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犬貓因皮膚問題就診病例約佔門診病例35%左右,皮膚病是門診最多的病例種類,如此多的需求催生推動了寵物皮膚外用藥市場,各個廠家生產出了五花八門的皮膚外用藥,功能主治寫著包括治療蟎蟲、真菌、細菌性、過敏性皮膚病,大部分寵主也認為皮膚病就應該使用外用藥物噴塗才有作用,有的寵主直接到動物醫院購藥,連最基礎的皮膚檢測都不屑於做,更有甚者直接購買人用外用藥(使用最多的皮炎平,紅黴素軟膏之類),很多寵主、寵物店、狗場犬舍或一些「赤腳醫生」只是看了一眼,就判斷狗狗得了XX皮膚病,最被濫用的名詞就是真菌感染,他們的認知裡皮膚病=真菌感染。
現在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的,是對寵物家長的誤導,皮膚病≠真菌,請不要再劃等號,皮膚病種類也不僅是蟎蟲細菌真菌,還有很多其他類型(比如免疫介導性或自體免疫性皮膚病,內分泌性皮膚病,血管炎或內科原因等等)。很多外用藥物成分不明,說明書上可能只有主要成分,裡面可能會添加激素,因為激素可以有效止癢,但激素的副作用也很明顯會導致毛囊萎縮、皮膚變薄、色素沉著甚至造成醫源性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等。所以皮膚問題需要找到病因針對病因治療,才會看到好的效果,濫用外用藥的後果可能是之前的皮膚問題沒解決,反而進一步加重了皮膚損傷。正所謂沒有治療就沒有傷害!
下面的案例希望給到您警示:
二月初發病,初始病變寵主已無法提供,發病後並未到醫院就診,購買各種人用外用藥在家嘗試治療。三月初前來就診,可以看到皮膚存在丘疹、結痂、斑塊、脫毛、色素過度沉著、糜爛、潰瘍等問題。進行皮膚檢測鏡檢可見:癬菌菌絲+,癬菌小孢子+,炎性細胞+++,巨噬細胞+++,確診為癬菌感染合併嚴重藥物刺激反應。治療方案:停止應用一切外用藥,每周2-3次藥浴洗澡,口服抗真菌藥物,口服不飽和脂肪酸,高蛋白營養支持。
治療一個半月後,頭部皮膚狀態恢復正常,頸背部皮膚仍未完全康復。連續兩次皮膚鏡檢未見癬菌元素。但仍建議主人再繼續口服兩周藥物鞏固。
泰迪犬,主訴:外耳炎。主人網購不知成分耳藥塗抹,未見好轉反而加重,外耳廓紅斑、潰瘍和糜爛,典型藥物刺激反應,建議主人停止應用外用藥,等待藥物反應消失!
主訴:注射完狂犬疫苗不久,發現肩胛骨有一小塊脫毛區,未去醫院就診,在家使用皮特芬噴劑,之後皮膚顏色變黑,脫毛區域變大。此病例診斷為狂犬疫苗注射反應性脫毛,藥物刺激致毛囊萎縮。治療方案:停止外用藥,口服己酮可可鹼+等待。
藥物刺激的案例不勝枚舉,這裡三個典型案例希望可以改變您的固有認知,皮膚問題不是一定要用外用藥才行,濫用外用藥還不如什麼都不做!皮膚問題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基礎的皮膚檢查和病史調查,在專業獸醫師的指導下用藥治療。
各位寵物家長,你get到了嗎?