍性骨質疏鬆,不易診斷,且預後多不良
⒉骶髂關節炎:
幾乎100%侵犯雙骶髂關節,且為對稱性,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11.4%亦可開始於一側,而後數月或一年內對側發生,自下2/3開始,骨質破壞以髂骨側為主.開始髂側關節面模糊,以後侵蝕破壞,呈鼠咬狀,邊緣增生增生,關節間隙"假增寬".隨後關節間隙變窄.最後表現為骨性強直,硬化消失.1996年於紐約制定的診斷標準將骶髂關節炎分為五級,為全世界廣泛接受.其分級如下:0級:正常;I級:可疑異常;II級:輕度異常,可見局限性分侵蝕、硬化,但關節間隙無改變;III級:明顯異常,為中度或重度骶髂關節炎,有以下一項或一項以一改變 :侵蝕、硬化、關節間隙增寬或狹窄、部分強直;IV 級:嚴重異常,關節完全骨性強直。
⒊脊柱改變:
骶髂關節炎發病後,逐漸上行性侵及脊柱,約74%受累。開始病變侵及椎體前緣上、下角(Romanus病灶)及骨突關節。Romanus病灶加重則椎體前面的凹面變平直,甚至凸起,形成「方椎」。炎症引起纖維環及前縱韌帶深層的骨化,形成平行脊柱的韌帶骨贅,使脊柱成竹節外觀,即「竹節狀脊柱」。晚期,骨突關節囊、黃韌帶、棘間和棘上韌帶均可骨化;廣泛的骨化使脊柱強直,且其強度下降,輕微外傷即可導致骨折。骨折不易癒合而形成「假關節」,在「假關節」處或強直脊柱仍可活動的節段,因受力改變而引起相鄰椎體終板不規則侵蝕硬化,即Anderson 病灶,易被誤診為結核、化膿性骨髓炎或轉移瘤。寰樞椎侵蝕多發生於尺狀突的前側和背側,寰樞關節半脫位較類風溼性關節炎為少。
⒋附著病:
肌腱、韌帶及關節囊與骨的附著部可有與骨面垂直的骨化,呈粗鬍鬚狀,也可有骨侵蝕,即為附著病,佔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10.7%。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髂嵴、脊柱的棘突和跟骨結節等為常見了病部位。
⒌外周關節改變:
髖關節是最常受累的周圍關節,佔強直性脊柱炎的37.9%。JAS也可首先累及髖關節(約有76%最終受累)或膝關節,隨後侵犯骶髂關節和脊柱。髖關節炎多雙仙對稱,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侵蝕、關節面下囊變、反應性骨硬化、髖臼和股骨頭關節面外緣骨贅及骨性強直。其他周圍關節少有X線改變。
(二)CT檢查:主要行骶髂關節掃描,消除重疊幹擾,比平片能更清晰地顯示關節的輪廓和關節面侵蝕,並能早期發現侵蝕灶。骶髂關節骶骨側侵蝕破壞、增生硬化。
點評: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本病主要侵犯中軸骨(關節)、骶髂關節受累和附著病為其特徵。本病曾命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認為強直性脊柱炎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一個型別或稱之為中心型。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無論從臨床表現、遺傳因素、免疫反應、病理變化、影像學方面二者皆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